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禮儀

稱謂禮儀

規範性禮貌語
稱謂禮儀稱謂,也叫稱呼,屬于道德範疇。稱謂禮儀是在對親屬、朋友、同志或其他有關人員稱呼時所使用的一種規範性禮貌語,[1]它不僅能恰當地體現出當事人之間的隸屬關系,而且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涵養。大家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現在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
    中文名:稱謂禮儀 外文名: 别名:稱呼禮儀 類别:姓名、親屬、職務、性别 範疇:道德範疇

作用

講解稱謂禮儀稱呼有二個作用:一是表明說話動作或内容的指向對象;二是表明對該對象的态度。要講究禮貌,就不能忽略第二個作用。

1.在面對面的稱呼中有禮節。有些同學有個錯誤觀念,以為隻要對方知道自己是在對他說話就沒有必要稱呼他了。其實,懂禮貌的人經常會單單為了表示敬重而稱呼。比如,上學路上看到老師了就叫一聲“老師”,放學回家後看到父親了就叫聲“爸爸”,這在禮儀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哪怕是叫過後什麼話也不說,被稱呼人也會領會你對他們的敬重。

2.在使用第二人稱時有禮節。大家都知道,用“您”比用“你”要更顯敬重,這是我們必須記住的,但是我們還要知道,用“老師您”、“叔叔您”、“經理您”比單用“您”也更顯敬重。還有,用量詞“位”也可表示尊重,如說“這位同學”比說“這個同學”要好。

3.對說話對象的家人稱謂中有禮節。比如,對老師的妻子可以稱“師母”,對兄長的妻子稱“大嫂”,如領導年齡與自己父母差不多,對其夫人就可稱為“阿姨”,不要直呼其名或“你老婆”。

4.對說話對象所屬的事物的稱謂中有禮節。對對方的姓(名)要稱“貴姓”或“尊姓大名”,對老師的作品可稱“大作”,對方的觀點可稱“高見”,對老人的年齡要稱“高壽”,對對方的公司稱“貴公司”,在書面語言中,對年輕女性的名字可稱“芳名”,對其年齡也可稱“芳齡”。

5.對對方的行為的稱謂中有禮節。如:賓客的來臨可敬稱為“光臨”、“惠顧”,對方的批評可敬稱為“指教”,對方的解答可敬稱為“賜教”,對方的原諒可敬稱為“海涵”,對方的允諾可敬稱為“賞光”、“賞臉”,對方的修改可敬稱為“斧正”,在書面語言中,對方的到達叫“抵”,對方的住宿叫“下榻”。

類别

姓名稱謂

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緻有以下幾種情況:

全姓名稱謂,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偉”、“劉建華”等。全姓名稱謂有一種莊嚴感、嚴肅感,一般用于學校、部隊或其他等鄭重場合。一般地說,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是不禮貌的,甚至是粗魯的。

名字稱謂,即省去姓氏,隻呼其名字,如“大偉”、“建華”等,這樣稱呼顯得既禮貌又親切,運用場合比較廣泛。

姓氏加修飾稱謂,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飾字。如“老李”“小劉”“大陳”等,這種稱呼親切、真摯。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勞動和生活中相互比較熟悉的同志之間。

過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字和号,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前還很普遍。這是相沿已久的一種古風。古時男子20歲取字,女子15歲取字,表示已經成人。平輩之間用字稱呼既尊重又文雅,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對方,一般宜以号相稱。

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對有親緣關系的人的稱呼,中國古人在親屬稱謂上尤為講究,主要有:

對親屬的長輩、平輩決不稱呼姓名、字号,而按與自己的關系稱呼。如祖父、父親、母親、胞兄、胞妹等。

有姻緣關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稱别人的親屬時,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愛、令侄等。

對别人稱自己的親屬時,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對别人稱自己的平輩、晚輩親屬,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兒、小婿等。

對自己親屬謙稱,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嶽、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會的進步,人與人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親屬、家庭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親屬稱謂上已沒有那麼多講究,隻是書面語言上偶用。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親屬稱謂時,一般都是稱自己與親屬的關系,十分簡潔明了,如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緣關系的,在當面稱呼時,也有了改變,如嶽父--爸,嶽母--媽,姻兄--哥,姻妹--妹等。

稱别人的親屬時和對别人稱自己的親屬時也不那麼講究了,如:您爹、您媽、我哥、我弟等。不過在書面語言上,文化修養高的人,還是比較講究的,不少仍沿襲傳統的稱謂方法,顯得高雅、禮貌。

職務稱謂

職務稱謂就是用所擔任的職務作稱呼。這種稱謂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稱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愛戴,如對杜甫,因他當過工部員外郎而被稱“杜工部”,諸葛亮因是蜀國丞相而被稱“諸葛丞相”等。現在人們用職務稱謂的現象已相當普遍,目的也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主要有三種形式:

用職務呼,如“李局長”、“張科長”、“劉經理”、“趙院長”、“李書記”等。

用專業技術職務稱呼,如“李教授”、“張工程師”、“劉醫師”。對工程師,總工程師還可稱“張工”、“劉總”等。

職業尊稱,即用其從事的職業工作當作稱謂,如“李老師”、“趙大夫”、“劉會計”,不少行業可以用“師傅”相稱。行業稱呼。

直接以被稱呼者的職業作為稱呼。例如:老師、教練、醫生、會計、警官等等。

性别稱呼

一般約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稱呼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區别在于:未婚者稱“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則可稱“女士”。

次序

稱謂禮儀一般情況下,同時與多人打招呼,應遵循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近後遠、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的原則。進行人際交往,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失敬于人。稱呼時應注意以下細節:

不因粗心大意,用心不專而使用錯誤的稱呼。如念錯被稱呼者的姓名;對被稱呼者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錯誤判斷,産生誤會。

不使用過時的稱呼。如“老爺”、“大人”等。

不使用不通行的稱呼。如“夥計”、“愛人”、“小鬼”等。

不使用不當的行業稱呼。

不使用庸俗低級的稱呼。如“磁器”、“死黨”、“鐵哥們兒”等稱呼。

不使用綽号作為稱呼,不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對年長者稱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

傳統稱謂

古代稱謂禮儀中國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如:将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稱呼别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别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别人兒女為令郎、令愛(令嫒);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稱别人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嶽父、泰山。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婦女為巾帼;男子為須眉。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學生為門生、受業。學堂為寒窗;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後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鳏。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于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上绾成小髻髻。《禮記·内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這裡的“黃發”也代稱老年。束發: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把“束發”代稱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發,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禮心·内側》:“成童,舞象,學射禦。”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羁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範甯注:“成童,八歲以上。”可見,成童到底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内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岩《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荦觀群書。”

《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後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笃,年僅而立”;以“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嶽《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庚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緻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注:“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亦稱“八十曰耄。”

期熙:《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在也;頤,養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後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轼《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随着曆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朝以後隻有皇太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别人的尊敬。常用于書信之中。原意是由于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将侍從稱為“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這些敬辭,現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緻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于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于《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裡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隻生得個小姐,字莺莺。”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于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并逐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于《詩經·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後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内子:從前丈夫對别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數是對别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钗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故将妻殁再取稱為“續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國際交往中

外國稱謂禮儀普通男女的稱呼。一般情況下,對男子不管其婚否都稱為“先生”(Mister);對于女士,已婚的稱為“夫人”(Mistress),未婚的稱“小姐”(Miss);婚姻狀況不明的,也可稱為“Miss”。在外事交往中,為了表示對女性的尊重,也可将其稱為“女士”(Madam)。

官方人士的稱呼。對高級官員,稱為“閣下”,也可稱職銜或“先生”;對有地位的女士可稱為“夫人”,對有高級官銜的婦女,也可稱“閣下”;對其他官員,可稱職銜或“先生”、“女士”等。

皇家貴族的稱呼。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皇後,可稱為“陛下”;王子、公主、親王等可稱為“殿下”;對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其爵位,亦可稱“閣下”,或稱“先生”。

技術人員的稱呼。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職稱、學位的人士,可稱為“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軍人的稱呼。一般稱軍銜,或軍銜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與名。有的國家對将軍、元帥等高級将領稱“閣下”。

服務人員的稱呼。一般情況下稱“服務員”,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單獨稱呼其名字,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

教會人員的稱呼。教會的神職人員,一般可稱教會的職稱或姓名加職稱,也可以職稱加“先生”,有時主教以上的神職人員也可稱“閣下”。

同志稱呼。凡是與中國同志相稱的國家,對其各種人員均可稱為“同志”,有職銜的可加職

古代稱謂

中國号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隻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号。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後、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餘、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1、稱别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2、稱别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3、稱别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4、稱别人的神态、相貌為“風采”等。

5、稱别人的身體為“玉體”等。

6、稱别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遊”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1、稱自己的妻子為“*内、拙荊”。

2、稱自己的孩子為“*息、犬子”。

3、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4、稱自己的事情為“*事”。

5、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6、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7、向别人詢問叫“拜問”。

8、回答别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惠、謹”等等。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良傳統。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麼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醜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後稱小人之交。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阃、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别人的學生。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内人(内子、内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詞

請:有求于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于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托:托人辦事。

拜辭:告别。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侍奉和贍養(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氣語

恕:請求别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于拜托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于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