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爾

施佩爾

建築工程師、納粹主義者
貝托爾德·康拉德·赫爾曼·阿爾貝特·施佩爾(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1905年—1981年),德國建築工程師,德意志第三帝國軍備和戰時生産部長。1931年1月參加納粹黨,翌年成為黨衛隊隊員。深得希特勒賞識。自1933年冬起,施佩爾成為希特勒的私人建築師和親信。1937年被希特勒委任為特設的“振興德國首都建築總監”(副部長級)。1946年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以戰争罪和違反人道罪判處20年徒刑。1966年刑滿出獄,1981年病死于倫敦。
  • 本名:阿爾貝特-施佩爾
  • 别名:
  • 字:
  • 号:
  • 所處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 民族族群:德意志民族
  • 出生地:曼海姆
  • 主要作品:《第三帝國内幕》
  • 主要成就:維持納粹德國戰時經濟
  • 出生時間:1905年3月19日
  • 去世時間:1981年9月1日
  • 國籍:德國
  • 職業:建築工程師
  • 畢業院校:柏林高等專科學校
  • 信仰:納粹主義

人物簡介

施佩爾又翻譯施培爾,著名的建築工程師,第三帝國戰時部長,希特勒的好友。

施佩爾本是一名自命非凡的建築師,但卻一直沒有人雇傭他。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希特勒,施佩爾為人正直,喜歡實話實說,不喜歡溜須拍馬,在希特勒面前依然如此,希特勒對他的印象很好。後來他為希特勒設計了小室很和Hitler心意,希特勒就喜歡上這個正直的人。第三帝國著名的總理府就是施佩爾設計的,該建築氣魄宏大非同一般,希特勒看後對他大加贊賞。

後來施佩爾就成了希特勒的心腹,并且步步攀升一直升到戰時部長。在第三帝國對外侵略戰争中,他作出了一切努力,使第三帝國的戰時生産能力達到了最大限度,并且為希特勒提了很多極具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施佩爾很早就看出了第三帝國敗局已定,并極力勸阻希特勒無奈希特勒并不聽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希特勒看到敗局已定就下令實施“焦土政策”-炸掉當時德國的一切基礎設施、軍用設施、民用設施和工業設施。

施佩爾考慮到戰争結束後德國人民面臨的生存條件并沒有執行希特勒的決議,并通過廣播讓其他狂熱分子停止破壞活動。在希特勒生命的最後日子裡,施佩爾冒着蘇聯的炮火到總理府地下室看望了希特勒——這個曾經令他狂熱崇拜而如今卻老态龍鐘氣息奄奄的元首。并且勸希特勒不要離開柏林,要抗争到底。希特勒聽從了他的建議并且出人意料的原諒了他對自己的背叛。而後施佩爾含着眼淚離開了總理府地下室,不久希特勒就自殺了。

二戰後,施佩爾作為戰犯在紐倫堡被審訊,由于他認罪态度非常好最終被判刑20年。之後,施佩爾出了戰争回憶錄《第三帝國内幕》來緬懷那段痛苦的回憶!但他始終對希特勒保有難以言表的情感。

與希特勒的淵源

作為納粹戰時的裝備部長,老阿爾伯特·施佩爾和元首的首次相遇卻很有趣。1933年1月,興登堡總理逝世,新總理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lter)上台。随着德國在29年金融危機之後的複興,國家社會主義黨(納粹黨)需要大肆擴建由他們剛剛掌權的德國。而剛剛大學畢業的待業青年施佩爾卻在一次改建房屋過程中赢得了元首的賞識。

人物生平

人們在談論二戰中希特勒的手下時,知道最多的是戈林、戈培爾、希姆萊,以及軍隊中的将軍和元帥。在希特勒衆多的追随者和幫兇中,施佩爾以一個民用建築師的身份被希特勒看中并提拔到納粹核心領導集團,在政治的崛起之快、地位之高,是史無前例的;他比希特勒年齡小,相差達16歲之多,而與希特勒卻成為至交,私交之深在整個納粹領導集團中無人可及;他是一個建築師,可是在希特勒讓他擔任戰時軍備部長的職務後,從沒有工廠管理經驗的他竟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極大地提高了納粹德國軍工廠的生産能力,為希特勒龐大的戰争機器提供了物質保障。

