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体倒挂

脑体倒挂

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脑体倒挂,是指相同条件下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取得的报酬数量。[1]相同条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时间。
    中文名:脑体倒挂 外文名: 别名: 性质: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初期,发生了第一次“脑体倒挂”现象,大量知识、技术含量高的劳动者,收入明显低于简单劳动力,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城市地区出现的独特现象。随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单位和社会群体融入市场经济,昙花一现的“脑体倒挂”早已寿终正寝。20世纪末,由于国家看到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高等教育实际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于1999年开始实施扩招。当年扩招达到了40%以上,此后直到2005年,每年的扩招幅度都保持较大的比例。

成因

脑体倒挂是在中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和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下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追求劳动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中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现实中受“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影响,片面强调了分配上的平等,加之长期工资制度的僵化,形成了脑体倒挂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脑体倒挂”意味着劳动力价格真正进入由市场供求决定,紧缺时就会上涨,而与学历高低无关。

区别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在于:脑力劳动一般属于复杂劳动,而体力劳动一般属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可以创造出较之体力劳动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财富,对社会的贡献大些。如果只计算劳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实际贡献,既违背劳动价值规律,又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学习现代化知识,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不利于整个社会进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