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分類學

动物分类学

一个分支学科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动物的种类、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动物界起源和演化等。主要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给它们命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所研究的内容。 分为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柱动物门。[1]
    中文名: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中文学名:动物分类学 界:动物界 本质: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研究范围:研究动物的种类 分类: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柱动物门 等级:域、界、门、纲、目等 学名:Aphis gossypii Glover

研究内容

种类的鉴别和编目

要识别成千上万种动物,给予其适当的名称,并在动物王国的“家谱”中按适当的顺序排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家所做的种类鉴别和编目。目前,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化、生态和地球分布)进行分类,即自然分类法,把动物依次分为各种等级。即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八个主要等级。其中种是分类所用的基要单位。每一种动物,都可以给它们在这个等级序列中冠以适当的名称和位置。如棉蚜,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蚜科、蚜属、它的学名为Aphis gossypii Glover;又如大熊猫,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它的学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在上述分类等级中,科学工作者使用时为了更精确地表达种的分类地位,还把原有的阶元进一步细分,在上述的分类阶元之间加入另外一些阶元,以满足科学工作的需要。

比如,生活在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的东北虎与生活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华南虎,生活的空间是有明确界限的;它们还可与别的物种如:大象、大猩猩、蛇等相区别。在自然状态下,它们之间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而不可能互相生育后代,这就是所谓的生殖隔离。

在种类的鉴定工作中,给一个物种定以合法名称是极为重要的。在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双名法”,是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首次创立的,它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而这个学名由该动物所在属名的和该动物的种本名组成。如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us Melopsittacus(鹦鹉)属名,后一个字undulatus(虎皮的)为种本名,两者共同构成这种动物的合法名称。“双名法”的使用使整个生物界的命名从此走上循序的轨道。

在一般情况下,研究、区分和确定动物界中的各个物种、予以命名、加以描述,提供正确认识和辨别物种的知识,往往与根据物种之间的异同,确定所属的分类阶元层次,制定各个物类的分类系统是同步进行的。只有给每种动物以合法的名称,并排以适当的位置,整个动物世界才会井然有序。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起源,以及彼此的亲缘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其他一切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石。

探索渊源、建立"家谱"

动物分类不仅从动物种类彼此间内、外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进行鉴定、命名,而且重要的是从它们彼此在内、外部形态特征上的相同和相异的程度,来研究动物种与种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反映它们系统发展、亲疏远近的“家谱”——亲缘关系,并能反映它们进化的过程和趋向。

要说清楚这一问题,就得从物种起源和进化谈起。大家可知道,物种是如何起源,如何进化的呢?是科学家通过动物化石存留的年代推出的。它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总趋势,不断进化发展而来的。生命始于海洋,从三十亿年前的化石可见,最早“活”的东西,是一些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小细胞。一类是藻类,它是最早的植物,另一类是细菌,它可算是最早出现的动物。在以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单细胞逐渐演化成大得多的多细胞生物,例如水母。再后来,又产生了带硬壳的动物,如贝类、虾、蟹等。以后逐渐形成具有骨骼的动物(脊椎动物),最早的是海洋中的鱼类,而所有其他具有骨骼的动物,包括恐龙以及人类,都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

动物第一次从海洋登上陆地是3.8亿年前。当时,有些鱼类身上的鳍慢慢进化成带脚趾的四肢,当这些长脚的“鱼”踏上陆地时,一类新的动物——两柄动物就诞生了。那时候,陆地上已经出现了蜘蛛和小昆虫。在两栖动物之后,出现了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爬行动物中的一部分开始向空中发展形成会“飞的爬行动物,如翼龙。1860年,德国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有羽毛痕迹的石块,一年后,整个鸟的骨架被找到了。岩石上的印迹表明,这是一只生活在1.5亿年前的鸟所留下的遗迹。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古鸟,就被称为始祖鸟。当时最早的哺乳类亦出现了。但在6500万年前,恐龙连同那些巨型的海洋爬行动物突然神秘地灭绝了。至今,这种灭绝原因仍是个谜。不过仍有许多别的动物,历经漫长的历史年代,不断变化发展而存活至今,如我们周围所见到的昆虫、鱼儿、青蛙、飞鸟、海龟、鳄鱼和蛇类。继恐龙之后,哺乳动物取代了其“霸主”地位,成了当时统治地球的动物,经过逐渐地进化而演变至今天高级的人类。因此,动物学家依据动物进化过程中外观特征的变化及内部解剖,生理特征的变化制定了检索表,它可以反映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历史进展

