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庄战斗

刘老庄战斗

抗击日军进攻的一场战斗
刘老庄战斗,是新四军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抗击日军进攻的一场战斗。1943年3月16日,日军第17师团驻江苏省淮阴、涟水步骑兵3000余人,分十一路突然合击在淮阴县六塘河沿岸一带的淮海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企图一举摧毁。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第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敌人。18日,第4连与敌1000余人激战,先后打退敌五次冲锋,毙伤日军170余人。最后,弹尽援绝,就与敌进行白刃格斗。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第4连为“刘老庄连”。
  • 名称:刘老庄战斗
  • 地点: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
  • 参战方:
  • 结果:
  • 参战方兵力:
  • 伤亡情况: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
  • 主要指挥官:
  • 时间:1943年3月16日
  • 交战各方:新四军,日军

战斗背景

刘老庄乡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1943年2月中旬,驻徐州的日军第65师团 3000多人,由师团长川岛亲自指挥,对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屡屡扑空,回撤时又遭到新四军打击,于是又在 3月间进行反扑,将其矛头指向淮海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淮阴六塘河一带。

日军行动迅速,领导机关尚未转移,形势十分紧急。新四军第 3师第 7旅第19团第 4连,临危受命在刘老庄阻击日军。四连是个英雄连队,具有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的光荣历史。

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接受战斗任务后,率领全连迅速进入纵横交错的交通沟。走在前面的30多名鬼子尖兵进入伏击圈时,受到四连出其不意的射击,一个个应声倒地。

后面的鬼子见势不妙,抱头鼠窜。日寇指挥官川岛大校慌忙紧急纠合各路敌军迂回包围四连,切断前来增援的民兵。

战斗过程

上午八点钟左右,鬼子步兵一个约四五十个人的小分队,在火炮、机枪的掩护下,向四连阵地发起第一次冲锋,四连以猛烈火力扫射,击退了鬼子的进攻。

在敌人面前,英雄的连队没有一个人胆怯,他们结成一个沉重的铁锤,向日寇的脑袋打去。 在机关枪的咯咯声和手榴弹的咆哮声中,四连打退了鬼子的五次冲锋,田野上留下了许多鬼子的尸体。

指导员李云鹏仍和往常一样沉着,他站在大家的中央,放开嗓子,挥着拳头鼓动讲话: “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日寇是中国人民的死敌,我们要坚决打到底!” “保卫根据地,保卫人民!”战士们的回答,像汹涌的波涛怒吼。“同志们!这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我们要为党的事业战斗到底!为民族解放战斗到底!同志们!我们要坚持党的光荣传统,要做模范,要做英雄。一个也不做孬种,一个也不当俘虏!”指导员高亢的声音,盖过了敌人隆隆的炮火声。“保持党的光荣,不做孬种,不当俘虏!”同志们异口同声像雷鸣一样地响应。

充满着仇恨和愤怒,大家把一切伤痛和饥饿,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徒手的炊事员们,也拿起了武器;司号员除了背着军号,也增加了一支长钢枪。他们是新的生力军,补充那些已经负伤或牺牲的同志。

重伤员没有呻吟,没有哭泣,他们忍着剧痛,一个个怒睁着两眼,不愿意放弃自己战斗的岗位;有些轻伤的同志,一面流血,一面坚持战斗,不肯丢下自己的武器;卫生员把药袋放在地上,小心地为伤员包扎。药毛巾用完了,他们把棉衣里的棉絮撕下来用,战士们腿上的裹带也解下来当作绷带布用了。

日军的进攻越来越凶。他们用机关枪对着路沟两头处打过来,迫击炮、掷弹筒像热锅炒的苞谷似的,前后左右到处爆炸着,有几颗炮弹落在了沟心里。

敌人是想用猛烈的炮火毁灭四连这个坚强的堡垒。“同志们,赶快用背包堵起来!”白连长嘶哑的声音叫喊着。大家立即拿起背包拚死地推上去,几分钟堆起了两段短墙头,挡住了敌人的炮火。

