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汉语汉字
成(拼音:ché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成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完成,也有人认为本义是城。由完成引申为成熟、成年。又引申为成就、成绩,另有“成为”、“变成”之义。此外还进一步引申为成全、和解、大等义。[2]
  • 中文名:成
  • 拼音:chéng
  • 部首:戈
  • 仓颉:IHS
  • 郑码:HMY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下平八庚
  • 部外笔画:2
  • 总笔画:6
  • 五笔86:DNNT
  • 五笔98:DNV
  • 笔顺编号:135534
  • 四角号码:53200
  • 统一码:U 6210
  • 笔画数:6
  • 汉字首尾分解:戊乙
  • 笔顺读写:横、撇、横折钩、斜钩、撇、点
  • 注音:ㄔㄥˊ
  • 异体字:?
  • 结构: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右包围结构
  • 造字法:会意字或形声字

文字溯源

成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图1)的“成”字,右部是一把宽口长柄大斧“戌”,左下有一直条长形物。春秋时期,下方写作短竖的一笔,与“戌”上面的短横相连,并在短竖的中部加点作装饰。篆书更把“成”字讹变为“戊”里藏“丁”。在这以讹传讹的基础上,至楷书将右上角与整体相连的一笔变为相对独立的点,“丁”字形变为一横折钩,“成”字才最后定型。

关于“成”的来历,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成”是个形声字,“戊”为形旁,“丁”为声旁。也有一些资料认为“成”是个会意字,他们认为“戌”左下一竖是“十”字(“十”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纵竖),古人们很早便已有了以十进位的概念,数始于一而终于十。凡事到了“终”点,便有“成”意,“成”(完功、变为)意便由此而来。或以为“戌”左下的符号不是“十”字而是其他物品。从全字构形看来,仿佛有以人斧劈斩一木以表示“决心”“发誓”,表示“已毕其功”之意。文字学家康殷引用《左传》说东周时代战败乞和叫“行成”“求成”,签订和约叫“成”,并说大抵都要斩物以作盟誓,这是古代的民俗,能解释“成”字为什么要以“戌”为基文。故“成”字因而有“就”“这”“乎”“定”等意。据形探义,也有一定的道理。

“成”表示完成、实现。进一步引申可作“成功”讲。如“功败垂成”“大器晚成”。

完成或成功总要伴随一定的结果,所以,“成”常用来表示成为、变成的意义。《礼记·学记》上讲:“玉不琢,不成器”,是说: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器物的。此外像百炼成钢、滴水成冰等成语中的“成”都是成为、变成的意思。“完成”之后就会使事情或者事物达到某种状态或者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因此“成”由成功义引申为成果、成就,一般是名词性的。如“守成”“坐享其成”中的“成”。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

字词意义还可以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假使字词与语境有经常性的伴随关系,则字词可以获得固定义项;假使字词与语境只是临时性的伴随关系,则字词不能获得固定义项,只能获得活用用法。“成”由“完成”这个意思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成熟。《左传·哀公五年》说齐国燕姬生的孩子“不成而死”,是说她的孩子未到及冠年龄就死了。“成”的这一义项是经常出现的,用于人表示成人、成年,用于植物表示成熟,如说“五谷不成”“万物不成”等。“成熟”有“满”“全”的含义在其中,引申可以表示“成全”,例如《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即“成全”。

由于已经完成的东西往往会成为既成事实或成为固定不变的东西,所以“成”又可以表示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这样一些意思,作形容词。例如“成命”指已发布的决定、命令,“成见”指对人对事所抱的固定看法,“成说”指现成而且通行的说法。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动词

(事情按要求)做完;预期的目的实现(与“败”相对)。

accomplish;

succeed

《诗经·大雅·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韩愈《送许郢州序》:“凡天下事,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

完成;大功告成;水到渠成

变为。

become;

turn into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红楼梦》第五一回:“你问我?有趣,你倒成了才来的了。”

形成;弄假成真;百炼成钢

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

ripen

《左传·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杜预注:“不成,未冠也。”

成虫;成人

用在量词或时间词前,表示达到一定的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成年;成日;成数;成百上千

帮助人达到目的。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全;成人之美

〈文言〉和解;媾和。

《诗经·大雅·緜》:“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文言〉平定;估定。

《周礼·地官·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

〈文言〉确定。

conclude

《国语·吴语》:“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文言〉并列。

《仪礼·既夕礼》:“俎二以成,南上。”郑玄注:“成,犹并也。”

表示同意,许可。

all right

魏巍《在风雪里》:“我别的干不了,我给你们烧点水,端个饭还不成吗?”

〈文言〉似;像。

韩愈《过鸿沟》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形容词

达到完备的阶段的。

《国语·晋语七》:“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

《诗经·齐风·猗嗟》:“仪既成兮,终日射侯。”

成熟;成品

旧有的,既定的,现成的。

standing

成规;现成;成式;成语;成法

表示有能力。

able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喝!院子都扫完了?你真成!请请你!”

