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紀章

黑川紀章

日本建築師

黑川紀章,日本建築師。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畢業于京都大學建築學專業,後就讀于東京大學,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獲碩士學位,1960年參加“新陳代謝”組織,作為中心成員活動。1962年成立黑川紀章建築城市設計研究所,1964年獲東京大學博士學位。他曾多次獲獎并獲得多項國際榮譽。他曾與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稱日本建築界三傑。

    中文名:黑川紀章 外文名:KISHO KUROKAWA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丹下建三建築研究所建築博士 職業:建築師 主要成就: 出生地:日本愛知縣 代表作品:大阪國家人種學博物館,福岡現代藝術博物館,鄭東新區CBD 日文名:くろかわ きしょう

建築思想

黑川紀章重視日本民族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認為建築的地方性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滲透,成為現代建築不可缺少的内容。他提出了“灰空間”的建築概念,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過渡空間。對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闡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紅、藍、黃、綠、白混合出不同傾向的灰色裝飾建築;對于後者他大量采用庭院、過廊等過渡空間,并放在重要位置上。

此後,黑川紀章開始思考将技術的方法與富有哲理的思想聯系起來。他覺得将日本文明和現代文明相結合是一條頗有前途的路子。他認為日本文化的特性是“對非恒久的”及“改變的需要”之接受力,将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為一種共生的關系,在相反的元素之間提供一種中介性空間。黑川紀章後來的大多數作品都包含了這些特征。

近段時間黑川紀章将其共生思想概括成幾個基本組成部分:異質文化的共生、人類與技術的調和、部分與整體的統一,内與外的交融、曆史與現代的共存、自然與建築的連續。他試圖以共生思想來改變西方中心和理性主義,并表達出自己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意願。黑川将所有的建築元素都看作是相互間能夠産生意義和氣氛的詞彙或符号。

1989年,黑川紀章應邀參加了福岡亞洲太平洋博覽會“住宅環境展”的設計。他的方案是整個海岸住宅區的一部分,由銀行、書店和事務所組成。

建築由不同的體量構成,中央是一個玻璃錐體,其周圍是弧形、直線形和不規則的實體,屋頂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黑川紀章試圖能通過不同的元素之間的關聯與分離來喚起一種多義的、含糊的意義。他期望自己的設計能以不同的表情來适應不同的人,叙述不同的故事。

黑川紀章的創作生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新陳代謝”或“艙體”時代和70年代中期以後的“共生思想”時代。1960年,新陳代謝派在其宣言中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城市和建築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處于動态過程中。

作為其主要成員之一的黑川紀章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變形”的概念和“點式刺激法”。他預言未來的建築将以“建築作為一種結構”的理論而廣為人知。他所謂的“結構”思想主宰了他早期的建築構想。在1970年的大坂國際博覽會上,黑川紀章推出了TB實驗性住宅,将建築所具有的發展可能性充分表現出來了。為此他被視為建築界的前衛人物。

1972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艙體樓再次引起轟動。這幢鳥巢式的建築幾乎成了他的商标。它的新陳代謝的解決方法可分為兩個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結構,然後插入居住艙體。

後者可以随時更換。黑川紀章用140個6面艙體懸挂在兩個混凝土筒體上,組成不對稱的、中分式樓。在仔細琢磨的小房間裡,配有磁帶收音機,高保真音響,計算機和浴廁,沒有一寸多餘的空間。這些可以搬動的艙體雖然以後并沒有再挂到别處,但是黑川紀章對建築的理解卻産生了飛躍。

社會活動

黑川紀章從四十年前開始提倡“共生”思想,認為這一思想是即将到來的生命時代的基本理想,将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秩序。“共生的思想”這一觀念,不僅對建築學界,而且對社會學界,經濟學界及其它多種領域産生了重大影響,如今已成為時代的關鍵詞。

獲得日本文藝大獎的『共生的思想』(德間書店),初版于1987年,1992年該書獲美國AIA最優秀建築書獎,在英國還被選為RIBA十冊優秀圖書之一。

1996年大幅修訂後,更名為『新·共生的思想』重新發行。『新·共生的思想』由講談社國際部出版了英文版,在海外獲得大量讀者。『新·共生的思想』外語版在2004年出版德語版,2005年意大利語版,中文版。相信随着這本書的各種語言版本的出版發行,“共生的思想”這一理念,将被世界各地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

