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真光中學

廣州真光中學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廣州市真光中學創辦于1872年,是嶺南辦學最早的學校之一,140年悠久的曆史,厚重的文化,積薪淬火,促進了學校的跨越騰飛,學校現為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首批廣東省教學水平優秀學校、首批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學校,首批廣東省德育示範校。[1]
  • 中文名:廣州真光中學
  • 外文名:The 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in Guangzhou
  • 簡稱:真光中學
  • 創辦人:
  • 辦學性質:公辦中學
  • 學校類别:
  • 學校特色:
  • 主管部門:廣州市荔灣區教育局
  • 所屬企業:
  • 現任領導:
  • 專職院士數:
  • 高職專業:
  • 本科專業:
  • 碩士點:
  • 博士點:
  • 博士後:
  • 國家重點學科:
  • 院系設置:
  • 校訓:爾乃世之光
  • 校歌:
  • 院訓:
  • 院歌:
  •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白鶴洞培真路17号
  • 院校代碼:
  • 主要獎項: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 知名校友:陳香梅,張廣甯
  • 知名教師:
  • 創建時間:1872年
  • 現任校長:陳秋蘭

曆史沿革

創校初期

1872年6月16日,美國基督教宣教士校祖那夏理女士于廣州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容安街)創立真光書院(True Light Seminary), 初期隻有六名學生,學生膳宿費全免,為南中國首間為女子而設的中學。

1875年,校舍被大火焚毀,美國差會撥款重建,但隻能容納40人。

1878年,書院選址在廣州長堤大馬路仁濟街(現仁濟路)易地辦學,有3幢校舍,僅有100多名學生。

1888年,真光書院學生已達100多人,有大班、中班、細班和婦人班。

1909年,校董會任命劉心慈為副校長。同年,真光書院改名為真光學堂,并增設“師範班”。

1912年,辛亥革命後,真光學堂又改名為真光學校,同時建立校董會。

輾轉辦學

1913年,那夏理與美差會商議擴建新校。經校董事會決議,在芳村海旁地購買到一幅地皮,以建造新校舍,後發現該處地勢低窪,易受洪澇威脅,于是改議新址。後來美差會以11000元港币的代價,在白鶴洞蛇崗上購得土地60畝,建造新校,指派牧師祁約翰博士負責辦理,并特聘差會工程師靳先生Mr.G.Gunn具體負責。

1917年,新校舍主體工程落成使用,包括校舍有教學樓一座、學生宿舍兩座、飯堂一座、教職員宿舍一座,以及一些較小的建築物。同年夏,真光學校改名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有學生93名,第一任校長為祁約翰J.w.Geighton,1919年首屆中學畢業生僅有6人。真光女中與原仁濟街真光學校屬同一校董會領導。原仁濟街真光學校的師範班學生轉入白鶴洞私立真光女子中學,師範班停辦,但繼續辦小學和成人班,畢業生可以直升白鶴洞真光中學。經那夏理女士與碧盧夫人協商,原師範班并入碧盧夫人創辦的慈愛幼兒師範,地點在西村美華崗,改名為協和女子師範學校,并增設小學師範科,協和女子師範學校即現時廣州市協和中學的前身。同年,真光由羅劉心慈女士出任代理校長,兩年後正式就任校長,這是真光首任華人校長。

1925年,改由羅劉心慈的次女羅道真任校長。

1926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規定,教會設立的學校,必須呈報立案。

1928年,按照教育部關于外國人、外國教會不得在華辦設中學的規定,美國長老會指示真光交回華人主辦,祁約翰回國,交由華人主持的和真光關系密切的中華基督教會仁濟堂接辦,由關懷素女士接任真光校長。改組校董會,由關恩佐任董事長,羅有節任校長(羅有節為劉心慈長女)。

1930年6月18日,舉行第一次校董會,組成以黃玉貞女士為首的18人校董會,決定聘請麥廷錦教授為校長,委以辦理私立真光女子中學向政府立案有關事宜。仁濟街真光學校遂自行組織校董會與女中分開管理

1934年,麥校長辭職,校董事長黃玉貞女士及副董事長龔約翰牧師禮聘嶺南大學教育系何蔭棠教授擔任校長職務。同年9月,提議在香港創設分校,開設小學,學生畢業後可以直升真光中學。