蒙时期文明古国的贡献

动物的研究,最初只不过是动物种类的鉴定认识而已。在我国远古文化时期,一般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都要首先识别各种动物和植物。所以有关分类的记述,实较动物学任何方面的探索起源更早。

从殷商时代(距今3700多年)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就可辨认出不少关于鸟、兽、虫、鱼的字。春秋时代的《诗经》(距今约3000年)中提到的动物有一百多种,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人们对动物认识的程度。《尚书·禹贡》(约在2500年前)中,还提到当时九大个的区域的经济动物种类。汉朝的《尔雅》(约在2000年前)有释虫、释鱼、释马、释兽、释畜等五扁,每篇都有近百种的动物的名称。明末李时珍集药学之大成,著成的《本草纲目》列有动物约400种,分隶于虫、鳞、介、禽、兽等类,较瑞典生物学工作者林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还早160年呢!此外,还有雅学、专谱及杂记类大量著作,它们包罗万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动物认识的逐渐深入,是动物分类等研究工作启蒙时期的成果。

国外动物分类学发展史

国外动物分类的远祖当推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Aris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他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是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人,他的主要贡献在动物分类、解剖、胚胎发育等方面。有关的动物学著作有《动物志》、《论动物的结构》、《动物的繁殖》等。在动物分类方面,他曾调查描述过500多种动物,对其中50种进行了解剖研究,并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栖居地、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等许多特点和差异来划分动物类群。他将动物分为有血动物(类似脊椎动物)与无血动物(即今的无脊椎动物),又把有血动物分为胎生四足类(即今的哺乳类)、鸟类、卵生四足类、鱼类等。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分类方面的许多开创性工作和著述,使他被公认为动物分类的远祖。

到了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首次对动物分类采用“双名法”,成为近代动物分类学的起点。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六纲。林奈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而且鉴定产命名了数以万计的动、植物物种,结束了动物命名各自为政,重名、异名大量存在的混乱局面,使动物命名从此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极大地促进了动物分类学的发展。动物分类学从此进入近代分类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开始建立和形成。欧洲航海和探险事业兴起,带来为欧洲人所不熟悉的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生物学家们的眼界。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最终形成了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进化思想。

作出贡献的人

达尔文(Darwin,C,R1809-1882)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同年12月27日开始参加历时近五年的英国海军贝格尔舰环绕世界的考察航行,收集了大量资料,再结合他随后20多年的实验,观察和研究成果,终于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他的名世巨著《物种起源》。书中详细介绍了他20年来收集到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货,并明确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认为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适应环境的物种可以孳生繁衍,不适应的就可能灭绝。大自然对生物采取的是“去劣存优”的选择方式。自此以后,进化论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开始认识到分类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鉴别物种间彼此的异同,而且还要依靠它们基本特征的相同程度,分析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动物界自古迄今系统发育的途径。动物分类学也从此步入进化思想的阶段,摆脱了林奈时期“由上帝安排的”人为的生物系统和神创论对生物学的束缚,在各类动物中建立了许多更为合理的分类系统,极有力地推动了动物分类学的发展。

自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在鸟、昆虫与软体动物等门类中,开始研究种内各种群间的细微差异及与物种形成、进化之间的关系。种群的概念从此被引入动物分类学研究。所谓种群,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同一树林内的杨树。动物分类学进入种群研究阶段后,遗传学关于变异,突变以及基因理论的重大发展为种群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分类学理论与遗传学相结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两者相结合诞生了种群遗传学,在理论上剖析了物种的进化过程,克服和解决了达尔文等早期进化论者遇到的若干难题和疑点,成为现代分类学与进化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此同时,生物学各分支学科中许多新成就也被用于解释分类学的基本问题,因此,这一时期是一个运用、融汇其他学科成就于分类学并推动其发展的时代。