突然,李指导员的头部中弹,他一声不响地跌倒地上,鲜血喷涌,淌满了脸。战士们惊叫起来:“指导员!指导员!” 指导员惨白的脸上被鲜血染红了,但他不感到一点痛苦似的,嘴角、眉间露出笑影。他慢慢地摇着右手,喃喃着,意思叫大家不要管他。白连长跑过来,抓住李指导员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仇恨的烈火冒上了他的头顶,烧干了他满眶的眼泪。敌人又冲锋了!白连长跳起来,将驳壳枪一丢,端起一根上着刺刀的长枪,鼓着血红的眼睛,喉咙里迸出粗哑的声音:“同志们,上起刺刀拚呀!” 敌人第六次冲锋被打下去了。

战士们雪亮的刺刀上染上了日军的血。可是在敌人猛烈炮火下,突围还没有成功。子弹打完了,怎么办?连长发话了:“我们决不让敌人抓住一个活的,也不让敌人得到一支好枪。这都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

同志们,把机关枪和多余的步枪统统破坏掉!” 战士们握紧上好刺刀的钢枪,决心同日军肉搏!日军借着夜幕降临,像蠢猪似的涌到四连阵地前沿,四连战士们手端刺刀一跃而上,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刀枪撞击之处,发出日军的惨叫声。

战士们的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铁锹砍、牙齿咬,一场悲壮的白刃战,终因敌众我寡,八十二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这一战四连共打死打伤日寇170余人。

战后,决定3月18日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日”。淮阴人民在刘老庄修建了烈士陵园、纪念碑和壮志亭,烈士们的英名和事迹将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史册上永放光彩。

领导评价

陈毅闻讯称赞道:“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也称:“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杭争的杰出代表。”

战史整理

周文科、周文忠兄弟经历

1943年3月18日,当八十二位战士殉国后,正是周文科和周文忠两兄弟亲手埋葬了他们的遗体,而后人们听到的关于八十二烈士的故事,也是由他们传颂出来。如今僻静的烈士陵园里,兄弟二人的墓设在烈士纪念碑的一侧,此刻,他们与八十二名烈士长眠地下。

周明成是周文忠的儿子,八十二烈士的故事他听父亲说了无数遍。

1943年3月18日,刘老庄究竟发生了什么?周明成说,1943年2月,日伪军调集了二万五千余兵力,对盐阜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扫荡”,遭到盐阜区军民反击后,日军被迫撤向淮海,沿途继续进行残酷的扫荡。

3月16日,日军一部分兵力分十一路合击驻涟水梁岔的七旅十九团四连,四连跳出了包围圈。没想到17日,四连和日军在淮阴老张集附近再次遭遇,激战了半日。“当时两仗下来,四连战士已是疲惫不堪。”半夜四连进入刘老庄,与团部会合。

可谁想那时部队接到命令,向泗阳开进,全力攻打国民党韩德勤的部队。“四连战士太累了,于是留下休整,等天亮再出发。”可就在那天凌晨,日军分多路向刘老庄进攻。

当时连长白思才当机立断命令全连退出村庄,进入交通沟阻击敌人。“而不巧的是,那条沟没有挖完,根本不通。”周明成说父亲周文忠当时是联防队的队长,他一边转移老百姓,一边试图带民兵冲进包围圈救援。

可惜敌人的包围圈很大,根本突不进去。“他们在外围就听见里面炮火连天,从拂晓一直持续到中午也没有结束。直到黄昏,炮击声才停止,可父亲他们根本不知道里面的情形如何。”

周明成说,后来父亲他们才知道,四连几次突围均未成功,索性全连82人与敌人决一死战。“四连82名战士,对阵敌人千余人,一天的生死决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周明成的伯父周文科是当时张集区的区委书记,敌人撤走后,他和弟弟周文忠一起带着当地民兵收殓烈士的遗骸。“

