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文學流派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流行于十九世紀歐洲等地區的一種文學流派。[1]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廣闊而深刻、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社會風俗、人情、國民性和社會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童話,把人間的一切苦難,形象地昭示給人們。這一文學流派,在藝術上多有創見,既是寫實的,又具有傾向性。其中在典型環境中再現某一階層人的典型性格的創作方法,使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 中文名: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 别名:
  • 正文字數:
  • 始興年代:
  • 流行時間:十九世紀
  • 流行地區:歐洲等地區
  • 類别:文學流派

概述

19世紀中葉,随着資本主義制度的确立和發展,社會矛盾激化,私有制弊端日益顯露。人們不得不冷靜觀察現實,客觀剖析社會。同時,科技的發展,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形成,增強了人們觀察和分析社會的能力。在這種背景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産生了,并很快發展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

從19世紀30年代起,現實主義漸漸成為文學的主要潮流。那時,古典主義幾乎絕迹,浪漫主義退居次要地位。現實主義文學按事實描寫生活,它因對現存秩序的強烈批判,又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它詳盡分析人類行為互相沖突的趨勢,描繪個人在克服周圍環境帶來的挫折中所進行的鬥争。現實主義者愛用長篇小說這種形式,因此長篇小說的創作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潮流盛行的曆史原因:工業革命在西歐開展以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矛盾和弊端逐漸暴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揭露和批判社會黑暗的現實主義文學逐漸發展成為文學的主流。

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興起的按事實描寫生活,并對現存秩序進行強烈批判的文學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來源

“批判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是後人概括出來的。法國的蒲魯東(1809-1865)在《藝術的社會使命》一書中,最早作出"現實主義是批判的"論斷,但由于此人是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後來成為第二帝國的代言人,馬克思曾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批判過他,他的名聲不好,因此他對批判現實主義的提法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并給它下定義的是高爾基。

高爾基指出;"資産階級的'浪子'的現實主義,是批判的現實主義;批判的現實主義揭發了社會的惡習,描寫了個人在家庭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生活和冒險',卻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批判一切現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會生活以及一般'存在'顯然毫無意義以外,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曾經在歐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開始形成并獲得初步的發展,從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繼浪漫主義之後,成為歐洲文學的主要潮流。高爾基稱它為"十九世紀一個主要的,而且是最壯闊,最有益的文學流派。

特征

19世紀文學的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客觀、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

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的整體、本質、真實、更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會底層社會及“小人物”的悲劇命運。

對社會現實的強烈批判在客觀上表達了廣大人民群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抗議,是從改良資本主義制度出發的,他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義,政治主張是改良主義。

3、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