在希特勒窮兵黩武瘋狂發動戰争攻打别國時,他卻想通過暗殺來結果希特勒的生命;在希特勒被盟軍打敗敗退本土,他下達了炸毀德國基礎設施命令時,施佩爾卻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拼死阻止這些命令的執行;在希特勒窮途末路被困在柏林瀕臨死亡的時候,他又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飛到即将陷落的的希特勒駐地去看望他。

施佩爾在戰争中的作用之大,以及在戰争後期的行為之怪異,在納粹高層領導集團中是絕無僅有的。施佩爾是一道難解的謎:究竟是無辜的“好納粹”,還是希特勒這個混世魔王的大幫兇?他也是衆多曆史學家們為其在戰争中罪行和作用争論不休的少有的納粹戰犯之一。

關于施佩爾這些問題,很難找到現成的答案,即使是專門研究二戰曆史的專家們也是如此。

童年時期

阿爾伯特.施佩爾于1905年出生在曼海姆一個富有的建築師之家,從小就希望成為他父親那樣的建築師。1923年施佩爾受父輩之命,在卡爾斯魯厄、慕尼黑和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建築學。畢業後,他先後進入卡爾斯魯赫高等專科學校和柏林—夏洛騰堡高等專科學校。1928年畢業,成為學校最年輕的助教。

加入納粹黨

1931年1月,26歲的施佩爾在聽了希特勒的一次演說,希特勒對他産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遂申請參加納粹黨。1932年,施佩爾由于主持裝修了戈培爾的官邸和制定了納粹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場設計而引起希特勒的注意,成為希特勒的私人建築師。此後,凡是希特勒要去的地方,施佩爾都是首席裝飾師。

施佩爾搞的柏林城市模型設計,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火車站,長170米、高117米、進深119米的凱旋門,能容15萬人的圓頂大會堂,能容40萬人的運動場,有1.5萬個床位的大賓館以及各類巨型建築。他的設計,經常使希特勒激動不已,并把完成這一規劃當成他活着的惟一願望。希特勒還經常帶領他的親信來參觀,向客人做詳細講解。而施佩爾的父親看過模型後,隻是聳聳肩說:“你們完全瘋了。”1937年1月,施佩爾被希特勒授予國務秘書級振興德國首都總監頭銜。

受到賞識

1933年3月納粹上台之後,施佩爾受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之托改建宣傳部。施佩爾的組織才幹受到希特勒的賞識,以後希特勒親自指令施佩爾改建帝國總理府。在很短的時間裡,希特勒與比之年幼16歲的施佩爾間建立了密切的個人關系。施佩爾從此飛黃騰達,先後擔任希特勒的私人建築師,德國建築總監,軍備與戰時生産部部長,使德國的戰争機器高速運轉起來。有曆史學家認為,戰時的施佩爾對德國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比希特勒、希姆萊、戈林、戈培爾和那些将軍元帥們更為重要,因為事實上是施佩爾在操縱戰争這台巨大的機器。

二戰期間的工作

德國發動對法戰争後,施佩爾開始承擔空軍的營建任務。1941年,他被任命為軍備建築的負責人。蘇德戰争爆發後,施佩爾組織了“施佩爾建築班子”,主持了南俄鐵道的修複工作。

1942年初,施佩爾被任命為第三帝國軍備部長,主管軍需工作。并被戈林委任為“四年計劃範圍内負責軍備生産的全權總代表”。

在指導軍備生産過程中,施佩爾創立了全面的“工業自行負責制”,使軍備生産出人意料地飛速發展。他按不同的武器系統設立了3個“指導委員會”和與之相聯系的“企業聯合組織”,把戰争初期軍備生産的手工業方式變成了裝配線型的工業化過程。施佩爾任軍備部長半年後,軍備生産的總産量就增加了60%。到1944年7月,在勞動力隻增加30%的條件下,勞動生産率提高了一倍。他信任工業界的負責人,使他們積極主動,自覺負責,敢拿主意。在工作中,他喜歡令人不舒服的共事者,而不喜歡百依百順的工具。

為了加強軍備生産的計劃性,施佩爾提議建立了中央計劃局,負責指導武器和物資生産的各種計劃、方案,安排生産的輕重緩急,成為德國戰時經濟中最重要的機構。

1942年夏,希特勒任命施佩爾擔任運輸總監,解決戰時運輸問題。他發現運輸的關鍵在于機車不足,于是廢棄了陳舊的生産方式,改用裝配線方法,使産量立刻提高了好幾倍,及時地解決了當時運力不足的問題。

