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

仓颉庙

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而建的庙宇
仓颉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史官乡,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作为中国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仓颉庙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仓颉庙南临洛河水,北屏黄龙山,占地17亩,创建年代不详,据《仓颉庙碑》记载,延熹五年(162年)已颇具规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中文名:仓颉庙
  • 外文名:Memorial Temple to Cang Jie
  • 地理位置:陕西白水县城东北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17
  •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开放时间:9:00—16:00
  • 位于:白水县城东北
  • 类别:纪念馆
  • 历史渊源:仓颉
  • 记载:《仓颉庙碑》
  • 票价:50元/人
  • 荣誉:中国仅存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

特点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馀株,枝叶复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牧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

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庙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占地17亩,庙的创建年代不详,据《仓颉庙碑》记载,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为一组以元、明、清风格为主的建筑,坐北向南,四周土墙环围。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

在整个建筑群中,年代最早的是寝殿,它前搭牵的三间单面廊房,明三暗五,立柱内倾,呈元代建筑风格。尤其是殿前通檩木,长16米,粗56厘米,粗细均匀,相传其由黄蒿长成,当地流传许久的一句话就是“仓颉庙的蒿木担子四丈八”说的就是它。蒿本为草类,一年一枯一荣,未闻能有长成树者,如此这般巨大,诚为奇事,国家林业局的林业专家取样研究,也不知它系何木。

馆藏文物

寝殿后为仓颉墓,墓高4.5米,周长48米,外围所砌的花墙是1933年所修。当时,国民党军将领朱庆澜参观仓颉庙之后,顿生崇仰之情,便出钱请人修建了外围六棱砖墙,并在东西门旁各撰刻了对联,东门是:“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横额“通德”,西门是:“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横额“类情"。

庙内现存古碑18通,其中的《仓颉庙碑》、《广武将军碑》、《时大宋苍公碑》等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实物。《仓颉庙碑》为汉代名碑,1975年迁置西安碑林。《广武将军碑》为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所立,碑文书法流畅,高浑飘逸,被誉为“绝品”,极为罕见。于佑任在1933年看到碑拓,惊喜异常,写下“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的诗句,并题写“文化之祖”四字,刻成大匾,悬挂于仓颉庙中。

仓颉庙内40多棵古柏至今虽树龄已逾千年,却依然生机勃勃,被专家誉为“绿色国宝,活着的文物"。它们各俱姿态,妙趣天成,成为庙内的一大奇观。每棵古柏都有串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仓颉庙“八奇”顺口溜中有六奇都与古柏有关.“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扁枝柏扁身扁枝扁杈杈,柏抱槐死合不离抱疙瘩,转枝柏预知旱涝巧捎话,再生柏复活更潇洒,手植柏头在云里插”。

“柏抱槐”即在柏树中间的空洞里长出一棵槐树,槐长柏裂,相依相拥,共生共长,此树已被评为全国的百棵奇树之一。“手植柏”指的是“仓颉手植柏”,相传为仓颉当年亲手所植,距今已有五千馀年历史,可谓为“镇庙之宝”。树围7.25米,根围9.3米,高17米,树裂如劈,枝柯如铁,翠叶如盖,可同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相媲美,令人驰想岁月的遥远,回味文明的历程。仓颉庙古柏群、山东曲阜孔庙古柏群与桥山黄帝陵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柏群。

历史渊源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传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一时间,“神鬼泣,天谷雨”。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中国文字的创造者。

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仓颉庙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馀年。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

发展历程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馀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140馀米,东西宽约48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10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评价

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颉。《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仓颉造字感动了天帝,为了酬劳仓颉,便为人间降下了一场谷子雨,而形成二十四节气之中的谷雨,这一天也就成了祭祀仓颉的日子。

仓颉庙里除了这些古老建筑,郁郁苍苍的古柏,还有那些优美、生动的壁画,不同凡响、令人叹为观止的砖雕、木雕都会让每一位来客回味无穷。旧时,有一诗人曾拜谒仓颉留下了“古柏千秋秀,庙堂文字香。残碑垂伟业,山水共流芳”的诗句,这也是对仓颉庙的生动写照。

汉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及远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仓颉文化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决定了仓颉庙将会成为国内外的热点。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馀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