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地峽

巴拿馬地峽

位于美洲中部的一個地峽
巴拿馬地峽(Isthmus of Panama)是美洲中部的一個地峽,從哥斯大黎加邊界延伸至哥倫比亞邊界,全長約640公裡,連接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開鑿于其上,連接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大大降低了美洲東海岸和西海岸之間的海上旅行時間。19世紀初巴拿馬獨立前始終由西班牙統治。1849年修築了橫貫地峽鐵路。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很多人到運河區定居。2001年11月27日,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和3個月的試車,橫貫巴拿馬地峽、連接世界兩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地峽鐵路27日正式通車。
    中文名:巴拿馬地峽 外文名: 别名: 其他名:Isthmus of Panama 長度:640公裡 著名景點:巴拿馬運河 最狹處:50∼200公裡

地理位置

自哥斯達黎加邊界至哥倫比亞邊界之間的、東西走向的陸地。約長640公裡(400哩)。連接南、北美洲,分隔加勒比海(大西洋)和巴拿馬灣(太平洋)。為南、北美洲最窄處(50∼200公裡〔30∼120哩〕),巴拿馬共和國國土。

最狹處為達連(Darien)地峽(東)和奇裡基(Chiriqui)地峽(西)。山脈、雨林和平原交錯其間。最初由印第安人定居。19世紀初巴拿馬獨立前始終由西班牙統治。

1849年修築了橫貫地峽鐵路。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很多人到運河區定居。戰略地位重要。連接北美洲與南美洲的中美地峽的最南段地帶。位于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之間,分隔太平洋和大西洋加勒比海。一般指巴拿馬共和國所在地,包括東部的達連地峽和西部的奇裡基地峽以及巴拿馬運河區,長約640公裡,寬48-193公裡,絕大部分地方海拔不超過600米,是美洲大陸最狹窄、低級的地段。

地峽西部有塔瓦薩拉山地。巴拿馬地峽位于墨西哥高原的東南,狹窄的陸地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着北美與南美大陸,兩側分别瀕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巴拿馬地峽原是一條狹長的谷地,阻礙了南、北美大陸之間動植物群的相互交流。後來,随着闆塊運動的影響,南極孤立,洋流的改變,古地中海消失,阻礙了海洋的徑向交換。

當北極接近海面冰流及格陵蘭冰流形成後,巴拿馬地峽閉合,南北美大陸連成一片,由此造成兩洲之間動物的交流,同時也阻止了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溝通。巴拿馬地峽關閉對生物演變産生了巨大影響,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學意義。

300萬年的傳統假說

20世紀70年代,對深海岩芯的研究顯示,巴拿馬地峽在大約300萬年前形成。一系列關于古海洋學的研究都有力地印證了巴拿馬地峽出現時間不會早于300萬年前,這是一直流行到今天的主流學說。然而,最近幾年的研究可能要推翻這一結論。

2015年,研究者提取了來自巴拿馬的锆石,并用年代測定技術獲得巴拿馬特有的“锆石指紋”。锆石是一種熔岩冷卻後形成的晶體,新形成的锆石包含了一些鈾,但沒有鉛,因而锆石内保存的鉛離子都是在鈾進入锆石晶體後經過放射作用形成的,有利于人們依據元素衰變情況準确定年。

随後,他們在南美洲西北部重複這個過程,這些地區大部分的锆石年份久遠,多達數十億年。在南美洲北部的哥倫比亞地區,研究者們在1300萬到1500萬年前的河流岩床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锆石,竟然攜帶有巴拿馬特有的“锆石指紋”。

那個時期,南美其他地方的地質層并沒有形成锆石,哥倫比亞地區的這些锆石肯定來自巴拿馬。那麼,這些锆石是怎麼從位于北美洲的巴拿馬到達南美大陸的呢?

一種方式是锆石在火山噴發後通過漂浮在大氣中進行“旅行”,但這不能解釋在巴拿馬發現的锆石,它們是地下岩漿冷卻後形成的。此外,锆石也可以随着洋流遷移,但發現于哥倫比亞的巴拿馬型锆石來自河床沉積層,所以隻能是随着河水的流動來到哥倫比亞,然後沉積在岩層中,而不是随着洋流來的。

如果按照3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才形成這一傳統理論來推測,顯然,在1000多萬年前,南北美洲之間是巨大的海峽,不可能有河流連接,而哥倫比亞的锆石又來自河床沉積層,所以,研究者推測在1300萬年前到15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一定已經形成了。

