魚虱子

魚虱子

中藥名
魚虱子,中藥名。為浪飄水虱科動物張氏魚怪IchthyoxenustchangiYu、祁氏魚怪IchthyoxenusgeeiBoone、中華魚怪IchthyoxenussinensisShen等數種魚怪的全體。張氏魚怪我國分布于南方水域。祁氏魚怪分布于河北、江蘇、浙江、湖南等地水域。中華魚怪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北地區,浙江、台灣、雲南等地水域也有。具有降逆開郁,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噎膈,反胃,胃脘疼痛,胸膈滿悶。
  • 藥品名:魚虱子
  • 外文名:
  • 别名:魚鼈
  • 是否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藥禁忌:
  • 劑型:
  • 運動員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
  • 批準文号:
  • 藥品類型:中藥
  • 界:動物界
  • 綱:甲殼綱
  • 科:浪飄水虱科
  • 種:張氏魚怪、祁氏魚怪、中華魚怪等數種魚怪

功效作用

功能

降逆開郁,活血止痛。

主治

噎膈,反胃,胃脘疼痛,胸膈滿悶。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5g。

注意事項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胃潰瘍吐血者勿服。”

藥理作用

魚虱子對小鼠腹水癌及棱形細胞肉瘤生長,具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噎膈氣逆及胸前脹痛。”

2、《中國動物藥》:“降氣,開郁,解毒,止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食道癌和宮頸癌。

相關配伍

治胃痛:魚怪、狗寶、佛手、酒軍、魚腦石各等分。焙研為末,每服1g,每日2次。(《中國動物藥》)

加工炮制

春、秋、冬季采收。捕魚時,發現寄生魚怪的魚,自魚胸鳍的白色囊中取出,洗淨,曬幹。用時以微火烘幹,研成細末。

藥材性狀

全體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0-18mm,寬6-9mm。有的皺縮,觸角多脫落,并帶有殘存的足。黃白色至褐色。背面有明顯的棱。質脆,氣腥。

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浪飄水虱科動物張氏魚怪、祁氏魚怪、中華魚怪。

形态特征

1、張氏魚怪:體長卵形,扁闊,無堅甲,乳白色。雌體長20-30mm,寬11-15mm;雄者長4-10mm,寬1-6mm。頭部有黑色複眼1對,短觸須2對,頭下方有大颚1對,小颚2對。胸部發達,共7節,前胸節包圍後頭部,後胸節包圍腹的第1-2節,胸肢共7對。腹部萎縮成尾狀,共5節,鰓足5對,成葉狀,生于尾節下方。

2、祁氏魚怪:體長卵形,長6-20mm,寬3-13mm。雌體肥厚,比雄體略大,且左右不對稱。頭上,略寬,呈三角形,眼2,黑色,觸須2。雄體左右較對稱,觸須稍長。胸部近圓形,胸節7,胸肢7對,長1-4對向前,第5-7對斜向後。腹節5,第1-3節的兩側被凹形的胸節覆蓋。尾節寬而長,附肢6對,均較尾節短。

3、中華魚怪:體長橢圓形,雌體長18-24mm,寬12-16mm;雄體長10-15mm,寬6-9mm,寬約為長的2/3。體表光滑,頭小,三角形,陷埋于第1胸節中,至第1胸節的前緣中凹陷較深,其餘各胸節均有基突。胸肢均為捕握肢,第7胸肢的腕節、長節非常膨大,其内緣生一圓形的膨脹物,腹節深埋于最末胸節之後,尾節大而呈半球形,尾肢短于尾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