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

文學術語
現實主義(Realism)是一種心理學術語,又稱“寫實主義”,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的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于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緻的。一般認為現實主義關心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
    中文名:現實主義 外文名: 定義:客觀看待現實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英文名:Realism 别名:寫實主義 使用範疇:文學,繪畫,哲學,國際關系等 起源:十九世紀,法國 代表作家: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馬克吐溫 代表作品:人間喜劇,戰争與和平,競選州長 特點:細節真實,形象典型,描寫客觀 意義:悲觀主義,批判性,倡導社會改良

基本概念

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繪畫、文學和哲學中。它還可以用于國際關系。在藝術上,現實主義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确、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現實主義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術語之一,它一般在兩種意義上被人們使用。一是廣義現實主義,泛指文學藝術對自然的忠誠,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學理論,即古希臘人那種“藝術乃自然的直接複現或對自然的模仿”的樸素的觀念,作品的逼真性或與對象的酷似程度成為判斷作品成功與否的準則。二是狹義的現實主義,是一個曆史性概念,特指發生在十九世紀起源于法國的現實主義運動。

産生

社會制度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資産階級利益的政權。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改革選舉制度的法案,工業資産階級參加了政權。這兩個事件标志着資産階級在歐洲範圍内的勝利。歐洲各國在英、法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陸續于40年代末經曆了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曆史性過渡。這種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直接影響着文學,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社會心理

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形态的劇變,使人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國不同程度的發展,使人們頭腦中物質利益觀念不斷加強,金錢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随之發生變化。人在掙脫封建束縛從而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後,又在物質财富面前喪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熱衷于創造物質财富并依賴于物質财富的生存環境中,人對人的壓迫與剝削以新的形态表現出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于惡化。

現實告訴人們,啟蒙主義者所宣示的“價值”,和浪漫主義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實現,人們須要以一種新的冷靜的眼光重新看待現實并思考自己的命運,尋求改善自己生存處境的方法。于是,追求客觀冷靜分析解剖現實的社會心理和風氣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創作上,就是他們摒棄浪漫主義的主觀想象和抒情,通過對社會現實作如實細緻的描繪,揭露社會的黑暗,展示在物質與金錢擠壓下的人的各種心态,并倡導社會改良。反映在讀者方面,這樣的文學也剛好滿足了特定社會條件下讀者的審美心理,從而受到歡迎。寫實性和批判性很強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由此應運而生。

科學影響

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論、孔德的實證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分析和批判,以及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如細胞學說、能量轉化學說、進化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一些現實主義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使他們積極探求新的觀察和表現現實的方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成就打開了人們的視野,鼓舞人們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去尋找社會問題的産生根源和解決方案。許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現,試圖以科學家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會,解剖其中的奧秘。不少作家将動物學、生理學、解剖學等最新自然科學成果用之于文學創作,将自己看作社會的研究家、解剖家、記錄員等。所有這些,都強化了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客觀與寫實因素。

藝術淵源

歐洲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與古羅馬。但18世紀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和俄國諷刺文學等,則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在藝術方法上的直接先驅。從反映現實的基本方法上說,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頗不相同的,但現實主義也借鑒了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經驗,如曆史題材處理上的風俗畫風格、心理描寫上的某些技巧、描摹大自然時的細緻入微等。

重要标志

“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根本精要和重要标志,是社會主義文藝的科學的創作方法。沒有典型化,就沒有現實主義。奇怪的是,當今的一些文藝家,一方面标舉現實主義,一方面卻又刻意躲避典型化原則。其結果必然是,放棄了典型化的所謂現實主義,實則為非現實主義、僞現實主義。

理論涵義

現實主義經過泰納、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紀盧卡契等理論家的發展,及巴爾紮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的文學實踐而達到高潮。現實主義理論日趨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話語成規。它包括以下層面的涵義:

第一,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這是現實主義術語的最根本的意義。達米安·格蘭特用“應合”理論解釋現實主義的客觀性成規,他稱應合為一種文學的認真心理,“如果文學忽視或貶低外在現實,希翼僅從恣意馳騁的想象汲取營養,并僅為想象而存在,這個認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議。”這強調的是文學對現實的忠誠和責任。R·韋勒克從現實主義反對浪漫主義的文學史背景來诠釋這層涵義:“它排斥虛無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話故事、排斥寓意與象征、排斥高度的風格化、排除純粹的抽象與雕飾,它意味着我們不需要虛構,不需要神話故事,不需要夢幻世界。”這個意義上,企望真實地呈現社會生存的本真樣态。作為浪漫主義的論辯敵手,作為社會邊緣貧困小人物的代言,現實主義理論強調披露真實,戳穿僞飾現狀的意識形态。也就是說,現實主義抵制作為布爾喬亞知識分子話語形态的浪漫主義,轉而追求客觀性,為那些堕入貧困被邊緣化的弱勢族群或階層發聲。顯然具有素樸的人間情懷和人道精神。