〈文言〉通“诚”。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名词

工作或学习上的收获;事业上取得的成果。

李白《化城寺大钟铭》:“﹝李公﹞少蕰才略,壮而有成。”

成就;成绩;守成;一事无成

〈文言〉计要,统计的文簿。

《周礼·天官·司会》:“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古国名。东晋时十六国之一。国号成,后改号汉,史称成汉。

古邑名。也写作“郕”。

《礼记·檀弓下》:“闻子皋将为成宰。”陆德明释文:“成,本或作郕,音承。”

(Chéng)姓氏用字。参看“成姓”。

量词

〈文言〉重;层。

《吕氏春秋·音初》:“为之九成之台。”高诱注:“成,犹重。”

十分之一叫一成。

《老残游记》第三回:“冤枉一定是有的,自勿庸议;但不知有几成不冤枉的?”

〈文言〉奏乐一曲为一成。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古代井田区划名。指方圆十里之地。

《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成·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3

〔古文〕《唐韵》是征切《集韵》《韵会》《正韵》时征切,音城。《说文》就也。《广韵》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

又平也。《周礼·地官·调人》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疏》成,平也。非故心杀伤人,故共鄕里和解之也。《诗·大雅》虞芮质厥成。

又《左传·隐六年》郑人来输平。《公羊传》输平犹堕成也。《文七年》惠伯成之。

又终也。凡乐一终为一成。《书·益稷》箫韶九成。《仪礼·燕礼》笙入三成。《注》三成谓三终也。

又善也。《礼·檀弓》不成用。《注》成,犹善也。

又《周礼·天官·大宰》八灋五曰官成。注官成,谓官府之成事品式也。

又《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注》八成者,行事有八篇,若今时决事比也。《释文》凡言成者,皆旧有成事品式。

又必也。《吴语》胜未可成。《注》犹必也。

又倂也。《仪礼·旣夕》俎二以成。《注》成,犹倂也。

又《礼·王制》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注》计要也。《周礼·天官·司会》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又《司马法》通十为成。《周礼·冬官考工记》方十里为成。《左传·哀元年》有田一成。

又重也。《尔雅·释地》丘一成为敦丘。《注》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

又《释名》成,盛也。

又《諡法》安民立政曰成。

又州名。古西戎白马氏国,西魏置成州,唐同谷郡。

又姓。周武王子成伯之後。

又盆成,阳成,皆复姓。

又《集韵》辰陵切,音承。本作郕。或省作成。地名。

又《韵补》叶羊切,音常。《范蠡曰》得时不成,反受其殃。

又《史记·龟筴传》螟螽岁生,五谷不成。叶上祥。

说文解字

【卷十四】【戊部】氏征切(chéng)

就也。从戊丁声。

?,古文成从午。

【注释】①从戊丁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戊中宫成于中也。”徐灏《说文段注笺》:“戊古读日茂,茂盛者,物之成也;丁壮亦成也。”②从午: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午,南方,亦物成之义。”

说文解字注

就也。从戊。丁声。

氏征切。十一部。

广韵

是征切,平清常‖成声耕部(chéng)

成,毕也。就也。平也。善也。亦州名。古西戎地,州南八十里有仇池山,晋改为仇池郡,后为南秦州,梁废帝改为成州。又姓,出上谷、东郡二望。本自周文王子成伯之后。又汉复姓,十五氏。《庄子》有务成子、广成子、颜成子游、伯成子髙。《韩子》有容成子。《列子》有考成子。《国语》晋郤犫食采苦成,后因以为氏。《世本》曰:“宋有大夫老成方。”盆成括仕於齐。晋有英成僖子。汉有广汉太守古成云,古音枯。髙祖功臣有阳成延。后汉有密县上成公,白曰?天。晋戊己校尉炖煌车成将,古成氏之后。《史记》有形成氏。是征切。十。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一(横)②ノ(撇)③㇆(横折钩)④㇂(斜钩)⑤ノ(撇)⑥丶(点)

【写法】❶全字上窄下宽。❷首笔横在横中线上方,㇆(横折钩)在左下格,竖钩段左斜。❸㇂(斜钩)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从横中线上侧起笔,穿过斜钩撇向㇆(横折钩)下侧;末笔点与下撇的起笔点垂直对齐。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ȡ

i̯ĕŋ

先秦

王力系统

ʑ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ʑ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d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统

d

jing

西汉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ʑ

i̯ɛ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ʑ

ǐɛ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ʑ

jɛ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iæ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ź

jäng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ʑ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ȡ

i̯ĕŋ

先秦

王力系统

ʑ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ʑ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d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统

d

jing

西汉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ʑ

i̯ɛ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ʑ

ǐɛ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ʑ

jɛ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iæ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ź

jäng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ʑ

ǐɛŋ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是征切

ʑjɛ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船/常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时征切

ʥiæŋ

平声

下平十六蒸

船/常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辰陵切

dʑieŋ

中原音韵

阳平

庚青

穿

齐齿呼

次清

ʈʂʼ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池绳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浊

时征切

ʒiəŋ

分韵撮要

阳平

第七英影应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