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鹿

汉语汉字
鹿(拼音:lù)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鹿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只有角的鹿。鹿本意就是指野生动物鹿。鹿与禄同音,所以古人常常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以鹿指爵位,也指有爵位的人。鹿是常见意符,以“鹿”为意符的字大部分是鹿类动物的名称,如麋、麂、麝、麟等。
  • 中文名:鹿
  • 拼音:lù
  • 繁体:
  • 部首:鹿
  • 字码:
  • 五笔:YNJX(86);OXXV(98)
  • 仓颉:IXP
  • 郑码:TX
  • 笔顺:丶一ノ㇕丨丨一一㇙ノ乚
  • 字级:常用字;一级字
  • 平水韵:入声一屋
  • 注音:ㄌㄨˋ
  • 笔画:11
  • 统一码:U+9E7F
  • 四角:00212
  • 异体:廘、?、?
  • 字形结构:半包围-左上包

字源演变

象形字。“鹿”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像鹿,角、头、身、足、尾具备(图1-3)。虽然各个阶段都有一些省变字形出现,但该字发展脉络仍然十分清楚。甲骨文和金文(图4、5)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描画的都是一只头朝左,尾朝右的鹿,鹿头上朝上的是雄鹿美丽的鹿角,下面是鹿身、鹿尾、鹿脚,形象而好看。小篆(图9)经过篆化虽然不像鹿了,但其上的“山”形仍然表现出了独特的鹿角,其下表现出了鹿脚。隶楷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原像鹿足的部分与身体分离,变成了比形,从而使整字象形意味大减。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鹿lù(ㄌㄨˋ)

⒈哺乳动物,四肢细长,尾短。雄鹿头上有树枝状的角。毛多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马鹿等。

⒉方形的粮仓:“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⒊粗,粗劣:鹿裘。鹿布。鹿床。

⒋姓。

详细释义

鹿lù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鹿的头角四足之形。本义:鹿科动物的总称。种类很多,通常雄鹿有角)

(2)同本义[deer]

鹿,山兽也。——《说文》

即鹿无虞。——《易·屯》

呦呦鹿鸣。——《诗·小雅·鹿鸣》

鹿中容八算。——《仪礼·乡射礼记》

(3)又如:鹿中(刻成鹿形的木器);鹿伏鹤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4)比喻政权,爵位[politicalpower]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又如:鹿台(古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相传为殷纣王所造。武王伐纣,纣兵败,登台自焚而死)

(6)方形粮仓[granary;barn]

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国语·吴语》

(7)通“麓”。山脚[footofahillormountain]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谷梁传·僖公十四年

(8)通“簏”。箱[bamboovessel]

而囷鹿空虚。——《国语·吴语》

(9)姓

词性变化

鹿lù

〈形〉

粗,陋[coarse]。如:鹿布(粗布);鹿车(用人力推拉的窄小车子)

常用词组

鹿角、鹿卢剑、鹿茸、鹿死谁手、鹿砦。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鹿部】卢谷切(lù)

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①。鸟鹿足相似②,从匕。凡鹿之属皆从鹿。

【译文】鹿,兽名。象有头、角和四只脚的子。鸟、鹿的脚相象,所以都从匕。大凡鹿的部属都从鹿。

【注释】“象头”句:饶炯《部首订》:“上象枝角,次象头及身尾,下象四足。”相似:王筠《说文解字释例》:“乌二足而篆似一,鹿四足而篆似二,非省之也。善飞善走者足必屈,屈则相并时多,见其仿佛而已。”

说文解字注

鹿兽也。

注:鹿字今补。三字句。《韵会》作山兽。

象头角四足之形。

注:卢谷切。三部。

鸟鹿足相比,从比。

注:依《韵会》订。说从比之意也。上言象其足矣,此当有一曰二字。鸟鹿皆二足相距密,不同他兽相距宽,故鸟从匕,鹿从比。比,密也。古匕与比通用,故槩之曰从比。凡鹿之属皆从鹿。

康熙字典

【亥集下】【鹿字部】鹿·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卢谷切,音禄。《说文》:兽也。《玉篇》:麞(獐)属。《尔雅·释兽》:鹿牡麚牧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埤雅》:仙兽也。牡者有角。《字统》:鹿性惊防,羣居分背而食,环角向外以备人物之害。《易·屯卦》: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疏:即鹿若无虞官,虚入林木中,必不得鹿。《诗·小雅》:呦呦鹿鸣。

又鹿蜀,兽名。见《山海经》。

又钜鹿,郡名。《前汉·地理志》:钜鹿,即禹贡大陆。○按今属顺德府。

又获鹿、束鹿,竝县名。《唐书·地理志》:隋鹿泉,唐改获鹿。隋鹿城,唐改束鹿。

又地名。《左传·僖二十四年》:出于五鹿。注:在今卫县西北。

又山名。涿鹿在上谷。白鹿在荆州。鹿门旧名蘇岭山,在襄阳。沙鹿在晋平阳元城县东。

又鹿门,关名。《左传·襄二十四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注:鲁南城东门。

又台名。《书·武成》:散鹿台之财。薛瓒曰:在朝歌城。

又衡鹿,官名。《左传·昭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又囷鹿。《吴语》: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注:先儒以圆曰囷,方曰鹿。囷,聚也,亦散也。鹿善聚善散。故囷谓鹿。俗作簏。

又鹿车小车也。《风俗通》:鹿车小,裁容一鹿。

又酒器。《鲁相韩敕修孔庙礼器碑》:有雷洗觞觚,爵鹿柤梪。

又缕鹿,妇人冠名。见《蔡邕·独断》。

又鹿豆。《尔雅·释草》:蔨,鹿?,其实莥。注:今鹿豆也。

又活鹿,鹿蹄,鹿肠,鹿首,鹿麻,竝草名。见《本草纲目》。

又与麓通。《诗·大雅》瞻彼旱麓,棒楛济济。《周语》作旱鹿。

又姓。《正字通》:汉鹿旗,明鹿麟。

又五鹿,复姓。汉有五鹿充宗。

又鹿鹿,与录录通。《前汉·萧曹传赞》:录录未有奇节。注:录录,犹鹿鹿也。亦作碌碌。

又作陆陆。

又《荀子·成相篇》:刭以独鹿,弃之江。注:独鹿,与属镂同。

广韵

卢谷切,入屋来‖鹿声屋部

兽名。《国语》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狼而荒服不至。”又姓,《风俗通》云:“汉有巴郡太守鹿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