海外有名的出版社(如法國的EditionsduMoniteur,美國的Rizzoli,意大利的Electa,L’Arcaedizioni,domus,英國的AcademyEditions等等)相繼出了黑川紀章作品集。

美國的電影公司麥克甯。·布拉克伍德制作公司1993年完成了紀錄影片“KishoKurokawa”(黑川紀章),在許多國家電視台播映。

美國芝加哥美術館為了表彰黑川紀章對建築界的貢獻,将其展覽廳永久地命名為|“黑川紀章畫廊”。

1997年,法國蓬皮杜中心決定,将黑川紀章體現新陳代謝設計思想的,1960-1975年間41件原件素描和圖紙及4件模型永久所藏,并從6月到10月舉辦了名為“KishoKurokawaMetabolism1960-1975”的展覽會,展出這些作品。

此外,“黑川紀章回顧展”從1998年1月于巴黎日本文化會館開序幕,1998年4月至6月在倫敦RIBA建築中心(英國皇家建築協會),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在芝加哥美術館,1999年2月至3月在柏林日德中心,1999年6月至11月在梵高美術館(阿姆斯特丹),然後在日本國内巡回展出至2001年3月。2005年在德國建築展覽館(法蘭克福)開始了為期2個月的展出,并預定于同年6月在德國柏林建築博覽館展出。

1997年,DOCOMOMO(DocumentationandConversationofModernArchitecturalMovement)International向ICOMOS提交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項20世紀遺産·重要現代建築的名單裡,黑川紀章的代表作“中銀密封箇型塔”(1972東京),“索尼塔”(1976,大坂)被列為日本重要建設設計代表作品。2003年,DOCOMOMOJapan将寒河江市府大樓(山形縣,1967年)列為日本傑出現代建築。

黑川紀章在40年的設計活動中曾多次榮獲各種授獎、榮譽,其中包括被稱為世界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法國建築奧斯卡金獎(在日本是繼丹下健三先生以來的第二個授獎者)、日本建築界最高獎的日本藝術院獎,同時黑川還是日本藝術院設定的全日本3名院士建築家之一。

新加坡的280米寫字樓republicplaza榮獲1996年世界最高建築獎法國世界不動産協會獎(此獎是根據建築設計、投資回報兩方面的綜合評定而授與的)。吉隆坡國際機場2004年被授予第一屆21世紀綠色建築世界獎和意大利“業主與建築師”優秀大獎。

影響

黑川紀章是新陳代謝派的創始人之一。1960年東京國際設計會議上,由于丹下健三的影響,黑川紀章和菊清訓、川添登等人提出了“新陳代謝論”。

這個理論是将生物學的進化論和再生過程引入建築設計和城市設計,向機器時代宣戰、宣告生命時代的到來。新陳代謝運動涉及廣泛,主要主張用過渡空間來連接各個單元,使其成生活的主軸。

共生思想是黑川紀章的理論的核心部分。他反對理性普遍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應當培植自身的技術體系來創造特有的生活方式,探求共同的平衡點,将當代文化的發展歸結為從機器時代向生命時代的發展,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發展。技術與傳統、人與技術的共生是黑川紀章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他認為,今天的社會是一個隐形技術的時代,是信息社會的時代和生命原理的時代。高科技已經不能再反映真正的時代精神,取而代之的是生命形象,如新陳代謝、生長、内在秩序、開放結構等。

當人類步入信息社會,起支配作用的是信息、文化、藝術的創造力,生命時代由此而生。生命時代是關系時代,是人類與信息、文化、傳統、環境等環節的關系。這種關系随着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以及外部的變化而變化,是不确定因素的時代。

生命的動态變化和新陳代謝的過程,是其内部條件與外部條件因素結合并和它所處環境互相适應的過程。其中的規則是維持動态平衡的原則。總而言之,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吸收了日本傳統文化和自然哲學的内涵,又借鑒了當代西方哲學的最新思想,将生命與建築相連。

黑川紀章在建築創作和城市規劃中始終遵循的命題是:用最新的材料、最先進的技術表達傳統的思想、哲學、美學、信仰和生活方式,将不同的文化的同一性和當代建築結合起來,而且這種表達能夠被世人所理解。

作為建築師,他能夠如此深入地讨論文化和生命的意義,十分難得。由于他的理論探索和出衆的創造才華,使他列入當代世界建築大師的行列之中。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當代日本建築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内也産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将在新的世紀被進一步理解和公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