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

艺术创作方式
典型人物最先出自文学领域,后来扩展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创作方式。[1]“典型人物”这一名词由恩格斯首次提出,除恩格斯之外也不乏像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歌德、黑格尔、毛泽东等大哲人对艺术中“典型”的探索。
  • 中文名:典型人物
  • 外文名:The typical character
  • 别名:
  • 领域:艺术的各个领域
  • 提出者:恩格斯

简介

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

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如,曹雪芹创造的贾宝玉林黛玉,鲁迅创造的阿Q等,都是著名的典型人物。

名词出处

“典型人物”的名词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因此一般地典型人物都是孕育在典型环境当中的,而不是剥离后独自存在的。

举例

曹雪芹名着《红楼梦》中创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等,就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典型人物。

鲁迅名着《阿Q正传》中创造的阿Q,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中麻木人群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名着《人间喜剧》中创造的葛朗台,真实地反映了1818-1848年的历史发展中法国的典型人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