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漢語文字
有,漢語一級字,讀作yǒu、yòu,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是持有,與“無”相對,後引申指占有、存在、保存、豐收、富有等。
  • 中文名:有
  • 部首:月
  • 五筆:DEF
  • 倉颉:KB
  • 鄭碼:GDQ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上聲二十五有
  • 筆畫:6
  • 部首筆劃:4
  • 四角号碼:40227
  • UniCode:U 6709
  • 五筆98:def
  • 筆順讀寫:橫、撇、豎、橫折鈎、橫、橫
  • 筆順編号:132511

字源演變

有,象形兼會意字。圖(A)是甲骨文的“有”字,上部是一隻懸臂下垂的右手,下部是一塊肉(“肉”字是一脔肉的橫斷面的形狀),表示手裡“有”肉,“有”吃的了。這個由上“手”下“肉”所構成的“有”字,“肉”也表音,起聲符作用。圖(B)也是甲骨文的“有”字,是一隻右手形。因為這隻右手後來發展為“又”,也用作左右的“右”;故此便以“手”形及借其“又”音以表示“有”意。在商代蔔辭裡是多用圖(B)的甲骨文的“又”來作為“有”字的。圖(C)是金文的“有”字,字的構造,又恢複了圖(A)甲骨文“上手下肉”的形體,并且以粗重圓厚的“肥筆”來寫手肘部分;手下的“肉”,已擺到肘的左旁去了。于是以此為基文,便發展為圖(D)的小篆、圖(E)的漢隸和今天的楷書“有”字。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yǒu

動詞

持有,具有,與“無”相對。

中國哲學用語。與“無”相對,指可感覺的實物,最普遍的存在。

取得,獲得,占有。

等候,等待。

保存,保護。

發生,呈現;産生。

形容詞

用在“人”、“時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表示不定指,跟“某”的作用相近。

副詞

用于某些動詞前組成套語,表示客氣。

相當于“或”。或許。

附着在動詞、名詞、形容詞前,相當于詞綴,無實際意義。

名詞

果。又佛家語。“十二因緣”之一的“果報”。

姓。

yòu

副詞

通“又”,用于整數零數之間。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有部】有

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凡有之屬皆從有。雲九切。

康熙字典

古文:。

《唐韻》:雲久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九切,并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九經字樣》:有,從月。從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系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鯠垍頭《筿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注:五谷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論語》:有子。注: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注:有,又也。

又《韻補》:葉羽軌切。《前漢·叙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托風終始。

又葉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飨,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韻目

韻部

韻母

反切

聲調

聲母

聲符

上古音系

廣韻

雲久

上聲

中原音韻

尤侯

尤侯齊

上聲

洪武音韻

二紙

養裡

上聲

十九有

雲九

上聲

十九宥

爰救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五修叟秀

陽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