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産出法

投入产出法

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1]
    中文名:投入产出法 外文名:input-output method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创立:WassilyW.Leontief教授 属于:地方性、专业性、大型企业

概述

投入产出法,就是把一系列内部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投入(购买)来源与产出(销售)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投入产出表格,根据此表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消耗系数,并据以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内容

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间产品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或部门间平衡经济数学模型,是系统工程的一种重要建模方法。各个生产部门都需要从其他生产部门购入产品和支付服务性费用,同时也为其他部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了研究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数量依存关系,可以将各种经济活动情况表示在一张专门设计的投入产出表中,从而为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简明而又系统的结构模型。

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发展

投入产出法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捷夫首先提出的。但与这一类模型有联系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1758年发表的F.奎奈的经济表、19世纪到20世纪初数理经济学派L.瓦尔拉的全局均衡理论以及苏联编制的国民经济平衡表。1904年俄国经济学家德米特里耶夫提出了计算产品完全劳动消耗的思想和公式。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列昂捷夫在1936年发表《美国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中正式提出投入产出法。50年代以后这种方法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采用世界上已有90多个国家编制了投入产出表,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分析归纳的方法。现在已经使用的就有多种类型的投入产出模型。中国在1974~1976年编制了第一个中国性投入产出表,即中国1973年61类主要产品的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按不同分类标志分成表1所示的各种类型。静态投入产出开模型表2是一种常用的静态投入产出开模型。它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n个部门。Xi表示第i部门的产值,Xij表示第j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Yi为第i部门最终产品的合计数,Dj为第j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固定资产价值,即固定资产折旧额,Vj为第j部门所支付的劳动报酬,Mj为第j部门所创造的社会纯收入数额,它由利润、税金等组成(i,j=1,2,…,n)。

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反映了各部门产品按经济用途的消耗情况。各部门生产的总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部分。中间产品指本时期内在生产领域尚需作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炼钢用的生铁等。最终产品指本时期内在生产领域已经最终加工完毕可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它包括四个部分:①供社会集体消费和居民个人消费的消费品;②新增固定资产,又分为生产性与非生产两类;③用于增加库存和国家储备的产品;④净出口产品。

特点

一、它从国民经济是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既有综合指标又有按产品部门的分解指标,二者有机结合。因此,利用它可以较好地了解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做到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具体部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从而成为计划和预测的一种重要工具。

二、投入产出表采取棋盘式,纵横互相交叉。从而使它能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来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运动过程。因为每个部门同时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它既产出产品,按社会需要分配,供其它部门和领域消费,又要消费其它部门的产品,通过本身的生产消费过程才能把产品生产出来。这样,国民经济中各种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相互交织,就形成所有部门间相互消耗和相互提供产品的内在联系。

三、通过各种系数投入产出表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既反映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又反映部门之间的全部间接联系。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各种系数,是人们对国民经济进行数量分析、平衡核算和计划计算的依据。

四、投入产出表的本身,就是一个经济矩阵,就是一个部门联系平衡模型,可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这不仅可以保证计划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与数学规划和其它数量经济方法相结合,发展成经济预测和计划择优的经济数学模型。因此,与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可说是投入产出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作用

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此外,投入产出法还可以推广应用于各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等类似问题的分析。当用于地区问题时,它反映的是地区内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某一部门时,它反映的是该部门各类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公司或企业时,它反映的是其内部各工序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途

投入产出法在经济分析和计划工作中均有重要应用。

经济分析在经济分析方面它主要用于:

①研究和确定国民经济中许多重要的比例关系,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等;

②研究最终需求项目的变动对各部门产值、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数量的影响;

③分析工资、税收变动对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

④分析某个部门或某些重要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部门价格的影响;

⑤能耗分析;

⑥研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问题等。

计划工作在计划工作方面,它主要用于:

①从最终产品出发编制各部门的计划方案;

②检查现有计划方案在部门比例和主要产品比例上的平衡性;

③调整计划,弥补某些部门供求缺口问题;

④计算计划期生产领域的劳动报酬和资金占用量;

⑤确定基建投资的最大可能规模;

⑥制订合理的有科学依据的商品价格;

⑦进行经济预测;

⑧与数学规划结合,编制中国、地区、部门、企业的最优经济发展计划。

趋势

投入产出法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与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优化技术相结合,编制优化的投入产出表。即以投入产出方程组作为一组基本约束条件,再加上其他的约束条件,建立以某项经济指标达到最优为目标的投入产出模型。

②与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如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联系等。

③运用电子计算机自动编制投入产出表。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困难是统计资料问题。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一定滞后周期,制表所需的许多基本数据需要经过长期统计和整理。最终完成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的投入产出表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因此,正确地及时地收集、预测和修正投入产出模型所需的基本数据,是推广应用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