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者

現實主義者

國際關系學中現實主義學派的支持者
現實主義者通常是指國際關系學中現實主義學派的支持者。[1]
    中文名:現實主義者 外文名: 别名: 類 型:政治學派 代表人物:修昔底德、霍布斯、馬基雅維利 相關書籍:紛争與協作

釋義

1.現實主義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包含了各種現實主義者理論和觀點借以産生、發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範式。現實主義首先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哲學傳統和世界觀。

2.現實主義作為一種世界觀,是建立在它對道德進步和人類能力的悲觀主義認識基礎上的。現實主義者把曆史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進步的,他們對于人類是否有能力克服反複出現的沖突,建立持久的合作與和平深表懷疑。

3.現實主義世界觀更多看到的是人類本性中的惡,以及人類經驗中周而複始的悲劇。現實主義的這些哲學觀點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馬基雅維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強烈的反映。在20世紀,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Niebuhr)則是這類現實主義的一個典型代表,盡管現實主義的哲學基礎在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Butterfield)、馬丁·懷特(MartinWight)和漢斯·摩根索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明顯的表現。

4.盡管現實主義者對道德進步和人類能力都持悲觀主義的态度,但它們對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根源的認識又是不同的。經典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植根于人性。它認為人性本惡,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利益對立和沖突受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客觀規律的支配,是無法避免的。與經典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更多的是根源于國際體系的性質。新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思·沃爾茲認為,國際體系與國内體系不同,“國内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之間是上下級關系,某些部分有權指揮,其它部分要服從。國内體系是集中的和等級制的。國際體系的組成部分之間是同等的關系。”“國際體系的基本結構特征是無政府狀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

5.國際體系由于缺乏國家之上的權威而導緻互相的不安全、沖突及對于有組織的暴力的依賴。國際體系的性質導緻國家間的競争和沖突不斷發生。國家可以通過外交和權力均衡的方式來緩和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态的影響,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它的影響。其次,現實主義也可被視為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那些自視為現實主義的學者們可能持有上述現實主義的那種哲學悲觀主義,但當他們努力闡述有關主權國家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的理論概念時,就往往超越這種悲觀主義。大多數現實主義學者力圖建立能用以解釋和預測國際行為的社會科學理論。然而這兩類現實主義學者間的界限并不總是泾渭分明的。現實主義者基本的哲學觀點是,國際政治一直是,也将永遠是以權力、軍事力量和現實政治的運用為标志,他們對國際法、道義以及諸如聯合國等到機制的價值持懷疑主義态度。

6.可見,現實主義是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一般研究方法,而不是一種單一的、統一的理論。現實主義的許多批評者和支持者往往未能認識到,現實主義也是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它是由許多相關理論組成的集合體;而把現實主義視為一種單一的、統一的理論的觀點實際上忽視了現實主義思想中的多樣性,結果使他們對現實主義的認識過于簡單化了。雖然安全研究中的見解經常受哲學現實主義的影響,但當代在國際政治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大量争論卻是圍繞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現實主義理論上的問題而展開的。必須指出,盡管大多數現實主義者關于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理論經常不一緻,但他們在下述有關國際政治的本質問題上擁有共同的核心理念。

7.首先,他們相信國家是國際政治中主要的和最重要的行為體,是構成當今國際體系的基本單位。因此,國際政治的研究将集中于國家間關系的研究,而較少注意非國家行為體如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事實上不可能取得國家那樣重要的地位。其次,現實主義者将無政府狀态,即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最高權威視為國際政治中最顯著的特征。在無政府狀态下,“自助必然是行動的準則”

8.國家必須使用自助的一切手段,包括武力,來保護其利益。競争是這種無政府體系的必然結果。國家間的競争主要集中在軍事安全領域,但也表現在經濟和其它領域。國家之間的競争,使國家都深切地關注其在國際體系中的權力地位和相對于他國的相對優勢,這種關切引導着國家的行為,使國家之間的合作較難達成。第三,現實主義者認定,國家将最大限度地尋求擴大其權力或安全。一些現實主義者集中于權力,認為它本身就是目的。摩根索就是這種現實主義的突出典型。而另外一些現實主義者則将權力看作安全的手段。如沃爾茲強調權力不過是實現安全目标的一個手段而已。

9.現實主義者假定,國家是國際事務中統一的和理性的行為體,它能夠合理地确定其對外政策目标,考慮各種政策方案的的可行性和可能導緻的結果,然後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正如羅伯特·基歐漢所指出的,對于現實主義者來說,國家是一個統一的理性的行為體,它會仔細權衡可供選擇的各項行動成本,并尋求預期效用的最大化,盡管這樣做還存在着相當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可供理性選擇的足夠的信息。以上述這些假定構成了現實主義者分析國際政治的出發點,但這并沒有導緻他們對于國際政治的一緻認識或關于國家行為的單一理論。雖然每一現實主義者都接受這些核心假定,但由于他們對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現實主義理論的認識不同,從而導緻他們對當代國際政治作出了某些不同的解釋,形成了現實主義者在國際秩序模式上的一些差異。

推崇原因

現實主義者認為“均勢維護了國家獨立”的觀點,主要是從下述兩個角度來判斷的。

第一,均勢的固有特性,即在一個競争性的國際體系中,任何一國企圖獲得世界性支配地位的努力,總會招緻其他國家自動的、以聯盟為方式的制衡壓力。因此,國際體系中的均勢結構,可以阻止一國或國家集團成為該體系的支配性力量,從而自動達到維護他國領土完整和獨立的目的。

第二,認為均勢的存在為維持國際秩序所必須依賴的其他制度,如外交、國際法和大國管理的實施提供了條件,從而為國家的獨立在法律上提供了一種國際保障。

矛盾性

1.它必須首先考慮主要均衡力量的需求,其次才能考慮次要均衡力量的需求,總體均勢的重要性必須優先于任何局部的或特殊的均勢。為了維持總體均勢或大國間均勢,大國總是以犧牲小國利益為代價。均勢原則的邏輯矛盾。

2.在均勢體系下,各國實際上都不以力量均勢為目标,而以取得自己的強權優勢為目标,而且總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強權,這勢必與均勢的内在趨向維持現狀,即維持現存的強權分配發生矛盾,其結果必然要引起大國間的沖突和戰争。所以,均勢不能作為指導國際關系的原則,也不能當作對外政策的目标、原則,更不能将其絕對化、理想化為一種維持國際秩序的模式。當然這并非說均勢在當今就毫無作用了,已經過時了。均勢是存在利益沖突的強權政治的産物,在當前國際政治中現實利益沖突還大量存在,強權政治仍充斥現實世界的今天,均勢作為一種遏制霸權、反對霸權的手段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利用均勢來維護國家利益仍不失為一項可以選擇的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