螞蟻也來幫一把忙锆石的發現有力地駁斥了傳統觀點,不過有一種動物也幫了一把忙,這種動物就是有“拉美熱帶雨林頭号獵食者”之稱的行軍蟻。行軍蟻是遷移類動物,它們從來不築固定的巢,集體活動,不停遷徙,一路上吃掉它們碰到的所有昆蟲和小動物。然而,行軍蟻不會飛,根本無法進行海洋旅行。所以,盡管行軍蟻遍布南美洲巴西及以北和南美洲南部熱帶地區,但它們卻在整個加勒比群島不見蹤影。

行軍蟻本身的生物學特性使它們成為研究陸地物種擴散的理想材料,研究者們對9種行軍蟻的基因碎片進行測序,測試樣本均選自巴西至墨西哥南部的區域。結果表明,行軍蟻有兩次從南美移民到北美洲南部的浪潮,時間則是從400萬年到700萬年前,随後它們變得孤立,演化成不同的譜系。由于行軍蟻無法從空中或水上向北美洲南部擴散,所以,巴拿馬地峽出現的時間或許比傳統理論所認為的早得多。

如果巴拿馬地峽的形成時間更早,将有利于解釋一系列史前動物遷移事件。比如,最早從北美洲“移民”到南美洲的是浣熊類動物,于730萬年前出現在阿根廷。科學家通常将這些早期的物種遷移稱作島嶼跳躍或者漂流。現代的樹懶和浣熊的确很擅長遊泳,但由于海峽深達數百米,海水激流湍急,這種推測現在還飽受質疑。

曆史

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人巴爾沃亞登上了巴拿馬荒野中的一處陡峭的山峰,當他看到西南方一片浩瀚的大海時,禁不住欣喜若狂,因為他知道他這一瞥的分量:發現太平洋。因此他特意讓跟随他的探險隊停在山腳下,隻身一人上山,以便獨享地理大發現的榮譽。

哥倫布已經到達這裡四次了,其他歐洲探險者和冒險家也紛至沓來,但他們都僅僅活動在美洲大陸的東岸。他們孜孜以求的是找到穿越美洲的海峽,到那盛産香料和黃金的亞洲去。

夾在兩塊陸地之間,連接兩個海域的狹窄水道是海峽;而在海洋中連接兩塊陸地的狹窄陸地則是地峽。當時探險家的意識中隻有“海峽”,沒有“地峽”。他們沒有想到上帝在創造陸地時,時而盡情地鋪陳揮灑,讓大陸無邊無際;時而惜土如金,讓陸地細如遊絲,這細如遊絲的地方就是地峽。

巴爾沃亞是聰明的,他沒有去尋找海峽,而是在印地安人的幫助下,找到了巴拿馬地峽。他從印地安人那裡知道了,隻要穿過這地峽,就能看到他夢寐以求的大南洋(他當時給太平洋起的名字),他成功了。巴爾沃亞之後,地圖、地球儀開始标注窄窄的地峽,将南北美洲連接在一起,人們開始知道了南北美洲之間還有着盈盈一握的一塊陸地——巴拿馬地峽。

交通建設

巴拿馬地峽鐵路

2001年11月27日,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和3個月的試車,橫貫巴拿馬地峽、連接世界兩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地峽鐵路27日正式通車。

巴拿馬地峽鐵路位于巴拿馬運河的西岸,全長75.6公裡,總投資7500萬美元,由美國堪薩斯鐵路跨國公司子公司——巴拿馬運河鐵路公司承建。

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位于美洲大陸中部,縱貫巴拿馬地峽,是一條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閘式運河。運河全長81.3公裡,最窄處為152米,最寬處為304米。從運河中線分别向兩側延伸16.09公裡所包括的地帶,為巴拿馬運河區,總面積為1432平方公裡。

根據1903年美國與巴拿馬簽訂的《巴拿馬運河條約》,美國以一次付給1000萬美元、9年後每年再付租金25萬美元的代價,從而取得開鑿運河和“永久使用、占領和控制”運河和運河區的權利。1904年,運河動工開鑿,1914年8月15日正式通航。

運河的開通使美洲東西海岸航程縮短了7000至8000海裡,亞洲到歐洲之間的航程縮短4000至5000海裡。開通後的巴拿馬運河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海運業的發展。巴拿馬運河每年承擔全世界5%的貿易貨運,有1.4萬艘船隻從這裡通過。因此,巴拿馬運河素有“世界橋梁”的美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