父亲曾说过,当时四连战士的死状惨烈,有的怒目圆睁,有的紧握着枪弓着前腿斜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狠狠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紧紧咬住敌人的耳朵,见此情景,在场的老百姓没有不落泪的。”

周明成说,父亲周文忠在收殓遗骸时,突然听见一声微弱的呻吟,他扒开了好几名战士的遗体,竟然发现一名小战士还活着。那名战士身上有几处枪伤,多处刀伤,腿已被炸断。“

尽管他的伤势很重,还是断断续续向父亲伯父讲述了这场战斗的零星片断,这也还原了当时战斗的真实面貌。”

原来炮轰一开始,白连长就负伤了,弹片削去了他的右手,但他一直坚持杀敌。敌人的炮弹火力很猛,四连寡不敌众,一个个战士倒下了,接近黄昏时,全连只剩下了20多人,敌人的步兵、骑兵向四连阵地压上来,战士们迅速烧毁文件,拆掉机枪,并将零件抛开或埋在地下,子弹全部集中起来,供重机枪使用。

最后,战士们索性在步枪上装上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大喊一声‘与鬼子拼了’,四连的战士们跃出战壕,和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战斗。”

周明成说,可惜那名小战士在第三天早上送往军分区医院的路上,因为伤势过重闭上了双眼。

在这场战斗中,除了炊事班在副指导员带领下先行转移外,其他的全连82名战士全部殉国,82名战士共歼敌400余人。

后来周家兄弟带领民兵挖了大坑掩埋烈士们的遗体,因为没有裹尸布,地方百姓就拿出了家里的被子,土布等等。“父亲在坑边放了一个小碗,每埋一名,就在小碗里放一颗玉米粒。最后碗满了,整整82粒。” 

日军军史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这次气壮山河的战斗,但因勇士们全部壮烈牺牲,第一手史料留存不多。

记者从淮安市党史工办了解到,以往主要是通过周文科、周文忠兄弟的目击及掩埋烈士们的经历,留下了战斗的大概过程,勇士们如何英勇奋战细节不多。

南京市方志办独辟蹊径,从日本找到《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该部就是刘老庄战斗的日军进攻部队。日军亲历者的记述,与中方史料记录互证互照,且还原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细节1:敌我悬殊:日军投入联队主力

刘老庄战斗的起因,是日军侦知我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淮阴六塘河北岸,即在1943年3月中旬出动重兵扫荡。日方史料将这次作战称为“六塘河作战”,17师团负责执行此次扫荡,该师团辖下的54联队就是82勇士的对手。

细节2:汉奸劝降,我军誓死不降

史料中,日军附上了《刘老庄附近战斗经过要图》,记者看到,敌我不仅人数悬殊,火力差距也很大。图上日军部署的重火力即有联队的野炮中队、机关枪中队和大队的步兵炮小队。

战斗一开始,日军即动用炮火,将我军“掩埋进土里”。日军以为悬殊武力能迫使我军屈服,于是派出名叫“申得瑞”的汉奸翻译喊话:“抵抗是没有意义的”、“把武器扔到战壕外面的人会得到优待”。我军怎么回答?日军战史记载,回答喊话的是枪声。

在此前我方记载中,均未记录汉奸劝降这一细节,日军这份战斗经过要图,更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细节3:日军发射大量炮弹

新四军坚决抵抗,54联队只好进攻。日军部署是这样的:第九中队作为突击队自西向东进攻,同时第一、二、三中队从多个方向围攻我军。日军中队编制一般约100多人,此次冲锋的日军即五倍于我军。

其他日军一齐开火支援进攻,火力绵密。仅据不完全记录,第一大队步兵炮小队即向我军阵地发射63枚炮弹,携带全部炮弹几乎打完。因为“严重浪费弹药”,小队长池田八郎还挨了大队长一顿骂。

