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華

铅华

汉语词语
铅华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qiān huá,亦作“铅花”,一指妇女化妆用的铅粉;二指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三借指妇女的美丽容貌、青春年华;四借指青年妇女;五比喻作画、写字用的颜料;六比喻虚浮粉饰之词;七比喻落花;八比喻冷月的清光。[1]古代的妆粉里面会添加铅,所以铅华是妆粉,曾经是古代中国妇女长期使用的化妆增白用品。随着人们对重金属铅危害的认识深入,铅华已经逐步在涂料行业淡出,化妆行业已明令禁止使用铅华作为增白剂使用。常说的洗尽铅华就是去掉外在的修饰,演员退出舞台的时候一般都这么说。
  • 中文名:铅华
  • 俗称:胡粉
  • 语言:汉语

词语来历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

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淀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词典解释

亦作“铅花”。

1、妇女化妆用的铅粉。

崔豹《古今注》:“纣烧铅为粉,曰胡粉,又名铅粉。萧史炼飞雪丹,与弄玉涂之,后因曰铅华,曰金粉。今水银腻粉也。”

《文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李善 注引 张衡《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

唐 刘长卿 《戏赠于越尼子歌》:“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

宋洪迈《夷坚乙志·余杭宗女》:“一女子可二十许岁,粉黛铅华,如新傅者。”

清 纳兰性德《菩萨蛮》词之二:“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2、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

宋 陈造《田家谣》:“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钱钟书 注:“二媳妇忙里偷闲爱打扮。”清 洪升《长生殿·幸恩》:“虽居富贵,不爱铅华。” 徐朔方 校注:“不爱铅华,不爱打扮。”

3、借指妇女的美丽容貌、青春年华。

晋 葛洪《抱朴子·畅玄》:“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前蜀 韦庄《抚盈歌》:“铅华窅窕兮穠姿,棠公肸蠁兮靡依。”明 徐复祚《投梭记·逼娼》:“老去病来缠,花谢岂重妍,曾擅平康铅华选。” 清 孔尚任《桃花扇·传歌》:“铅华未谢,丰韵犹存。”

4、借指青年妇女。

唐卢纶 《七夕》诗:“铅华潜惊曙,机杼暗传秋。”

5、指作画、写字用的颜料。引申为图画或文字。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武昌之扁青,蜀郡之铅华。”清 赵翼 《春兰禁体和吕叔讷广文》:“粉气薰常借,铅华写未工。”清 昭梿 《啸亭杂录·李巨来夙慧》:“闱中卷几万本,公皆披示,铅华纷披,无不中肯。”

6、比喻虚浮粉饰之词。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艺术上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尽洗铅华。”

宋 周邦彦 《花犯》:“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7、比喻落花。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子规声好教人恨,他只待送春归几树铅华。”清 孙枝蔚 《落花》诗:“狼籍铅华转眼中,依然蜂蝶趁香风。”

8、比喻冷月的清光。

南朝 梁 陶弘景 《寒夜怨》诗:“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