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會戰

上高會戰

抗日戰争中的戰役
上高戰役(日本稱“錦江作戰”或“鄱陽掃蕩戰”)是抗日戰争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1]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蕩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緻34師團紮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曆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争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争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上高會戰 地點:鄂豫兩省交界處,名叫小界嶺的地方 時間:1941年3月 結果:國民黨軍隊勝利 交戰各方:日軍,國民黨軍隊 傷亡情況:日軍,傷亡官兵20533人,其中陣亡9541人,上校1名,中校2名,少校6名 相關人物:羅卓英,王耀武,李宗仁,蔣經國,何應欽 相關事件:在數百裡戰線上,以上高為核心陣地,曆經26天浴血奮戰,由于中國軍隊采取了正确的戰略戰術,也由于全體将士的浴血奮戰,所以國民黨軍隊取得重大勝利。

曆史背景

1941年(民國三十年)年初,日本中國派遣軍為加強華北治安戰,決定将駐江西安義地區的第33師團調往華北,并利用調動之前對駐上高地區的中國第9戰區第19集團軍發動一次進攻,以鞏固華中戰略要地南昌外圍。3月14日,日軍調集第33、第34師團及第20混成旅團,分北、中、南三路秘密集結。在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企圖對上高實行分進合擊,打擊和削弱中國軍隊。中國軍隊由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集中了第49、第70、第73、第74軍約11個師的兵力參加作戰。

15日,北路日軍第33師團由安義向奉新、上高方向進犯,中國守軍第70軍在奉新城東西設防,憑借潦河兩側高地抵抗,在日軍飛機和炮兵的猛烈轟擊下,被迫撤守奉新。

戰鬥經過

日軍攻陷奉新後,強渡錦江,續向上高進擊。南路日軍第20混成旅團,由贛江北岸發起攻擊,于夜間兩次強渡錦江,遂由獨城以北地區沿錦江南岸西犯,受到守軍第70軍第107師和第74軍第51師的阻擊重創。16日,中路日軍第34師團沿錦江北岸向高安方向進犯,企圖協同北、南兩路擊破守軍第70軍,再以3路圍攻第74軍。第70軍第107師在日軍強烈攻勢面前丢城棄地,倉皇突圍。18日,第34師團侵占高安又西進龍團圩。第33師團進至上富、若坳附近,19日,遭到第70軍一部伏擊,經苦戰突圍撤至奉新。

日軍第34師團突破第70軍右翼部隊陣地後,向西突進,在棠浦、泗溪之線受到第74軍的阻擊。日軍第20混成旅團由灰埠附近北渡錦江與第34師團會合。21日,中國軍隊第74軍英勇抗擊日軍的進攻,固守上高外圍陣地。第49軍與第74軍之第51師将日軍第20混成旅團擊退至錦江以北;遂渡江向北,協同江北第70軍主力攻擊日軍第34師側背。22日至24日,日軍在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上高以東第74軍陣地發動猛攻。中國守軍奮勇抗擊,主陣地失而複得3次,為實施兩翼對日軍包圍争取了時間。中國軍隊第70軍、第72軍和第49軍适時趕到主戰場,由南北兩面包圍日軍,形成了南北5公裡、東西15公裡的包圍圈。

敗退結束

日軍第34師團長大賀茂中将一面向漢口日軍第11軍司令部急電求援,一面命令所部突圍撤退。第11軍司令部急令第33師團馳援解圍,并同第20混成旅團掩護第34師團撤退。25日,退至奉新之北路日軍第33師團一部向官橋街、棠浦急進,被圍第34師團亦向東方向突圍,兩路日軍得以會合。26日夜,第74軍攻克泗溪,并協同第72軍等部将日軍壓迫于官橋街、南茶羅一帶。27日,日軍向奉新、南昌方面突圍、狼狽潰逃。中國軍隊第49軍、第70軍分兩路對日軍實施側後追擊,予以重創。28日,中國軍隊主力進攻官橋街,與日軍激戰至下午,将日守軍600餘人全部殲滅,并斃日軍第34師團少将指揮官岩永,收複官橋街。31日克複高安,截斷了日軍東逃歸路。4月1日,日軍以15架飛機掩護突圍,向斜橋方面逃竄。中國軍隊乘勝追擊,收複了沿途城鎮。2日,中國軍隊克複子西山、萬壽宮、奉新等地,8日和9日又克安義外圍的長埠、宋埠、平洲、弓尖各要點。日軍受到重大傷亡後撤回原駐地。雙方恢複戰前态勢,會戰結束。此役,斃傷日軍1.5萬餘人。

戰略意義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曆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争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争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上高會戰還被譽為:是“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開勝利之年勝利之先河”,受到了當局最高領導人的嘉獎和贊頌,李宗仁、蔣經國、何應欽等其他大批當局政要紛紛撰文予以表彰,國民革命軍第74軍被羅卓英稱之為“抗日鐵軍”,74軍亦獲得“飛虎旗”這個軍隊最高榮譽。張靈甫亦升任58師師長。随後,王耀武、張靈甫率部參加了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均取得輝煌戰績,後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張靈甫升任國民革命軍第74軍軍長。

上高縣委、縣人民政府重建抗日烈士陵園時,時任中國國防部部長的張愛萍上将,也欣然題寫了“抗日陣亡将士陵園”匾額,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等著名抗日紀念場所,均将上高會戰置于顯要位置予以展示.《中央日報》等大量媒體紛紛重磅報捷,全國人民為之奔走相告、“舉國騰歡”,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振奮了民族精神

戰役評價

上高會戰,以羅卓英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第19集團軍,下轄第70軍,49軍,74軍及第30集團軍下轄第70軍,49軍,74軍及第30集團軍之間72軍、江西保安隊近10萬将士,在其内部中共地下黨員和以黃賢度(合法身份為上高縣長)為首的中共上高地下黨的策動和密切配合以及上高民衆的全力支持下(據史實記載:當時上高有四分之一的百姓冒死支前捐糧、運送給養、彈藥、傷兵等,不少人還直接參戰,這也是本次會戰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數百裡戰線上,以上高為核心陣地,曆經26天浴血奮戰,由于中國軍隊采取了正确的戰略戰術,也由于全體将士的浴血奮戰,所以國民黨軍隊取得重大勝利。而勝利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和中共上高地下黨組織正确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動員民衆積極支前分不開的。第十九集團軍在戰後總結勝利時,也記下了“民衆用命,徹底破壞敵之交通”、“後方勤務良好”兩個重要因素。

上高會戰,國軍以劣勢裝備打敗了裝備優良的日軍,取得了抗戰以來罕見的勝利。據第十九集團軍戰情詳報記載:斃傷日軍官兵15729人(擊斃6252人),其中少将1人,大佐1人,中佐1人,少佐2人。擊落擊毀飛機4架,繳獲大炮18門,機槍96挺,步槍2000餘支,戰馬500多匹,以及其他大量軍用物品。會戰中,國軍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傷亡官兵20533人,其中陣亡9541人,上校1名,中校2名,少校6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