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

资源环境科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资源环境科学 学科代码:082506T2012年,教育部将原来的“071403W 资源环境科学”和“081105S 资源科学与工程”合并为“082506T 资源环境科学”。注:W=目录外专业资源环境科学是一门从生态观点出发,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运用到生产和环境建设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学和生态环境学,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的实践能力,能在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中文名:资源环境科学
  • 原:资源与环境专业
  • 代码:071403W
  • 属于:工学大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培养要求

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水土资源与环境状况等基本国情;能够进行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

资源环境科学既指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又指它们组合成的各种状态,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已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高效和可持续利用资源、资源开发、有效保护环境,以及资源环境管理规划的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将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是: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厚基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具备必要的地学知识和基本的野外调查技术和能力。“宽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提高水分、养分和生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基础知识。“强技能”要求学生具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技能,特别是资源环境化学分析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大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领域宏观和微观问题的能力。

主干课程

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自然资源学导论、普通地质学、测量与地图学基础、土壤学、土地资源学、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生态学、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资源法规与管理、环境资源区划与规划、遥感概论、环境资源信息系统、植物营养学、环境资源分析与农产品检测、环境监测与修复技术。

本专业结合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并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生产、科研、监测部门进行野外和现场的生产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等。

主要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如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信息技术实验等。

就业方向

资源和环境领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各级农业、环境、资源和生态等行政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肥料、灌溉和绿色食品等企业,从事技术工作。

相近专业

环境科学(071401)、生态学(071402)环境工程(083002)。

开设院校

浙江大学(10335)、上海交通大学(10248)、北京师范大学(10027)、华南农业大学(10564)、吉林农业大学(1019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712)、扬州大学(11117)、河南科技大学(10464)、绵阳师范学院(10639)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