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人

供養人

虔誠信徒

供養人,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制作聖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1]今天,也指那些出資對其他人提供撫養、贍養等時段性主要資助的個人或團體。供養人是敦煌壁畫的重要内容之一,敦煌學中的所謂供養人就是指信仰佛教、出資出力、開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包括當時社會上各階層、各民族的佛教信仰者。

    中文名:供養人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本質:虔誠信徒 詞性:佛教名詞 分類:作财供養和法供養兩種

佛教供養

供養,也是一個佛教名詞。簡單地說就是以香花、燈明、飲食等資養三寶為“供養”。還可以分作财供養和法供養兩種,香花、飲食等物叫财供養;修行積德,利益衆生叫法供養。在佛教中,具備上述供養行為的人,稱為供養人。

樂伎介紹n

在供養人畫像行列裡常畫一些奏樂歌舞的人物肖像畫,在敦煌學中,把供養人畫像中持樂演奏的人物畫像,定名為供養人樂伎。n

供養人樂伎分為兩大類型:一是供養人禮佛樂隊。北朝時期洞窟所畫的供養人行列中常有禮佛樂隊。禮佛樂隊畫在供養人行列的前面,起引導作用。如北涼第275窟北壁下層供養人行列最前面就畫有兩身吹角号樂伎。n

供養人樂伎第二類是供養人家族的供養樂隊。隋代以後一些豪門貴族所營建的洞窟裡,不僅畫供養人祖先,還畫本人以及音标眷、屬傣、侍從、奴仆的畫像,有的還畫供養樂隊。這些供養樂伎一是為了表示供養人對佛的禮贊;二是顯示供養人家族的富貴;三是體現供養人現實中的生活情景——實際上就是豪門貴族的家庭樂伎。例如:隋代第390窟南壁東側下層,女供養人行列尾部畫女供養樂隊共計8人,分别演奏琵琶、箜篌、方晌、橫笛、排箫等樂器。

人像

各國供養人像是《維摩诘圖》的一部分。描繪維摩诘與文殊師利辨法之時,各國供養人皆往探視、恭敬禮佛的神情。供養人中有"昆倉奴"、"婆羅門"、西域胡人等。他們态度虔誠,神情肅然,手持供奉之物,正緩步向前,似要奉獻給佛祖的代表。此圖屬吳道子一派畫風,作者刻意追求線的造型功能,淡墨起稿,黑墨定型,濃墨提神。線條的粗細虛實,運筆的輕重緩急、披離點染,全都浸透在人物的皮肉筋骨之中。所畫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超出缣素"之感。

敦煌

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

供養人是敦煌壁畫的重要内容之一,敦煌學中的所謂供養人就是指信仰佛教、出資出力、開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包括當時社會上各階層、各民族的佛教信仰者。這些開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為了虔誠奉佛,時時供養,功德不絕,同時也為了留名後世,顯示自己和家族的名望,開窟造像時,在洞窟裡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部下屬僚以及侍從奴仆的肖像,這些肖像車,稱作供養人畫像。

段文傑先生在《敦煌學大辭典》中對供養人畫像和供養畫像做出了這樣的注釋"供養人畫像"即出資造窟的功德主和其家族的畫像及出行圖。據《敦煌石窟供養人研究》課題組最新統計,莫高窟現存洞窟中有供養人畫像的洞窟281個,供養人畫像總數超過了9000身。

麥積山

女供養人像,麥積山泥塑。

麥積山位于甘肅天水縣東南45公裡,山峰東南面,由峭壁底部起至80米高處,蜂窩般鑿滿洞窟,就是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麥積山石窟。由于長期遭受地震、風化與水滲等破壞,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窟龛已崩落,截至2012年殘留在峭壁上的窟龛還有-百九十四處,大小泥塑與石雕像七千八百餘件,壁畫九百多平方米。

第165窟的宋塑女供養人像,高230厘米,是公元十二世紀左右的作品。塑像未經彩繪,仍保留泥胚的黃色。她肌膚豐潤,神采飛揚,站在她身邊幾乎能感到她的呼吸和脈搏跳動。

皇澤寺

皇澤寺位于四川廣元市,皇澤寺摩崖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佛窟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像精美,是皇澤寺規模最大、内容最豐富、雕刻技藝最精湛的洞窟,也是我國初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品。

大佛窟内,刻有一"供養人"像,在全國"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

大佛窟供養人像高0.67米,身着官服,頭戴唐制雙翅官帽,雙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誠禱告,在大佛足下,顯得卑微而又渺小。據張大千老先生考證認為,此"供養人"應為被廢後的唐中宗李顯,因希求複帝,以取悅母後武則天,正為其母祈禱。另一說法為章懷太子李賢。因李賢曾令範晔诠譯《後漢書》,有影射皇權旁落之嫌而得罪于武則天,被廢為庶人;後李賢奉令監造皇澤寺時,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腳下以示忏悔請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