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橋

酒仙橋

北京市南壩河河道上的三孔橋
酒仙橋地名源于東趙家村南壩河舊河道上的一座三孔橋。相傳有一酒仙過橋時掉入橋下兩簍酒,自此河水泛溢酒香,故名酒仙橋。此橋名逐漸演變成地片名,沿用至今。酒仙橋地區在明、清時為大興縣地,至解放前仍為農村曠野。由于墳地居多,因而僅有的散戶也大多以看墳履差居多,共計有建築95平方米。
    中文名:酒仙橋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 氣候條件:北溫帶季風氣候 面積:5.3平方公裡 戶數:23539戶(2006) 人口:69830人(2006) 行政區類别:街道(辦事處)

基本内容

酒仙橋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東北部,總面積5.3平方公裡,是北京東北地區随電子行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地區。總面積5.3平方公裡,由南北兩部分組成,東、西、西北、西南與将台鄉相鄰,南面與東風鄉毗鄰,北面與南臯鄉接壤,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轄區有8個社區,分南北兩片,北片包括大山子社區、中北路社區、高家園社區;南片包括紅霞路社區、南路社區、電子球場路社區、東路社區和怡思苑社區。

酒仙橋地名源于東趙家村南壩河舊河道上的一座三孔橋。相傳有一酒仙過橋時掉入橋下兩簍酒,自此河水泛溢酒香,故名酒仙橋。此橋名逐漸演變成地片名,沿用至今。

酒仙橋地區在明、清時為大興縣地,至解放前仍為農村曠野。由于墳地居多,因而僅有的散戶也大多以看墳履差居多,共計有建築95平方米。

1950年,酒仙橋地區建立村政府,所轄住戶300餘戶。

從1952年起,酒仙橋在原蘇聯和民主德國的援助下,于轄域中部興建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電子管企業——北京電子管廠(774廠);而後于轄域北部相繼建起北京電機總廠,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即706、707、718、751、798等廠)使得酒仙橋電子工業區初具規模。與此同時,轄域南部興建電子工業職工生活區,形成酒仙橋一、四、六、七、十街坊統建住宅區;轄區北部河西北部建成南窯地、北窯地、大山子北裡、大山子南裡、萬紅裡等居住區。截至1975年,轄區内有住戶3400戶,共2萬餘人。

50年代末,原第四機械工業部所屬第十二研究所、878廠、北京半導體器件廠于轄域西部建成。60年代、無線電廠(738廠)、郵電設備廠(506廠)、通訊設備廠、無線電二廠、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相繼建成,同時形成酒北村、大山子西裡、酒仙橋八、十一街坊和駝房營西裡、駝房營南裡等居住區,并将50年代所建的平房改建為以多層樓為主的酒仙橋二、五街坊。此格局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且住戶人口激增。截至1982年,轄區内共有15900戶,共計6.4萬人。之後二十年,酒仙橋地區發展迅速。截至2006年,轄區總戶數23539戶,總人口69830人,流動人口每年達65301人。

酒仙橋街道是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的一個街道辦事處。地處亮馬河、酒仙河兩河流域。是北京東北地區随電子行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地區。東起北京四環路,西與崇文區相接,北臨通惠河,南至勁松大街。位于城鄉結合地區。全境被将台地區一分為二,分别是以大山子為中心的酒仙橋北和以南路為中心的酒仙橋南,東南邊與東風地區相鄰,南邊與麥子店街道接壤,北面與南臯地區相鄰。面積5.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7萬人,流動人口6.5萬人。

下轄地區

酒仙橋轄9個社區:大山子社區,中北路社區,高家園社區,紅霞路社區,南路社區,電子球場路社區,東路社區,怡思苑社區,駝西社區。6所學校:酒仙橋第一中學,酒仙橋第二中學,酒仙橋中心小學,酒仙橋第二小學,大山子一小,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酒仙橋第四小學,現無)。清華大學附屬華信醫院和紅霞電影院,電子電影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