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的毀滅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4課的課文。用反襯手法寫是為了通過昔日圓明園的輝煌壯觀來讓讀者記住屈辱的曆史,增強讀者的民族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書名:圓明園的毀滅 别名: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外文名:Destruction of Yuanmingyuan 來源: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14課

文章結構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真是一個悲劇,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

第一自然段概括闡明了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與文章的結尾提到的“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首尾呼應,作者的痛惜、憤怒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至四自然段詳盡地介紹了圓明園的布局、建築風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貴,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觀。

第五自然段用精練、準确的語言介紹了圓明園毀滅的經過。

原文内容

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由圓明園、绮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衆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征着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着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甯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島瑤台,武陵春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内,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還收藏着最珍貴的曆史文物: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曆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内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内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中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

相關資料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原為清代的皇室禦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鹹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曆時150多年。全園占地5200餘畝,方圓20多華裡。全園建築總面積超過故宮。人們習慣上所稱的圓明園,實際上是圓明園、長春園、绮春園(後改名萬春園),三園的總稱,占地甚廣。圓明園是一座水景園,水面占全園面積一半以上。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着145處景觀,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曲院風荷”,都來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仿瞻園的“茹園”,仿孤山放鶴亭的“招鶴蹬”等等,彙集了天下勝景和名園精華。在圓明園的鼎盛時期,這裡既是具有空前規模的皇家園林,又是清代皇帝發号施令、行使權力的統治中心。從康熙到鹹豐,6個皇帝每年總有三四個月在此居住,并處理政務和進行各種政治活動。當年的大宮門兩旁,曾設置了内閣、六部、軍機處等中央政府部門的辦公處。在西北面的一片廢墟殘迹中,仍能尋找到幾組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舉行盛大宴會的“九洲清宴”、供奉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宮”和藏書樓“文源閣”等等。

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甯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牆、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鋪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牆壁上鑲嵌着琉璃磚,同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叠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園内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舉國珍寶、稀世文物,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圓明園被譽為“萬園之園”,藝術價值極高。1860年10月6日至17日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寶11天,并縱火焚毀三天三夜。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資修整,萬春園、福海、萬花陣(歐式迷宮)等逐步恢複,定名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曆史背景

圓明園的園林藝術成就被普遍認為既體現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燦爛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揮霍無度。由于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于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争--第一次鴉片戰争;随後國内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腐敗統治的"太平天國"革命。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新的侵華戰争--第二次鴉片戰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們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鹹豐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而又屢屢節外生枝,條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面對侵略者的計謀,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委曲乞和,遲遲不定戰守之策。因而痛失戰機,緻使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裡橋決戰中國軍隊失利,次日晨,鹹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名為"北巡",實則置祖宗社稷于不顧,自逃性命。從而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對入侵者的堅決抗禦。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于當天下午經海澱,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内,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英勇抗擊。但終因寡不敵衆,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占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内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第三),而藏之于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沖上前去搶劫,惡狼般地吞噬着園中的金銀财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财寶,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纭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财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内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挂鐘。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着織錦綢緞;有的帽子裡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一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裡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

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财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财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内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該人因在圓明園劫掠緻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着大斧,把家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将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860年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聲稱其被俘人員遭到虐待,下令火燒圓明園。圓明園的焚毀原因不同人士持有不同觀點,中國官方史學界的說法是英法聯軍為掩蓋其野蠻劫掠而放火滅迹。也有人認為是由于清朝長期不遵守西方奉行的外交禮儀,自乾隆年間起,對西方各國君主及其使臣蔑視和不平等對待,持此看法的著作有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的《鴉片戰争》。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國内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全園化為一片火海,煙霧籠罩,火光燭天。相距20多裡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蝕,大量煙塵灰星直落巷衢。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内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幸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内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860年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着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宣稱:"此舉将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了東西,一個放了火。仿佛戰争得了勝利便可以從事搶劫了……在曆史的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迫于壓力,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就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别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這樣,帝國主義列強不僅霸占了九龍司和北部的大片領土,索要到1600萬兩白銀的巨額軍費賠款,并且大大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政治、軍事控制和對中國人民的經濟、文化侵略。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

圓明園被焚後,尚有部分景點幸存。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務府調查報告,園内幸存建築有圓明園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魚躍鸢飛、耕耘堂、慎修思永、知過堂、課農軒、順木天、春雨軒、杏花春館、文昌閣、魁星閣、蓬島瑤台、萬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塢,長春園的林淵錦鏡、海嶽開襟,绮春園大宮門、莊嚴法界、正覺寺等建築。殘存建築多已年久失修。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後和同治帝打算擇要重修圓明園,計劃修複圓明園前朝區、九洲區,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數景點,并将绮春園擇要修複,改名“萬春園”,作為奉養兩宮(慈安、慈禧)太後的居所。但該計劃終因财力不足而在開工11個月後作罷。此後對園内一些景點仍有小規模維修,慈禧太後和光緒帝曾多次到園中遊幸。此時的圓明園除幸存建築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貴花木、山水疊石、建築基址,橋梁、道路、園牆和園門大多完好。圓明園仍屬皇家禁苑,管理事務大臣及以下官員職務都有保留。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清帝再次逃亡。在混亂中,圓明園又遭到附近駐軍潰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園内殘存建築除新宮門(绮春園宮門)有莊戶保護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毀,拆賣磚瓦木料。園内的古樹名木、木質橋梁以及建築地基中的木樁,全部被劫運往附近的清河鎮出售。經過這次洗劫,曆經同治、光緒兩朝修葺部分也蕩然無存了。光緒三十年(1904年)裁撤了圓明園的部分官員。

清朝滅亡後的數十年裡,圓明園遺址殘料繼續受到劫掠。園内的方磚、條石、石料、漢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等建築材料紛紛被軍閥官僚運走修建私園和陵墓,圓明園虎皮石圍牆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于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八柱碑、遠瀛觀石欄杆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将士碑。抗日戰争日占時期,園内部分遺址在“獎勵農業”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為水田。

1950年,周恩來曾指示:遺址要保護好,地不要撥出去,以後有條件可修複。曾計劃将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定址于此,但1960年園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産隊改為農田,大量人口迅速湧入,相繼拆除了圓明園福海石駁岸、舍衛城殘餘城牆及地基、萬春園三孔橋、運料門、長春園七孔閘等殘存建築,以及殘留的全部園牆,并砍伐了園内殘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廟古樹。特别是1975年以後,各單位在園内大量平毀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樹木,修建工廠、養豬場、養雞場,圓明園遺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殘存的古樹植被徹底消失,尤其以绮春園被占用破壞的最嚴重。

袁騰飛曾發表評論:“英法聯軍是焚、搶,圓明園可沒毀。你看1870年的圓明園照片,尤其是西洋的建築還在,圓明園經曆了三劫,火劫、石劫、土劫。火劫就是英法聯軍用火燒的,石劫就是那些達官貴人從裡面拉石料,華表什麼的,土劫是老百姓從裡面拉土,圍湖造田,這三劫徹底毀了圓明園,聯軍是第一劫,而且聯軍搶的同時,本國人也在搶,這皇上家的,不搶白不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