1935年,何蔭棠于香港租用堅道26号樓字作為校舍,設立真光小學,并附設幼稚園。何玉英女士負責行政、聯絡及籌款等工作并兼校董會董事。馬儀英任校務主任。後學校擴大校舍,購得堅道75号作為新校舍,并易校名為香港真光小學,由何玉英女士出任校長。

1938年,仁濟街真光學校增辦初級中學,因當時廣州已有真光中學,而教育部規定,在同一市區不準有同名同級的學校,故改一字命名為廣州市私立真中中學(簡稱真中中學或真中女中),白鶴洞校區依然為私立真光女子中學。1月至10月,中日戰争發生後,日軍飛機經常空襲廣州,社會混亂,學校被迫停課。同年10月25日,學校遷往香港肇輝台續辦,并把白鶴洞真光女中、真中中學(含小學)及香港真光小學合并為一校。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香港淪陷,已遷香港的白鶴洞真光女子中學也被迫停辦。

1942年7月,何蔭棠校長率領師生離開香港,抵達廣東連縣三江墟上課。同年10月,在廣西桂林開設分校,1943年春開課,設初中和小學部,學生200餘人。同年夏天遷到廣東曲江上窯。

1944年5月,豫湘桂會戰爆發,真光又遷至連縣雙喜山。

1945年1月中旬,日軍逼近連縣北部,師生徒步30裡,暫避三江。2月,連縣恢複常态,學校遷回雙喜山。8月,中日戰争結束。9月18日,真光中學300多名師生從連縣返回廣州白鶴洞校址複課,有高中六個班,初中三個班。真中中學遷回仁濟路原校址複課,有初中三個班。

1946年,香港真光小學複課。

1947年,李耀宇校長辭職赴美,由馬儀英博士繼任白鶴洞真光校長。同年白鶴洞真光、仁濟街真光、香港真光,聯合慶祝創校75周年紀念;香港真光小學堅道校舍增辦中學,開辦初中,并于1948年易名為香港真光中學。

真光複名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校董會決定學校再度遷往香港,由馬儀英負遷校之責。馬儀英抵港後,選定九龍塘窩打老道115号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記注冊,定名為“九龍真光中學”,由馬儀英任校長。10月21日,中共控制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軍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派接管小組接管了市教育局(後成立廣州市文教局),并陸續派員接管了各學校,其中包括真光女中、真光小學(含真中女中)的空置校舍。接收後,中共把三校最終改為公立學校,男女皆收。

1951年,被接管後的真光中學小學部被改名為仁濟路小學。

1953年,和“私立新潮中學”合并,定名廣州長堤中學,秋,改公辦學校,更名為廣州市第九中學,使用新潮中學校區,原仁濟路校區劃歸廣州市第三中學。私立新潮于1949年命名,前身為1947年創立的私立瀛海中學。

1950年秋,市文教局任命李卓衣教授為白鶴洞“新真光中學”校長。由于正校已遷往香港,過去受教會津貼的學校運作艱難,學生減少到不足180多人。

1951年,遷往銅鑼灣大坑道50号,堅道真光仍辦小學。

1952年至1954年,校舍先後被改成工農速成中學和廣州粵秀師範學校初師部(與協和中學、美華中學同為粵秀師範學校)。因此,剛成立不久的“新真光中學”高中部在1952年被合并至廣州市第三中學。

1954年秋,政府當局再把校舍改成新公立普通中學,名廣州市第二十二中學。

1955年,改名為中區公立第19小學。

1956年,改名為中區太平街第1小學。

1958年,改名為中區仁濟路小學。

1958年,因征地擴建中山二院,學校遷至長堤石公祠直街。

1960年,改名為越秀區仁濟路小學。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白鶴洞校舍及教學設備遭受嚴重的破壞,圖書、儀器、生物标本遭遺棄毀壞,真光堂部分建築被拆毀。

