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

陪读

社会现象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简单释义为:陪伴他人读书,特指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其配偶前往陪伴。[1]现而今陪读已成为一种现象,目前的陪读主要存在着生活陪读、监督陪读、攀比陪读和盲从陪读等四种。
  • 中文名:陪读
  • 外文名:accompany
  • 别名:
  • 拼音:péi dú
  • 目的:照料生活、监督学习等

生活陪读

所谓生活陪读,就是家长主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的零距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确,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全力以赴于学习和应试,日常事务难以自理,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甚至洗头都成问题,因为在家时,这一切全由母亲统揽。由于长期的娇惯和众星拱月的地位,养成了这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监督陪读

所谓监督陪读,就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自觉性不大放心,生怕他们不学习,让城里的生活晃花了眼,上网、玩游戏,更怕孩子变坏。于是昼夜监督,陪孩子走到校园,接孩子回到租住房。孩子学习,自己坐在一边打毛线或看书,间或还找教师了解情况,弄得像特务似的盯梢得很紧,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采取行动,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攀比陪读

所谓攀比陪读,就是人家孩子陪上了大学,自己也应该陪。一个家长竟然说:“人家能陪,为何自己不能陪,又不比人家矮一截;再说,人家小孩上了大学,自己的孩子万一考不上,脸往哪搁?”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即使是硬撑着脸面,也得坚持下去。

陪读引导

鉴于陪读中的负面影响,当务之急是做好陪读引导,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并把陪读引导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平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一切可用时机和陪读的家长们交心,为了让交流深入扎实,客观有效,需亮出自己的“陪读观”,即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

其一,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要求家长不要一味的牵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明白:我来陪读并非怕你吃苦,不能自立,主要是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你更好的长身体长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提升你生命的价值和品位。给了孩子这样的思维观念,他们就会感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就能够不怕吃苦,锻炼自己的生活本领,变父母之爱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陪读的正诱导、正迁移。

其二,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要求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明确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慢慢的树立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信念是一盏明灯,自觉性是实现信念的重要保证,有了这些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三,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要求家长明确自己的陪读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而是一种责任,即如何利用自己的陪读来塑造一个生命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渗透到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之中,用责任来呼唤责任,“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最后,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要求家长协调好孩子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及时发现孩子环境中、生活中、学习上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循循善诱,协同解决,让孩子轻装上阵,轻松起来,更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人生的良师益友,强化责任意识,协调好各方面的各种关系,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际工作中,我倡议家长们建立“陪读目标责任制”,让他们对孩子做好宏观指导,切忌事无巨细,穷唠叨,乱指挥,瞎指挥,束缚孩子的成长。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