施佩爾的成功,使他在第三帝國的要人中大出風頭。戈培爾開動宣傳機器,報紙、電台和紀錄影片連續報道軍備生産的消息,使施佩爾馬上成為全國最知名的人士之一。作為希特勒發現和栽培的建築師、帝國軍備和生産部長,作為希特勒政權的核心要員,施佩爾成了希特勒的宮廷小圈子裡的常客。施佩爾同愛娃·勃勞恩也是朋友,當希特勒同愛娃·勃勞恩在他們的房間裡談最隐秘的事情時,他是惟一在場的部長。

1943年,德國的侵略戰争已經失去了最初捷報頻傳勢頭,德軍在北非和蘇德戰場上不斷受挫,喪失了大批武器裝備。為了彌補損失,施佩爾開始努力争取把德國大型消費品生産工廠轉變為軍備工廠,這樣就可以為德國的軍備生産增加大批設備、管理人員和50萬工人。為了克服納粹黨大區區長的反對,希特勒任命施佩爾為軍備與戰時生産部部長。施佩爾從此總攬戰時經濟的大權。

施佩爾積極支持新型坦克、噴氣式戰鬥機、原子武器、新型潛艇、火箭和飛彈的研究、試驗和生産,想以新型武器奪取侵略戰争的勝利。在此過程中,他同德軍高級将領鄧尼茨、米爾希、古德裡安、蔡茨勒、弗羅姆等人建立了較深的友誼,獲得了他們的信任。

1943年9月,希特勒把意大利地區内的一切軍備和生産問題的管理權交給施佩爾。在他的組織下,德國的軍備生産一直呈上升趨勢。這年秋天,盟國對德國進行的大規模轟炸,給軍備和民用生産造成了困難。于是,施佩爾提出并實施讓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大批生産衣服、鞋、紡織品和家具等民用商品,而把德國的同類工廠轉為軍用。這樣就避免了因強迫征調外國工人到德國,引起工人逃離所在工廠而影響生産的弊病,使德國軍備生産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1944年中期,美國空軍連續轟炸了德國的許多燃料工廠和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主要煉油廠,使德國飛機燃料的生産減少了一半,空中實力的減弱迫使希特勒命令戈林将空軍軍備生産也移交給施佩爾。7月,98%的飛機燃料生産都停止了。施佩爾立即組織35萬熟練工人進行搶修,到11月,日産量就上升到原産量的28%。因此盟國輿論認為,對于德國作戰實力來說,他比希特勒本人更重要。

7月20日暗殺希特勒事件失敗後,因為政變的組織者在未來政府的名單中,給他留下了軍備部長的位置,施佩爾受到審查。施佩爾的巨大威望和與希特勒的特殊關系挽救了他,審查沒有結果就結束了,但是他在納粹領導集團内部開始失勢。而這時的施佩爾已不再是過去盲目信仰希特勒的施佩爾了,他有了新的觀念和想法,并以這種新觀念開始了自己的行動。他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臨失敗時的垂死掙紮會給德國民族帶來的災難,因此起意要刺殺他。他認為要挽救德國,必須從肉體上除掉他過去的偶像希特勒。施佩爾曾計劃用毒氣除掉希特勒,并準備好了毒氣。後因希特勒下令修改了地下室的通風管道,而未能實現。僅僅因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實施計劃中的刺殺行動。

盟軍諾曼底登陸,施佩爾認為局勢已經毫無希望了。1945年初,德國國内工業生産已基本停頓。1月30日是希特勒掌權12周年,他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宣稱在重工業和軍備方面的戰争已經結束,應把糧食、電力、生活放在優先于坦克、飛機的地位予以考慮。他提出,盟國在物質方面的優勢已不可能再用德國士兵的勇敢去彌補了。

違抗希特勒

第三帝國敗局已定,随着盟軍的不斷進逼,已經接近柏林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們開始最後的瘋狂。1945年3月18日,希特勒下達“焦土命令”,讓不斷敗退的帝國軍隊和納粹地方官員徹底毀壞德國的所有公路、橋梁、工廠和一切基礎設施,不讓它們完整地落入敵人的手中。他要讓德國變成不毛之地,使德國人民在戰敗後能夠生存的任何東西都不能保留下來。也就是說,他要便德意志民族不能繼續生存。

