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

姜堰市

市級行政地區
姜堰市位于東經120度09分,北緯32度31分,地處江蘇中部,為泰州東門戶。東鄰南通海安、鹽城東台,西連泰州海陵、高港兩區和揚州江都,南北分别與泰興、興化接壤。全市總面積927.52平方公裡,戶籍總人口79.38萬人。現轄15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設38個居民委員會、262個村民委員會。
    中文名:姜堰市 外文名:jiangyenshi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 地理位置:姜堰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裡下河平原 面積:921 下轄地區: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莊鎮、沈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大泗鎮、梁徐鎮、蘇陳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罡楊鎮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天目山商周遺址、唐代觀音閣、清代萬年台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建立時間:1994 人口:80萬人 地方特産:長江三鮮 知名産業: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食品、化工、醫藥 知名企業:姜堰市春華紡織品有限公司 電話區碼:0523 郵編區碼:225500

基本概況

堰區位于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裡下河平原。挾江襟淮,東臨滄海,衆水來彙,奔湧旋流,又稱三水、羅塘。北宋年間,鹽商姜仁惠、姜谔父子率衆聚資,築堰抗洪,家園久治,功業永存,姜堰由此得名.東鄰海安縣、東台縣,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區,南北分别與泰興縣、興化縣接壤。境内甯靖鹽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28國道橫穿東西,市鎮等級公路全部聯網;新老通揚運河、中幹河、姜溱河、東西姜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從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過3小時車程。全市土地面積1044平方千米,人口90.7萬人。地勢低平,水網密布,水面總面積約占15%,全市現有耕地總面積643萬公頃。1994年7月原泰縣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2013年1月,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姜堰區改稱姜堰區。

全市現設有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莊鎮、沈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等15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風景名勝區,59個居民委員會,263個村委會。總面積923.12平方公裡,人口80.31萬人。姜堰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具有特殊政治意義的城市。“清代棋聖”黃龍士、“當代草聖”高二适也都是從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驕子。現代藝術大師梅蘭芳祖居姜堰張沐.這裡的物産豐饒,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的盛譽,是江蘇省重要的農副産品生産基地、上海“菜籃子”工程供應基地,也是全國優質糧、優質棉的供應基地.這裡的風景秀麗,溱潼風景區和名甲天下的“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是國家重點旅遊項目.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首批生态示範區、聯合國授予“生态農業全球500佳”、江蘇省小康縣(市),并正緻力打造舒适姜堰、平安姜堰、誠信姜堰、效率姜堰和文明姜堰。與時俱進的姜堰處處勃發出現代化的氣息。姜堰物産資源豐富,是聞名遐爾的“魚米之鄉”。

早在西漢時就是朝廷屯積皇糧的“倉場”,今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銀杏、瘦肉型豬、水産品生産基地。以絲瓜、蘑菇、銀杏、螃蟹、甲魚、河蝦、河豚、淡水白鲳為主的特種農副産品已形成規模養殖。河橫村因傑出的生态環境保護成就,獲得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全球500佳”稱号。全市現已建成20多個綠色食品科技示範園,96個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被省級認定。姜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擴張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對外形象、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市民素質,打造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十年來先後投入百億元,加速城市建設。目前,常住人口22萬,總面積18平方公裡“七縱七橫”的城市布局已經形成。商業步行街、大型連鎖超市、星級酒店、市民廣場、濱河綠化、精品住宅小區等一批現代樣闆工程,融入市民生活。一個“路暢、城高、居雅、水美、綠郁、商榮、人和”的綠色生态姜堰已經矗立在江蘇大地。

行政區劃

姜堰區轄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莊鎮、沈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等1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姜堰鎮。

建置沿革

姜堰區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為泰州,取安泰之意。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于海安建立,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複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7月,撤銷泰縣,設立姜堰市,因駐地姜堰鎮得名。2013年1月,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姜堰區改稱姜堰區。

自然地理

姜堰地形

姜堰區地處亞熱帶北部,降水豐富,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姜堰區地處江淮平原,姜堰區位于蘇中平原,她南接長江,北枕淮河,東近黃海,西臨京杭大運河,總面積1051平方公裡。

姜堰水文

姜堰水系發達,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幹河、姜溱河、東西姜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

姜堰氣候

姜堰區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59小時;無霜期215天。作物生長季較長,日平均氣溫高于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3天,高于15℃喜溫作物生長期172天。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優越。

