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说

四谛说

佛教学说
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中文名:四谛说 外文名: 别名: 属于:佛家学说 字词来源:古印度梵文音译 指向:四条真理

名词解释

"四谛”即指四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一切世间生命皆苦。"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取蕴苦,五阴盛苦。

集谛:苦的根源。人之苦,就因为芸芸众生对佛教真理愚昧无知,产生了贪、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意识支配的善恶思想言行--业。

灭谛: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达到清净自的超脱境界。

道谛:指到达永恒快乐涅槃境界的途径办法。

详细解释

谛(Satya)是"实在”或"真理”的意思,在印度宗教哲学中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和方法。

佛陀所说的"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种,亦名"四圣谛”。

《清净道论》卷十六释苦谛:"无苦非逼迫,无逼迫非苦,决以逼迫性,而说此苦谛”(Duhkhasatya)。其特征是:"有苦难的特相,热恼的作用,以继续进行为现状。”意指现实生存的种种痛苦现象,世俗世界本性就是"苦”,可归纳为"八苦”;

释集谛,亦名"习谛”:"苦是集所成,从彼而非他,决定苦之因,爱着以集谛”(Samudayasatya)。其特征是:"有生起的特相,有不断绝的作用,以障碍为现状”,即表示造成痛苦的各项原因或根据。

释灭谛:"去灭无寂静,寂静灭所成,决以寂静性,而说此灭谛”(Nirodhasatya)。其特征是:"有寂静的特相,有不死的作用,以无相为现状,”是说表示作为断灭世俗诸苦,根绝"业”、"惑”达到最后理想的无苦涅槃,或解脱的境界;

释道谛:"无道无出离,出离由于道,如实出离性,故说此道谛”(Mārgasatya)。其特征为"有出离的特相,有断烦恼的作用,摆脱烦恼为现状”,是说为实行"涅槃寂静”所应学习的理论和修持方法,也称"导至苦灭之道”,有"八正道”内容。

四谛说是佛陀对社会和人生观察后所作出的结论,这个观察曾借鉴古印度医学治病的"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对治、善知治病”的"四诀”,因之使其成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