1967年,改名為越秀區仁濟路小學越秀區瑞金小學。

1971年,改名為越秀區仁濟路小學。

1976年,奉上級之命,市二十二中遷往海珠區洪德七巷(現洪德路),原白鶴洞校址改為廣州外國語學校。

1981年9月,外國語學校被并入西村廣州市師範學校(現協和中學),市第二十二中學再遷回白鶴洞原地,設亭、初中部,由彭城先生出任校長。

1984年10月14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廣州市第二十二中學複名為廣州市真光中學,當時生活在海内外的真光學子奔走相告。與之一同恢複的還有校徽、校歌、校訓和英文校名。但實際上正統的廣州真光早已搬遷至香港九龍,1950年的新真光也早已并入了三中。

1985年,獲“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号。

1987年4月,高中部改為廣州市第二旅遊職業高級中學,初中部繼續使用廣州市第九中學校名。直至2000年全校才統一改名為長堤真光中學。

1995年9月,被廣州市教委批準為“廣州市一級學校”。

1996年3月21日,經越秀區人民政府及廣州市教育委員會批準,廣州市真光小學複名。

改革發展

1999年,根據廣州市政府城市體制改革的要求,下放芳村區管理以後,被定位為芳村教育的龍頭學校、窗口學校。

2003年4月,成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2007年11月11日,近8000名真光中學海内外校友在母校聚會,慶祝創校135周年。香港四校真光舉辦“穗港真光廣州曆史文化考察團”。

2007年12月,成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

2011年,在嶺南灣畔恢複公辦初中。

辦學條件

硬件設施

截止2015年4月,建有标準400米田徑運動場、體育館、遊泳池、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乒乓球台和較為完善的體育設施,還有能容納2000多人住宿的學生公寓,供4000多名師生就餐的食堂。配有1000兆校園網,每個課室都有多媒體平台。按規定配齊了計算機室、教學儀器、圖書資料和其它相關教學用品。

辦學規模

截止2015年,占地面積79739平方米,建築面積56311平方米。2002年9月學校落成“真光樓”,建築面積達25600平方米,主樓高七層。廣州市真光中學分高中校區(白鶴洞),初中校區(灣畔大街),小學校區(芳村大道),其中高中校區有60個高中教學班,學生3100多人。建有真光中英文小學、真光實驗學校、真光初中部、真光高中部五幢建築樓,有60個課室,90個辦公室,實驗室。

下屬學校 

廣州市真光中英文小學t2003年t私營小學

廣州市荔灣區真光實驗學校t2002年8月t民辦初中

廣州市真光中學初中部t2011年3月t公辦初中

師資力量

截止2015年,有教職工248位,237位專任教師,其中特級教師3人(王巧賢、荀萬祥、唐雙同),中高級教師105人,研究生學曆60人。其中荀萬祥經過國務院批準成為享受特殊津貼的專家,同時還是全國名校長與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校長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市優秀教師91人(省優秀教師14人,南粵優秀教師8人,廣州市優秀教師23人,廣州市優秀專家1人,廣州市特約教研員7人,特别是學校2003年—2007年面向全國引進了38名優秀高級教師)。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高考成績

2014年,廣州市真光中學重點本科上線人數213人(理科135,文科77,音樂1),重本達成度182.05%;本科上線人數728人(理科406人,文科316人,體育1人,美術2人,音樂3人),本科上線率90%。

2013年,廣州市真光中學重本上線人數164人,重本達成度為221.84%,位于全市ABC三組生源學校首位,是全市提高幅度最大的學校;本科上線人數694人,本科率87.3%。 

學科競賽

截止2015年,真光學子先後榮獲全國少年兒童英語風采展示活動總決賽英語口語高中組特金獎、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獎、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英特爾英才獎、丘成桐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創新大賽一等獎、亞洲國際合唱節金獎等學科、藝術、體育獎勵1600多項。

素質競賽

2008年,真光足球隊奪得廣州市“市長杯”高中組足球聯賽冠軍。

2010年,真光足球隊第二次奪得廣州市“市長杯”高中組足球聯賽冠軍。

2012年2月,真光中學李智衡同學在廣西全國U15足球錦标賽奪得冠軍。

2012年6月,廣東省青少年男子甲組足球聯賽奪得冠軍,真光中學李智衡入選國家少年組球隊。

截止2015年,有15人次代表廣東省中學生足球隊,勇奪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标賽冠軍,榮獲全國U—15足球錦标賽、足球聯賽全國冠軍獎項。