姜堰自然資源

姜堰區礦産資源主要有裡下河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粘土以及溱湖風景區的地熱礦泉水等。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姜堰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針,積極穩步推進農村改革,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加快配套改革步伐,加大機構改革的力度。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大大增強。1995年,昂首闊步跨進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市)行列。

姜堰區工業基礎雄厚,已形成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食品、化工、醫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結構,擁有工業企業3700多家,生産各類産品5000多種,其中80系列多缸柴油機、石油鑽杆、精鍛齒輪、密封鉛酸蓄電池的臉産銷量居全國同行業之首,波紋管膨脹節、石油橡膠闆等10多個産品居全國前3位。姜堰市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建築之鄉,10多萬劍法阻大軍遍布26各省市自治區的108個大中城市,并在俄羅斯、蒙古、新加坡、坦桑尼亞等國建築市場大顯身手。江蘇正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外經貿部批準的外經簽約權。姜堰是上海經濟區的一極,是沿江開發的城市群落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姜堰經濟呈現出大開放、大跨越、大發展的良好态勢。全市4000多家工業企業百舸争流,5000多個工業産品暢銷海内外;密封“蓄電池”、石油鑽杆、精鍛齒輪、生物制藥、曲軸、毛紡織産品等10多個品牌全國稱王;“雙登”品牌榮獲國家馳名商标,揚動多缸柴油機被評為國家免檢産品,“河橫”牌大米、五葉香絲瓜、“三泰”醬菜、溱湖魚餅等綠色食品風麋全國。姜堰是全國有名的建築之鄉,近百家建築企業,10多萬建築大軍馳騁海内外建築市場,年施工産值超百億元。

200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5億元,實現财政收入11億元。姜堰先後榮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生态示範區”等光榮稱号。姜堰經濟開發區是1993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40平方公裡,建成面積28平方公裡。

建區12年來,開發區發展速度逐年加快,目前建成區基礎設施已達到“七通一平”,形成“四橫七縱、兩區、六園”的發展格局,設有工業、倉儲、商業、住宅等區域,基本形成了“經濟繁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城區。近年來,沿海省市民資開始大量湧起,一批高科技外來民營企業迅速崛起,駐區企業達到285家,産品涉及機電、化工、建材、紡織、生物、IT等十多個行業,吸納外商投資逾5億美元。中國最現代化五金城——華東五金城項目總投資達6億元。值此珠江三角洲、蘇南地區發展相對飽和之時,姜堰經濟開發區憑借位于上海2小時經濟圈的區位優勢,憑借加速啟動階段獨特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市場優勢,正逐步成為蘇中地區最充滿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開發區之一,成為海内外投資者普遍關注并競相捷足先登的熱土,被不少中外客商譽為“創業者樂園”。

交通概況

姜堰區境内甯靖鹽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28國道橫穿東西,市鎮等級公路全部聯網從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過3小時車程。

甯啟鐵路一期工程南京至海安段,全長210公裡,總投資33億元,我市境内正線長42.3公裡,其中海陵段8.6公裡,姜堰33.7公裡,自西向東經過罡楊、西郊、東郊、泰東、蘇陳、橋頭、姜堰、沈高、婁莊等9個鄉鎮。設泰州西、泰州、姜堰三個站。

土産特産

長江三鮮長江三鮮,刀魚、鲥魚、回魚為揚子絕鮮。其中刀魚宴是以刀魚為主要原料精心制作的,佳肴妙趣橫生。

溱湖簖蟹自古以來“南有澄湖閘蟹,北有溱湖簖蟹”,又稱“南閘北簖”。溱湖簖蟹,青眼紅毛,膏厚肉腴,為上乘之品。

姜堰運糧彩豚“彩豚”是一種空中能飛,水中能泳,陸地上生長繁殖,以善素食為主,抗病能力強,高蛋白,低脂肪,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又容易養殖,為人民身體營養所需要的可食動物。“彩豚”的血既能生喝又能熟食,而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輔助治療胃病,有利于身體健康。

旅遊資源

姜堰自古素有"糧倉"之稱,"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現有80多萬畝耕地,盛産水稻小麥花生、豆類,年産糧食50多萬噸,達到人均千斤糧的水平。裡下河地區水網縱橫,盛産魚蝦螃蟹。"溱湖簖蟹"以其體壯、肉嫩、味美與陽澄湖大閘蟹齊名,大青蝦出口居全省之冠,著名的大倫豬皮薄、肉嫩、瘦肉率高,享譽四方。