寻找无名烈士

2012年3月到11月,淮安日报社开展了“寻找刘老庄连无名烈士”大型新闻采访活动。9个月漫漫求索,3万里风雨兼程,北京、安徽、山东、河南以及省内的南京、盐城、徐州、宿迁等地都留下了本报寻访组艰苦跋涉的足迹。

回望这场寻找英烈之旅,我们收获的远远不止新发现的9位刘老庄连烈士英名,还有很多无法忘却的细节。我们珍惜旅程中的每一次相遇、每一个表情,我们相信细节的力量……

刘老庄人:“绝不给英烈丢脸”

“八十二烈士不给中华民族丢脸,刘老庄人也绝不给英烈丢脸。”淮阴区委常委、刘老庄乡党委书记陈张接受寻访组专访时如是说。68年来,刘老庄的乡亲们尽心尽力守护着先烈,每逢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都到陵园祭奠先烈。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生活在这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用“红色刘老庄、绿色刘老庄、金色刘老庄”的发展成果告慰先烈。

刘老庄连:红色记忆绵延不绝

刘老庄连指导员隋书良说:“不管到哪里执行任务,我们都带着流动连史馆,这是刘老庄连之魂。”5月18日,在河南某地刘老庄连野外训练场,寻访组首先看到的便是刘老庄连流动连史馆和生龙活虎的战士们。

刘老庄战斗过去68年来,连队番号几经变更,但那段为中国军人赢得尊严和荣光的历史,刘老庄连的子弟兵却一直厮守,永远珍视。

北京:收获信心

8月10日下午3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保管利用处处长、军史专家宋传富在听说我们是为寻找刘老庄连无名烈士查找资料时,伸出了大拇指,连赞“了不起”、“了不起”,地方党报此举令人钦佩。

他热情地帮助我们查找资料、联系相关单位,并对寻访活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两个多小时的搜寻,虽然没有找到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任何档案,但军史专家对寻找英烈活动的肯定和鼓励却让我们收获了信心。

沛县:英雄乡里热心人

刘老庄连沛县人多,英雄乡里热心人多,沛县政府办副主任张铜成就是不得不提的热心人之一。他全程关注寻访活动,多次吟诗为寻访活动加油鼓劲。他不仅帮我们找到了八十二烈士之一——袁培臣烈士的准确资料,还抛下手头的事务陪我们进村入户采访。同是沛县人的江苏省军民共建先进个人张浩,看到寻访报道后甚为感动,主动宣传《淮安日报》的寻访活动,并赶赴淮安向报社赠送锦旗,表达烈士家乡人的浓情厚谊。

商丘:终于找到了!

金秋时节,寻找英烈之旅也迎来了收获的时分。《只为烈士不再无名》公告在《徐州日报》及子报刊登后,蒯德山烈士亲属随即来函,提供了蒯德山烈士的相关信息。国庆前夕,寻访组在河南省商丘市找到了蒯德山烈士的资料和他的亲属。不管是资料还是回忆,蒯德山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部队番号、牺牲情形等等与史实高度吻合。终于找到了!这一刻,我们的内心充盈着喜悦和激动,蒯德山亲属的内心充盈着喜悦和激动……

泗洪:珍藏70年的记忆

“白(思才)连长请我们喝酒,对我父亲也好。”在泗洪县双沟镇,77岁的宋来宾老人激动地回忆起儿时的一幕:父亲宋迎春参军后,母亲带他到大李集找父亲,白连长热情地招待了他们母子。在他的记忆里,父亲识字、聪明,又能打仗,深受白连长的器重,入伍不久就当了机枪班长。先人已逝,但70年前那次探亲之旅却一直扎根于宋来宾的心底。谈起父亲和白连长,这位77岁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刘守业、王步珠:

八十二烈士中的淮阴人

许多人并不知情,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中也有淮阴人。采访了刘守业、王步珠烈士的亲属,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当刘成祥拿出父亲刘守业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时,当王步珠的孙辈争着向我们讲述爷爷的故事时,我们感到了寻访的意义:将家族记忆汇入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