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皮

鼠李皮

中藥材名
鼠李皮,中藥名,為鼠李科植物凍綠Rhamnus utilis Decne.的樹皮或根皮。主要含有大黃素、蘆荟大黃素、大黃酚等多種蒽類成分。制成藥後,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蟲,治風熱瘙癢功效。
  • 藥品名:鼠李皮
  • 外文名:
  • 别名:
  • 是否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藥禁忌:
  • 劑型:
  • 運動員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
  • 批準文号:
  • 藥品類型:植物
  •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
  • 毒性:無毒《别錄》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殺蟲。

主治

用于風熱瘙癢,疥瘡,濕疹,腹痛,跌打損傷,腎囊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内服:煎湯,10-30g。

藥理作用

樹皮具有瀉下作用。

相關論述

《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發痧腹痛,跌打損傷。”

臨床應用

用于治療風疹瘙癢,疥瘡,濕疹,腹痛,跌打損傷和陰囊濕疹等。

1、治血熱瘙癢,疥瘡,濕疹:(鹿蹄)根60-120g,肥豬肉120-180g。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2、治幹疥瘡:(綠凍)根皮30g,(或加黑胡椒6g)研極細末,同适量生豬油搗和,紗布包裹。用時放火上烘熱,塗搽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3、治陰囊濕疹(繡球風):凍樹根皮、南瓜蒂(煅炭存性)各适量。共研細末、麻油調搽患處。

4、治發痧腹痛:凍綠樹皮18g,醉魚草根、陳皮、藿香各6g。煎服。(3-4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5、治跌打損傷:凍綠根皮或樹皮,加苦參搗爛,拌酒糟做成餅塊,烘熱敷患處。

加工炮制

根皮秋、冬季挖根剝取,樹皮春、夏季采剝,鮮用或切片曬幹。

藥材鑒别

樹皮扁平或略呈槽狀,長短不一,厚2-3mm。外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縱橫裂紋及橫長皮孔,枝皮較光滑,除去栓皮者紅棕色;内表面深紅棕色,有類白色縱紋理。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弱而特殊,味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鼠李科植物凍綠。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米;幼枝無毛,小枝褐色或紫紅色,稍平滑,對生或近對生,枝端常具針刺;腋芽小,長2-3毫米,有數個鱗片,鱗片邊緣有白色緣毛。葉紙質,對生或近對生,或在短枝上簇生,橢圓形、矩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15厘米,寬2-6.5厘米,頂端突尖或銳尖,基部楔形或稀圓形,邊緣具細鋸齒或圓齒狀鋸齒,上面無毛或僅中脈具疏柔毛,下面幹後常變黃色,沿脈或脈腋有金黃色柔毛,側脈每邊通常5-6條,兩面均凸起,具明顯的網脈,葉柄長0.5-1.5厘米,上面具小溝,有疏微毛或無毛;托葉披針形,常具疏毛,宿存。花單性,雌雄異株,4基數,具花瓣;花梗長5-7毫米,無毛;雄花數個簇生于葉腋,或10-30餘個聚生于小枝下部,有退化的雌蕊;雌花2-6個簇生于葉腋或小枝下部;退化雄蕊小,花柱較長,2淺裂或半裂。核果圓球形或近球形,成熟時黑色,具2分核,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梗長5-12毫米,無毛;種子背側基部有短溝。花期4-6月,果期5-8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向陽山地、丘陵、山坡草叢、灌叢或疏林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