教師成績

截至2015年,真光中學艾連娣副校長被評為廣東省“閱讀校長”。

李宏發老師榮獲荔灣區“十佳讀書人物”稱号。

李宏發、陳钊榮、明珊珊、周斯筠、餘莉、陳美苑六位老師被評為荔灣區優秀班主任。

參賽成果

黃華、李春芳t2014年全國高中化學優質課展評活動全國高中優質課(現場教學)貳等獎

謝小明、李瑞琪t廣州市學生知識産權保護教育競賽團體三等獎、全市初中組第四名

楊瓊、謝小明t荔灣區第三屆“廣雅杯”中小學生綠色科技創意大賽暨郵票創意設計活動中學組一等獎

張馨予t廣東省第八屆天文奧賽三等獎

學校榮譽

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t廣東省教學水平優秀學校

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學校t荔灣區“三書香活動先進集體

首批廣東省德育示範學校t廣州市學校民主管理工作三星級單位

全國科技創新十佳學校t廣州市先進單位

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培訓實踐基地t廣東省書香校園

廣東省綠色學校t廣東省德育示範校

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t廣東省現代教育示範校

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t廣州市文明校園

廣州市新課程改革樣本校t中美高中生交流基地學校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李延彬

校長 

陳秋蘭

副校長

黃建國 趙秉乾

文化傳統

校名

真光,出自基督教《聖經》中的一句話:“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真”指“十字架真理”;“光”指基督。

校訓

“爾乃世之光”(Thou Art the Light of the World),建校時釋義:你們是世上的光。1984年校訓恢複後,賦予含義——當學生從學校獲得了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就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要用自己掌握的本領,為社會盡力盡責,發熱發光,用自己的好行為去影響世界,服務社群,忠誠地為自己的祖國和民衆作出貢獻。

校徽

真光校徽原是一顆八角銀星,呈放射狀對稱排列。象征伯利恒之星光芒四射,意讓學生仿效伯利恒之星引人認識神。1949年後,廣州真光的校徽被改為共産主義國家國旗常見的五角星狀。

香港真光中學1946年開校時校徽是一顆五角銀星,後改成望海燈塔(一個石礁上的燈塔兩邊都射出一度強光)。九龍真光中學仍用五角星。1972年香港真光百周年校慶,校董會通過統一各分校校徽,重新設計校徽為廣州母校原始的八角星。

校歌

1949年後,廣州真光校歌被取消。直至1984年恢複原校名時,中文校歌一起被恢複,但遭到多處有目的性的删改,原版校歌是以粵語廣州話唱誦,但廣州真光已改成普通話。香港全部聯校則保留原版粵語校歌至今。

原版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

政成共和,民歌大同,學遍唐虞三代隆。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十萬兆民表雄風。

衛我邦家,同胞情重,普遍教育樂融融。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謝師長善誘維良。

發聾振瞆,啟迪多方,恍登臨洙泗之堂。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天道由茲愈發皇。

十字旗飄,萬古輝揚,能拯救失路亡羊。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暮暮朝朝同切蹉。

光陰易逝,日月如梭,催人歲月易蹉跎。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世紀風潮急且多。

木蘭紅玉,巾帼英雄,匡時偉業在我曹。

删改版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

政成共和,民歌大同,翹首神州日興隆。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十億人民表雄風。

衛我邦家,同胞情重,普及教育樂融融。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謝師長善誘維良。

發聾振聩,啟迪多方,恍登臨洙泗之堂。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祖國由茲愈發煌。

五星旗飄,萬古輝揚,勝利歌聲震天響。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暮暮朝朝同切磋。

光陰易逝,日月如梭,催人歲月易蹉跎。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科技如潮急且多。

中流砥柱,時代英豪,匡時偉業在我曹。

知名校友

張廣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國鞍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陳香梅,美國華裔共和黨籍政治家、飛虎隊陳納德将軍遺孀。早年為中華民國中央通訊社外語記者。現擔任以推動全球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上海沃動科技有限公司”高級顧問,中國“陳納德紀念館”名譽館長。

蘇華,原中共福建省委委員、婦女委員會書記、福建省婦聯主任。

鄭儒永,中國系統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