但施佩爾認為希特勒的命令隻是會增加德國人民的苦難,毀滅他們戰後重建的物質基礎。為戰後德意志民族的複興,為盡可能維持戰後德國人民群衆生存的基礎,他決心阻止命令的執行。他說服各地掌握實權的大區區長們把徹底破壞工廠的命令改成使工廠臨時癱瘓的命令。他還設法說服了莫德爾元帥,使他下令不準破壞工廠,盡可能在工業區以外戰鬥。

他利用他擔任過的帝國所有重要職務的名義,下達保護所有工廠和基礎設施的命令,盡管他這些職務已經被撤銷。當下面的将軍和大區領導人同時接到完全相反的命令時,他們疑惑不解,不知道到底該執行誰的命令。在當時的混亂狀況下,這種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樣就使希特勒的焦土命令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失掉了作用。

他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和殘存的權力,支持工廠的工人成立工人自衛隊保護他們所在的工廠。他給自發組成的工人護廠隊分發武器彈藥,他命令工廠護廠隊,如果納粹派駐工廠的黨代表敢于執行希特勒破壞工廠的命令,就就地槍斃他們。盡管這些命令并不是他的職權範圍。

由于施佩爾的努力,希特勒的焦土政策沒有得到實行,德國的工業生産能力和基礎設施得到了保護。施佩爾在1945年上半年德國戰敗的最後幾個月中為維護德國的工業、交通和通訊不被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破壞、為保護德國的“民族生存的基礎”而作出的努力,體現了他對于德國人民的責任感。這也是在戰後審判中,施佩爾能免于一死的重要原因。

施佩爾對于希特勒的感情是矛盾的。他對于希特勒有感恩、效忠和迷戀的心理。他自稱如果希特勒算是有朋友的話,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希特勒自殺前幾天,也就是1945年4月23日,施佩爾冒着蘇軍的炮火,乘坐了一架小型飛機飛抵被圍困的柏林,他要勸說希特勒和他一起撤走。

在去柏林之前,他的朋友都勸他不能去,因為柏林早已陷入蘇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防空火力密不透風,飛機很難飛進去再安全地飛出來。施佩爾沒有聽從朋友的勸告,還是隻身冒險飛到柏林。施佩爾見到了總理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并向他坦誠地說明了他拒絕執行盲目破壞德國資源的命令而采取的行動。他在等待希特勒暴跳如雷,然後下達立即逮捕他的命令。然而希特勒在聽了這一番話之後對施佩爾既沒有表示憤怒,也沒有發脾氣,這讓施佩爾大吃一驚。希特勒決心死在柏林,沒有同意和他一起飛走的意見。施佩爾滿腹凄涼地和希特勒做了最後告别後離開柏林,他飛走後幾個小時,柏林就再也沒有德國飛機能從柏林起飛了

。這一次希特勒沒有以叛國罪逮捕和槍斃施佩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在第三帝國的曆史上留下了一個不解之謎,也說明施佩爾和希特勒之間有着十分微妙而神秘的關系。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殺。盡管這是完全意料之中的結局,在得知希特勒死訊後,施佩爾還是面對着他曾經蓄意謀殺的希特勒的照片失聲痛哭。施佩爾與希特勒的關系多少還是表明,也許在通行的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統治者間的友誼規則中總有可能存在一些例外。

獄中生活

5月13日,施佩爾在英占區被捕。紐倫堡審判中,施佩爾因違反人道罪和戰争罪被判處20年監禁。他放棄了上訴的權利。他認為與他們曾給世界帶來的苦難相比,任何懲罰都是微不足道的。

服刑期間,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思考為什麼費了這麼長的時間,才明白他選擇了錯誤的道路的原因。他在獄中反省了自己追随希特勒的生涯,對自己的罪行有了深刻的忏悔,并且寫了《第三帝國内幕》一書,提供了不少有關希特勒和他的親信鮮為人知的内幕材料。為了粉碎德國人民對于希特勒政權的迷信,他在書中嚴厲譴責了希特勒意圖毀滅德國“民族生存基礎”的“焦土抗戰”政策。這部著作對認識納粹德國和希特勒來說是具有第一手價值的回憶錄。

晚年生活

1966年10月1日,施佩爾被從施潘道監獄釋放。1981年在倫敦因中風而死,享年76歲。

《第三帝國内幕》一書的英譯者在書的序言中把施佩爾稱為可能是希特勒政權中最有才華的成員,希特勒也曾經對秘書說過,“施佩爾仍然是他們(指他的幕僚們)中最優秀的一個”。施佩爾給人們留下一個謎,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