姜堰區原稱泰縣,西漢末年便設縣治。境内天目山商周遺址、唐代觀音閣、清代萬年台等名勝古迹顯示了她的曆史年輪;揚州評話宗柳敬亭、清圍棋國手黃龍士、當代著名書法家高二适都是這塊熱土孕育的一代驕子。從明代相沿至今的溱潼會船節被海内外譽為“天下絕唱”,曾被列為全國旅遊年和江浙滬國際旅遊重點項目。

溱潼會船節

會船,是姜堰裡下河特有的民間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泰縣風俗談》及民間流傳的《港口枝詞》均有記載,有“溱潼會船甲天下”之稱,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是中國十大民俗風情節之一,專家稱贊為“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

溱潼會船每年清明節第二天在姜堰溱湖舉行。通常分為篙船、劃船、花船、貢船、拐婦船五種類型,千舟競發,百舸争流,溱湖鬧春。賽船結束,會船節活動臨近尾場時,歡鬧的演戲、酒會、送頭篙三部曲又凸現高潮。會船節規模一年勝似一年,已蜚聲海内外。

傳說

溱潼等地傳說,南宋年間,山東義民張榮、賈虎與金人轉戰溱潼時,大戰縮頭湖,迫使金兵逃奔楚州。義民傷亡亦多,溱潼百姓将其安葬,并于“清明”撐船來祭這些無主墳,逐漸演變成會船節。

溱潼鎮湖西莊則說:明朱元璋登基後想尋祖墳,軍師劉基出謀,可在清明第二天派人查訪,凡未留下燒化痕迹之無主墳中,必有皇上先人墳墓。皇帝即依法乘船來江淮一帶尋訪,并添夫加篙,加速船速。此事傳入民間,逐漸演變為清明第二天撐會船祭孤墳習俗。

又有傳說:明嘉靖間,倭寇入侵裡下河神童關,各村青壯年組織船隊前往殺敵,每船數十人,各執一篙,争先恐後,趕往戰場,以篙為武器殺敵。《港口竹枝詞》又說:“清初,下河多海匪。各處組織民團,守望相助,均以快船報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後匪蹤消滅,而團體未散,即改為東嶽會戲。”港口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舉行一次,快船改稱會船。

橋頭一帶傳說更為神奇:唐代某年大水,河中漂來一大神櫃,櫃中有一菩薩,村民們即擡着送往廟中供奉,隻因神櫃巨大,無法進門。此時,一白胡老人說:可将神櫃拆卸進門,能為一方消災降福。衆人依言,果将菩薩送進廟門。而此時白胡老人卻騰空飛上水面,倏忽消逝。衆人視為神仙,即撐船追覓仙翁。這天正是二月十五日。此後,撐船覓仙,借以健身祛病,相沿成習。洪林會船原訂正月十三日,後因故推遲至二月十三日。

會船在溱潼、興泰、俞垛、淤溪、葉甸、港口、罡揚、橋頭、蘇陳、洪林等鄉鎮盛行。而溱潼鎮因其地處裡下河交通要沖、水面寬闊、經濟文化發達,會船節的規模最為盛大。極盛時,參賽會船多達500餘條,篙手上萬,觀衆逾10萬。

形式

會船以篙為主,每船30個,人手一篙,篙尾紮紅布,篙手頭紮毛巾,青衣白褲,并裹白布綁腿,腰圍紅綢。洪林一帶有穿黑背心的。船上插青龍或彩旗,有的旗上标村名,亦有寫“敬香大吉”。站船頭的為頭篙,負責指揮,另有一敲鑼的,“揚鑼”傳達号令,現時更有以口哨代鑼的。另一種是劃船,每船9名女劃手,人手一槳,槳柄紮紅布,中年婦女白衣藍褲,頭頂粉紅毛巾,腰系紅綢。姑娘則上紅下藍,戴紅花、紮紅腰帶,打紅綁腿,“揚鑼”的披紅披風。民國29年又增設花船、供船,多以兩船相并,船上搭台,張燈結彩,懸挂橫幅楹聯,并有樂隊演唱或僧人誦經。一作表演節目供人娛樂,一作供奉菩薩或祭祀亡人,祈求消災降福,均不參賽。更有一種“拐婦船”,由三隻小片兒船組成,在會船之間東躲西藏,扮演一對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兒,并有一官老爺坐堂調解,滑稽逗趣。