从上述分类工作的水平来看,动物分类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地区种类研究阶段,以林奈为代表,主要进行种类的区分、鉴定和命名工作;第二阶段为进化思想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物种归纳,排列于适当的分类阶元中,建立分类系统;第三阶段是种群研究阶段,侧重于种内变异的分析、种下阶元及其进化的研究。

四大学派

从林奈时代至今,动物分类学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以美国《Systematic Zoolog》期刊为论坛进论争论,致使分类学理论空前活跃,迅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动物分类学邻域可以分为四个学派。

1.传统分类学派

本学派代表较古老的或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较早期的分类学家虽完全支持并直接意识到进化理论,也觉得寻求系统发育关系是分类学者的天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全面反映进化实际的系统发育关系,因此,分类学者常常根据自己对该类群的深入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或直觉印象,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这些系统并不一定要求反映系统发育实际,主要是为了分类实践中使用方便。没有统一的准则,理论依据也往往含糊不甭。在世界范围内,在学术态度上明确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已日渐稀少,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占不小比例,该学派的现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R、E、Blsckwelder。

2.支序分类学派

支序分类学派的理论由德国昆虫分类学家亨尼希(Hennig·W·)创立。60年代,Hennig代表著作出版后,在动物分类学界引起广泛注意,并由于方法论的严谨,其理论中的许多部分越来越多地被分类工作者接受。

3.进化分类学派

进化分类学派以麦尔(May)、辛普森(Simpson)等人为代表。这一学派基本接受支序学派通过支序分析重建系统发育的方法(即支序分析方法)。支序分类学派和进化分类学派是当今动物分类学界的主流,两个学派之间的分歧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化分类学派认为建立系统关系时,单纯依靠血缘关系(即分支的顺序,不能完全概括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全部情况。尚需考虑到各分支之间的进化程度。

2)进化分类学派认为凡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的类群,均为单系群或单源群。

3)在方法论上,进化学派认为生物分类学家的工作是要分出动物的实际具体类群,支序学派的方法带有过多的形式逻辑成分,先验性太强。

4)在分类系统的安排上,进化学派指出支序学派的做法中,编级的层次太多,致使系统过于臃肿,在实践中无法使用。

4.数值分类学派

数值分类学派起源于本世纪初植物分类学者(Adanson)的工作,至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后,由索尔卡(Sokal)和斯尼思(Sneath)二人加以发展,形成今日的体系。

数值分类学派认为其他学派在分类时给各种特征以不同的加权(即对各种特征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不是平等看待,而是认为某一特征重要,某些则不重要等),这样做主观因素太大,是不科学的。他们主张不应给特征以任何加权。通过大量的不加权特征所得到的总体相似度,可以反映分类单元之间的近似程度。

不平衡现象

动物分类学研究的不平衡现象

以上所论,均指整个分类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而言。具体到不同的动物门类或不同地区和国家,则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现象。

以不同的动物门类来看,脊椎动物优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中,以鸟类和兽类的研究水平最高,主要的研究工作已进入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在无脊椎动物中,经济上重要或易于发现、色彩华丽引人注目、或身体坚硬便于保存的类群,常常研究较多,反之则研究较海豹的还只是刚刚进入第一个研究阶段。就整个昆虫纲而言,由于体小而种类众多,第一个发展阶段的工作尚远未完成,许多动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们之前就已从地球上消失了。

不同国家研究的不平衡现象

以世界不同地区而方,西欧的面积小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英、德、法诸国研究水平最高。苏联、美国、加拿大虽然究历史较长,人员众多,但因幅员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国内种类也尚未调查清楚。广大的第三世除巴西、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具有较多本国的分类学家外,多数国家的分类工作仍由发达国家的人员研究,待发现的种类更多。

我国的动物分类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极大的发展不论在学术上还是为生产实践服务方面均作了贡献。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很不平衡。以昆虫为例,尚有大量的门类处于空白状,国内无人进行任何研究。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青少年朋友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希望你们从小立志,为我国动物分类学填补门类上的空白,发挥聪明才智,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