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轫

戚發轫

中國工程院院士

戚發轫,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遼甯省複縣(現大連市瓦房店市),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戚發轫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北京航空學院 職業: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出生地:遼甯省複縣(現大連市瓦房店市)

人物簡介

戚發轫,1933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飛船和東方紅二号、東方紅二号甲、東方紅三号衛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原院長,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

中國第一艘神舟飛船上天,是20世紀末最值得國人驕傲與自豪的輝煌篇章之一;中國航天員乘飛船太空遨翔,将是21世紀初中華民族實現千古飛天夢更為燦爛與輝煌的壯麗史詩。譜寫這氣勢恢弘詩篇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建設者們。

戚發轫,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總設計師,這位從20世紀70年代就因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号而嶄露頭角的航天功臣,如今正以神來之筆,在太空揮毫潑墨,描繪着新世紀的飛天圖畫。

人物經曆

1933年4月26日,戚發轫出生于遼甯省複縣(今大連市瓦房店市)。

1952年9月,進入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工藝專業學習。

1957年9月,畢業後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為研制導彈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時任院長的錢學森親自給他們主講《導彈概論》,先後擔任一院一部工程組長、研究室副主任(至1967年11月)。

1958年,前蘇聯允許參加研究導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後因兩國關系惡化,蘇方借口不接收現役軍人,拒絕入學,戚發轫等人便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但是不久,前蘇聯方面通知,别人都可以去,隻有戚發轫不能去,因為他是研究導彈總體技術的。

1967年12月至1977年12月,擔任七機部五院501部研究室主任。

1978年1月至1978年12月,擔任航天部五院529廠副廠長。

1979年1月至1983年2月,擔任航天部五院501部部副主任。

1983年3月至1995年6月,擔任航天工業總公司五院院長。

1992年,戚發轫卸下東方紅三号通信衛星總師後,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之職。

1995年7月至2000年2月,擔任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00年2月,擔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作為參加四次神舟号無人飛船研制的傑出代表,獲得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同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的技術科學獎。

2015年,主持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7月,參加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的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導彈研制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戚發轫參與了中國第一枚仿制導彈“東風”一号的研制工作。由于中蘇關系繼續惡化,不久前蘇聯專家也全部撤出中國,并帶走了所有資料。當時首枚導彈“東風二号”已經在研制中,在備受打擊的同時,戚發轫等人清醒地意識到:靠别人靠不了,隻能靠自己。可是中國自行設計的“東風二号”1962年發射時卻以失敗告終。

兩年後,“東二”成功發射。同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兩彈結合成功。接下來的“東風四号”、“長征一号”,戚發轫參加了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都成功發射。

1966年,因承擔“兩彈結合”任務而進入酒泉發射場的戚發轫,在戈壁荒原上一連奮戰了5個月,10月底,中國首枚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衛星研制工作

戚發轫搞過導彈之後,又參與了中國長征一号運載火箭的結構和總體設計。1968年,戚發轫的工作正式從火箭研制轉向衛星研制,并成為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号的技術負責人之一。

1968年2月,專門負責衛星研制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他被當時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将”,與另外17人一起經聶榮臻元帥親自批準調入研究院,成為自行研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号”的技術負責人之一,人們将他們稱之為“航天十八勇士”。

戚發轫在主持東方紅一号(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制工作時,提出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發射成功做出貢獻。在主持東方紅二号通信衛星研制工作時,提出并建立了衛星可靠性設計規範,為提高衛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東方紅三号”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時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塊化設計原則和多項新技術,不僅使中國通信衛星上了一個新台階,并為後續衛星研制提供一個技術成熟的公用平台。

神州飛船研制

戚發轫在主持“神舟”号飛船時制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總體方案,神舟五号載人飛船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飛行。

人才培養

根據2019年10月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檢索結果顯示,戚發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共培養了10多名博士.

個人生活

戚發轫與妻子福玲結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妻子姜福玲爽快賢慧,在家裡家外操勞,讓戚發轫省了不少的心。還是在神舟一号試驗飛船發射之前,姜福玲參加了由總師夫人們組成的“支前代表團”到了酒泉發射基地參觀,在那裡充分理解了丈夫工作的重要意義,也更理解了身在前方的丈夫的艱辛。

在戚發轫為第二次發射飛船進入發射場時,老伴姜福玲的肺癌已到了晚期。2001年3月6日,姜福玲過世。

人物評價

戚發轫是中國航天領域的技術專家,親自參加了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過東方紅二号、風雲二号、東方紅三号等6種衛星的研制,還親自組織了十餘次衛星發射任務。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制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國防科工委網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