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10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数8个。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教授13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
    中文名:华中科技大学 外文名: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华中大(HUST)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17年)n985工程(2001年)n211工程(1996年)n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n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邵新宇(党委书记)n李元元(校长)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n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 本科专业:106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4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15个、培育学科7个 院系设置:46个 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校歌:《华中科技大学校歌》 地址:主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硚口区航空路13号 院校代码:10487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大学领先奖 知名校友:周济、蒋向前、贝时璋、沈其震、裘法祖、吴孟超、陈刚、李娜、汪潮涌、林少宫、张小龙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n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n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即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1月,正式组成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支援建设华中工学院,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

5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确定中南动力学院与华中工学院合并,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四校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热能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组建。同月,高等教育部决定,撤销中南动力学院建制,将其并入华中工学院,中南水利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名单,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n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n10月,华中工学院正式成立。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n1955年6月,国务院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吉林大学前身之一)。n校园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n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n1960年10月,华中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n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n原华中工学院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n“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中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

1978年2月,华中工学院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n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n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n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n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n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n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n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n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n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生导师111人,博士后流动站7个,硕士学位点76个。n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n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n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n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n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n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n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n1998年、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两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均名列第7。n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n2000年2月,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武汉科技职工大学)并入华中理工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n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n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武汉后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n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n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n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n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n1917年4月23日起,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转由华人董事会接办,直属北洋政府教育部领导。n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n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科和工科。n1927年8月,学校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n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n1948年8月,医学院细菌研究所登报招收研究生。n

原同济医科大学1949年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同济大学。1950年1月27日起,学校划归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主管。n1950年2月起,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1950年10月,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n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武汉中南卫生专科学校、原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的部分师生也相继并入。n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直属国家卫生部领导。n1981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n2000年5月26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n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n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n1913年,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n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n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n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n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n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n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n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阶段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设专业的高等学校。

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n1964年,改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71年,与同属建工部的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业学院。n1978年,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n1981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和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n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n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6日,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n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n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n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n2011年,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n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n2015年,学校成立湖北地区首个航空航天学院。n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10月,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第九。n2018年3月,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月,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9月,入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n2020年3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学校附属10家医院共投入3万多名医护人员、近9000张床位,并管理方舱病床近6000张,成为全国投入床位和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9月,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1月,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5月17日,学校入选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n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院系专业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院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精密仪器)、工业工程、产品设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培养基地)、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基地班)、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工程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工医理交叉国际化实验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自动化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工程管理、工程力学、交通工程、土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财政学(税务)、工商管理、会计学(注册会计师)、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英语二学位)、金融工程、金融学、经济统计学、经济学(实验班)

外国语学院

德语、法语、翻译、日语、英语、英语(国际商务双学位)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新闻学

法学院

法学

人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

社会学院

社会工作、社会学

临床学院

口腔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临床医学(六年制中德实验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基础医学院

医学实验技术(医学科学实验班)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五年制)、法医学系、法医学(五年制)

护理学院

护理学、护理学(英语班、五年制)

药学院

药学、药学(创新实验班)、药学(基地班)

哲学学院

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

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中科技大学下设46个院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10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团队名称

负责人

年份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吴昌林

2007

外科学教学团队

陈孝平

电工电子教学团队

严国萍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陈传尧

2008

医学免疫学教学团队

沈关心

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

欧阳星明

机械学科测控课程群教学团队

杨叔子

2009

材料加工工程教学团队

李德群

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

王建枝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熊永红

2010

电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陈乔夫

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余龙江

华中科技大学截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教授12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7人,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4人、青年拔尖人才2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1人。n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杨叔子、熊有伦、程时杰、罗俊、丁汉、陈孝平、骆清铭n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崔崑、潘垣、张勇传、周济、樊明武、李培根、李元元、李德群、丁烈云、马丁、邵新宇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元杰、龚非力、陈孝平、吴昌林、王建枝、陈传尧、严国萍、何岭松、熊永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俊、周专、吴雅、任佳刚、丁汉、龚建平、孔维佳、肖传国、王建枝、蒋向前、徐涛、马丁、骆清铭、吴颖、罗小平、金海、李和、宁琴、黄士昂、徐明厚、陈建国、肖奕、邬堂春、邱建荣、尹周平、王伟、张旭、胡豫、解孝林、黄云辉、邵新宇、李亮、曾绍群、陆培祥、朱宏平、施焕中、周剑峰、周怀春、熊蔡华、冯丹、曾志刚、张新亮、王红卫、郭照立、周华民、吴军、刘剑峰、涂良成、江涛、刘争、谢庆国、李志纯、程翔、刘世元、朱锦涛、夏帆、胡忠坤、罗小兵、张智红、彭芳瑜、卢新培、陈莉莉、王新云、唐江、张勇慧n“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楚光、马丁、肖传国、罗俊、冯丹、丁汉、金海、宁琴、邬堂春、骆清铭、杨祥良、李亮、袁小明、陈建国、李国民、邵新宇、曾绍群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陈蓉、谢佳、夏帆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谭波、廖广兰、白翔、王健武、李志纯、程翔、缪小平、黄昆、王芳、翟天佑、马聪、周军、黄永安、胡家兵、廖小飞、张海涛、唐江、吴付科、兰鹏飞、陈莉莉、陈汉华、付英双、胡先罗、赵海波、付玲、张春、何美安、王琳、吴庆文、周月明、薛志刚、杨海平、王康丽、董建绩、胡鹏、王保伟、黎敏、杨山清、张小明、唐明、刘方明、刘超红、郭欢

