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殼

蚬殼

蚬科動物河蚬
生境分布中國南方各省。性味鹹,溫。功能主治主治反胃吐食,外用治濕熱瘡毒。黃蚬殼薄肉肥,黑蚬殼厚肉薄,又番禺韋湧地方,産無耳蚬,更甘美異常……而黃蚬化蛾而散卵,白蚬借霧以生形,則又一異。 1.《本草拾遺》: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 3.《綱目拾遺》: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澗多有,其類不一,有黃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 左右兩殼相等,殼頂膨起,位于背緣中部。 無機鹽類約占95%,大部分為碳酸鈣,此外尚含磷酸鈣(1~2%),碳酸鎂(0.5%以下)。
  • 中文名:蚬殼
  • 外文名:Xiǎn Ké
  • 拼音:
  • 近義詞:
  • 反義詞:
  • 别名:河蚬
  • 來源: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蚬科河蚬

考證

《本草拾遺》: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

《綱目》:蚬,溪湖中多有之,其類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漁家多食之耳。

《綱目拾遺》(卷十 介部 蚬臘):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澗多有,其類不一,有黃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黃蚬殼薄肉肥,黑蚬殼厚肉薄,又番禺韋湧地方,産無耳蚬,更甘美異常……而黃蚬化蛾而散卵,白蚬借霧以生形,則又一異。海南介語∶蚬在沙者黃,在泥者黑。蚬老則肉出小蛾而蚬死,小蛾複散卵水上為蚬;凡南風霧重,則多白蚬,北風霧則否。蓋白蚬之生,生于霧。霧味鹹,鹹為白蚬所生之本。

詳細解釋

蚬子的甲殼。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三:“先是 廣州 地皆蜆殼,不可築城,前知州 魏瓘 以壁為之,其中甚隘小,僅可容府署倉庫而已。”

基本内容

簡介【蚬殼的功效介紹】: 蚬殼 (《本草經集注》) 【考證】出自 《本草經集注》。 1.《本草拾遺》: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 2.《綱目》:蚬,溪湖中多有之,其類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漁家多食之耳。 3.《綱目拾遺》: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澗多有,其類不一,有黃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

殼内面紫白色。 鉸合部有主齒3枚,在中央者最大;側齒前後各1枚,頗長。 外韌帶堅強,外套膜厚,外套痕稍彎曲。 足大,呈舌狀。 生活于河川、湖沼中,多栖于泥質的水底。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動物的肉(蚬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全年可捕。捕得後,入沸水中,殼即張開,去肉,取殼,洗淨曬幹化學成分一般貝殼主要地都是無機鹽類與一種蛋白質殼角質等所成。 無機鹽類約占95%,大部分為碳酸,此外尚含磷酸鈣(1~2%),碳酸鎂(0.5%以下)。 殼角質約含1%。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