現實主義“客觀再現當代社會現實”的理論涵義在盧卡契的論述裡得到了最深入的闡釋。這位現實主義最忠誠的信仰者和最後的辯護師撰寫了大量論着,總結現實主義藝術經驗,回應現實主義在20世紀遭受的挑戰:《現實主義曆史》(1939)、《巴爾紮克,司湯達和左拉》(1945)、《偉大的俄國現實主義者》(1946)、《歐洲現實主義研究》(1948)、《當代現實主義的意義》(1958)等等。首先、他從認識論的高度重新闡釋了現實主義客觀性的涵義:“藝術的任務是對現實整體進行忠實和真實的描寫。”盧卡契提出了對現實進行整體描寫的現實主義藝術要求,所謂整體描寫就是反映社會-曆史的總體性,追求文學描寫的廣度,從整體的各個方面掌握社會生活;向深處突進探索隐藏在現象背面的本質因素,發現事物内在的整體關系。其次,盧卡契并沒有把現實主義的客觀性理解為排除任何主觀因素的純客觀性,他不是把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視為一面靜止的鏡子。盧卡契肯定了主觀認識的重要性,強調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外在世界與内心世界的統一。盧卡契兩面作戰,一面為現實主義的純潔而與自然主義戰鬥,把福樓拜和左拉那種缺乏整體性的瑣碎客觀性排除出現實主義陣營;另一面又要回應現代主義的挑戰,批評普魯斯特、喬伊斯和其他現代派作家,認為他們使所有内容和所有形式都解體了。因此,現代主義達不到對現實整體的真實反映。

第二,廣為人知的典型理論。典型論構成現實主義理論的一項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論欲求解決的即是文學人物的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問題。黑格爾和謝林為典型論的流播奠定了美學基礎,黑格爾認為性格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一個性格之所以引人興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則“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與個别人物的特殊性融會在一起,在這種統一中變成本身統一的自己。”據韋勒克的曆史追溯,典型術語的最初使用者是謝林,意指一種象神話一樣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廣泛使用這個概念,典型概念從浪漫主義轉移到現實主義,與巴爾紮克和泰納的轉用相關。在《人間喜劇》的序言裡,巴爾紮克自稱為社會典型的研究者,泰納則頻繁使用此術語讨論社會階層人物的性格,逐漸演變成現實主義最重要的理論概念。典型也是别林斯基論俄國小說時常用工具,他甚至認為:“典型性是創造的基本法則之一,沒有它就沒有創造……必須使人物一方面成為一個特殊世界人們的代表,同時還是一個完整的、個别的人。”果戈理筆下的科瓦遼夫少校不是一個科瓦遼夫少校,而是科瓦遼夫少校們,即使是描寫挑水人也不是僅僅寫某一個人,而是要借一個人寫出一切挑水的人。這就是别林斯基所說的典型的本質。魯迅的《阿Q正傳》發表後讓許多人不安,總以為寫的是自己,獨特的這一個阿Q擁有了巨大的共性,甚至成為國民性的代名詞。現實主義把這種個性和共性的完美結合的文學形象稱為典型形象。

第三,曆史性的要求。在韋勒克看來,曆史性是現實主義理論中比較可行的一個準則,他援引奧爾巴赫對《紅與黑》的評述說明這一點:“主人公‘植根于一個政治、社會、經濟的總體現實中,這個現實是具體的,同時又是不斷發展的’”。韋勒克的看法是對的,現實主義确有曆史性的維度。恩格斯在緻瑪·哈克奈斯信中說“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個政治、社會、經濟的具體的總體現實中刻畫才能達到“充分的現實主義”的高度。而且,這個具體的總體現實還是不斷發展的,就象盧卡契所闡述的現實主義要塑造那些生動的辯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本質轉化為現象并在現象中顯示自己;它還塑造着這過程的那個側面,即現象在過程運動時揭示着自己的本質。另一方面,這些個别的因素不僅包含着辯證的運動,互相轉化,而且彼此間不斷相互影響;它們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的諸因素。真正的藝術從而總是通過塑造這些因素的運動、發展、展開來表述人類生活的整體的。”簡單地說,現實主義的曆史性維度即是要求真實摹寫複雜的社會關系,并且反映出複雜的社會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現實主義的曆史性要求,實質上是以社會分析為核心,即以摹寫人的社會經驗和社會本身的結構為藝術原則。而且現實主義竭力通過人的現實矛盾去揭示人與社會的辯證法則,現實主義确認,對社會現實觀察得越仔細研究得越深入,對事件及細節的相互關系和矛盾運動理解得越透徹,就越能獲得真實的力量。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既是曆史的繼承,又是現實的創新。它總彙了十八世紀以前的文學經驗,補充了文藝複興時代現實主義曆史具體性之不足,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克服了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的說教成份和浪漫主義的主觀性。它又從文藝複興文學中接受了性格描繪的具體性從古典主義和啟蒙時代文學中接受了社會分析因素,從浪漫主義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漸喪失了前代文學中特有的樂觀主義,卻沾染了無法擺脫的悲觀主義。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仿佛是文藝複興和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特點的有機結合,又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以發展。它能從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從人與環境的多種關系中去描寫人,特别是它在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現社會生活的真實,直接分析社會的經濟關系,對現實作出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學史上,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了歐洲資産階級文學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走向融合的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的變革,途徑隻有一條,那就是走向融合。同現代主義融合,同古典主義融合。王忠祥、李嘉寶在20世紀初就說道:“源遠流長的現實主義未來走向隻能是在與現代主義相互滲透,彼此融合中不斷調整自身以求适應時代變化而得到充實、豐富和發展。事實上,這種情況在本世紀上半葉就已經開始。兼收并蓄是本世紀很多大作家創作曆程中的共同擇選。”中國的文學家們意識到,繼承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推陳出新”,從融合走向創新,同樣是一條發展途徑。

相關作品

斯湯達 《紅與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國

巴爾紮克 《人間喜劇》《歐也妮·葛朗台》 法國

狄更斯 《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 英國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鍊》 法國

普希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 俄國

果戈理 《死魂靈》《外套》《欽差大臣》 俄國

托爾斯泰 《戰争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 俄國

契诃夫 《第六病室》《套中人》 《變色龍》 俄國

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 《警察和贊美詩》 美國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曆險記》《競選州長》 美國

漢斯·摩根索 《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争》 美國

斯陀夫人 《黑奴籲天錄》 美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