青年拔尖人才:陶波、廖小飞、缪小平、马聪、薛宇、黄永安、胡家兵、赵海波、王健、周军、刘方明、张海涛、孔东民、张明新、朱铃强、郭欢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罗俊、陈清明、欧阳康、任佳刚、沈关心、陈孝平、周云飞、陆继东、骆清铭、吴颖、孔维佳、段献忠、杨宗凯、陈吉红、史铁林、冯丹、金海、王红卫、徐涛、周建中、王建枝、马丁、邱建荣、肖奕、吴军、胡豫、罗小平、黄云辉、解孝林、宁琴、邵新宇、邬堂春、徐明厚、曾绍群、丁汉、陈学东、陆培祥、徐顺清、尹周平

学科建设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础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西方经济学

高等教育学

生物物理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水利水电工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

内科学(血液病)

内科学(呼吸系病)

外科学(普外)

外科学(泌尿外)

妇产科学

麻醉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内科学(传染病)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社会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物理学

化学

设计学

生物学

力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

土木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基础医学

哲学

药学

法学

教育学

新闻传播学

数学

临床医学

水利工程

软件工程

公共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西医结合

工商管理

截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拥有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n胡锦涛考察华中科技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n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n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风景园林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博士后流动站:n哲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教学建设nt

质量工程nn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已建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300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截至2021年3月,有5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n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新闻学、英语、经济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技术、哲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翻译、广播电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传播学、统计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医学影像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环境设计。n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风景园林、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医学实验技术、广播电视学、哲学、财政学、应用化学

教学成果n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建设有1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5门MOOC课程。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共2831门,占总课程门数的80.31%,总计6237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70.33%。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学校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中方牵头单位,还建有中国和欧盟共同发起建设的“中欧清洁可再生能源学院”。近年来,每年有来自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国际学生来校攻读学位、进修、培训或交流;每年有1500多名在校学生赴欧、美、澳等地名校交流、实习或攻读学位。学校与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学院。

学术资源t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三座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4581平方米,馆藏文献总量为1045.98万册(截至2014年,电子图书160万册,电子期刊达42202种),拥有577个中外文数据库,涵盖了理工文管医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十门学科文献达到研究级,德文医学文献、城市建设科学文献收藏齐全。t

学术期刊

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40余种,涵盖文管、理工、医学等多个领域。一、理工类期刊n二、文管类期刊n三、医学综合类期刊n四、临床医学类期刊n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n华中科技大学校徽为该校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李春富教授设计,校徽由蓝色、红色和灰色组成。蓝色是该校的基准色调,代表素雅和纯洁,寓意着天、海一般广阔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听各种文化的声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红色是热火般的颜色,积极热情,寓意对学习的热情,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求实创新。

精神文化

校训n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n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n“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邵新宇

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元元

党委副书记

马建辉、谢正学

常务副校长

王伟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周建波

副校长

湛毅青、许晓东、陈建国、梁茜、张新亮、解孝林

历任校长

姓名

任期

查谦

1953年-1975年

朱九思

1975年-1984年

黄树槐

1984年-1993年

杨叔子

1993年-1997年

周济

1997年-2001年

樊明武

2001年-2005年

李培根

2005年-2014年

丁烈云

2014年-2018年

开设专业

重点专业

校级优势(2个)nt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nt建筑学n

本科专业

艺术学(4个)nt产品设计nt环境设计nt视觉传达设计nt动画n

工学(1个)nt自动化n

法学(1个)nt法学n

文学(2个)nt新闻学nt英语n

经济学(2个)nt国际经济与贸易nt金融学n

工学(11个)nt生物工程nt风景园林nt环境工程nt给排水科学与工程nt土木工程nt软件工程nt计算机科学与技术nt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nt通信工程nt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nt机械电子工程n

管理学(4个)nt财务管理nt会计学nt市场营销nt工程管理n

文学(1个)nt汉语言文学n

专科专业

制造大类(2个)nt机电一体化技术nt机械制造与自动化n

管理学(2个)nt市场营销nt财务管理n

土建大类(1个)nt建筑工程技术n

电子信息大类(1个)nt计算机应用技术n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