會船節前10天要做選船、試水、鋪船三項準備。選用既新又輕的船,有的人還自願買新船供選,以争榮耀。撐篙都是精選,若試水時損壞,可向竹廠無償調換。有會船的村子即豎旗杆,杆上插青苗或旗幡。試水,即操練,多為18歲以上青壯年,自告奮勇,每天下午四時上船練體力、習動作,以整齊一緻,行船快速。在此期間,篙手們有足夠體力參賽。凡參賽篙手皆自願報名,連續參賽3年,若中途退出,即為不祥。臨近清明時,即洗刷船隻,在船上鋪稻草、擱跳闆,保證篙手站立平穩。花船、供船也同時搭台及排練。所有費用,均由各人自願出資。會船節前一天,家家裹粽子、制糕點。港口、葉甸、洪林等地水手,還要在賽前下活水河洗澡淨身,以免亵渎神靈。橋頭會船費用,在村莊公有荒草田裡支出。

賽事

節日淩晨,會船祭掃完畢,随鑼聲駛進賽區。此時,趕集的人從四面八方湧來,兩岸人聲鼎沸,鑼鼓音樂聲、鞭炮聲、攤販叫賣聲響成一片。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會船、花船、貢船雲集,鼓樂聲鳴,載歌載舞,一片歡騰。

響午,随着“當!當!”兩聲鑼響,篙手們齊聲大喊:“下!下!”揚篙如長矛列陣,下篙如巨蟒入水。會船立即從水面騰起,随着節奏越來越緊的鑼聲飛駛向前,劃船亦随女将們手起手落,前俯後仰,如海燕飛掠水面。有《港口竹枝詞》為證:“專練會船架竹篙,一聲鑼鼓滾銀濤,各争勝負分前後,不亞金焦訓水操。”隻聽“當,當,當、當!”一陣鑼響,獲得優勝的會船,發出停篙的号令!

當晚,各船的篙手們舉行會餐,縱談賽事歡樂。餐後,篙手還得帶一碗飯回去讓家人吃上幾口,以示吉祥如意。會船的頭篙,則作為吉祥物,敲鑼打鼓送給婚後未育的好友,祝願其早生貴子,接受頭篙人家要鳴放鞭炮迎接,得子後不僅要宴請篙手緻謝,還得買篙還願。有些村莊放焰火、搭台演戲祈天謝神,以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

演戲、酒會、送頭篙

演戲:按慣例,賽船前,各大村莊的頭面人物,早就張羅着在露天搭台唱戲謝神的事了。揚劇、淮劇、京劇、雜技……各莊花錢請戲班子,在賽船結束的當晚開演。也有不請戲班子的,則由本莊的文娛愛好者組織起來載歌載舞,或請電影隊放電影的。一個莊子,這天晚上要是沒有演出活動,莊上人就會覺得不痛快,不盡興。

酒會:賽船結束的當晚,篙手們毫無例外地要舉行一場熱烈的酒會。各船高手歡聚豪飲,大夥話題再多,也要轉到一點上來:“今年的頭篙送給誰?”圍繞這個題目,七嘴八舌把“頭篙”的得主定下來。至于酒會的費用,早有習俗,公吃公攤,概由參加者負擔。

送頭篙:習俗以送頭篙預祝人家生兒子。這對于個别久婚不孕夫婦或新婚夫婦頗有有活力,誰能夠得到高手們的青睐,成為頭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會上,頭篙的得主一選定,馬上就會有熱心人向這一家通報喜訊。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準備,全家上下,滿懷喜悅的心情,恭候篙手們的光臨。頭篙一進門,燈燭輝煌,鞭炮齊鳴,主人向篙手們奉上糖果、香茶,一一緻謝。送篙者滿口都是“祝願早生貴子”的話。得主不斷許諾:“到時候一定請各位吃喜酒。”要是頭篙的得主這一年碰巧真生了“貴子”,那可就熱鬧了。首先要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還自動置辦酒菜,宴請全體高手。可以想見,一條會船有一根頭篙,一個莊上,多少會船,多少頭篙,牽動着多少處歡樂的人群。溱潼一帶,村村社社的鄉親們,年複一年,就是以這樣那樣的健康的風俗導演出一幕幕尋求歡樂的戲,使歡樂的氣氛籠罩着水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