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當習俗

泰山石敢當習俗

非物質文化遺産
泰山石敢當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舊俗中,凡家住屋門對橋梁、巷口或道路要沖,就在牆外立一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用以避邪。
  • 中文名:泰山石敢當習俗
  • 外文名:
  • 地點:
  • 流行地區:山東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中國各地
  • 節日起源:祭祀
  • 申報地區:山東省泰安市
  • 遺産編号:Ⅹ-53

曆史淵源

石敢當習俗起源于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先後經曆了早期石敢當的萌芽階段、石敢當的變異階段和興盛階段三個時期。史書中最早記載石敢當的是西漢《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宋代在福建蒲田曾發掘出一塊唐代大曆五年(770年)的石刻,上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禮樂張”字樣。明清至民國年間是石敢當信仰的鼎盛時期,已從埋石鎮宅演變成立石于橋頭要沖或砌于房屋牆壁。泰山石敢當是石敢當的傳承與發展,是東嶽崇拜與靈石崇拜的結合。“石敢當”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後,從最初的鎮宅化煞演變出了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功能,其分布範圍也更為廣泛,以泰山為中都有泰山石敢當的碑石。可以說凡是有華人的地,逐漸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民俗内容

泰山石敢當有不同的樣式,有的用淺浮雕在碑額上刻有獅首、虎首,有的什麼裝飾也沒有,隻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再用朱砂紅色塗刷。其功效從最初的壓不祥、辟邪發展到祛風、防水,辟邪、止煞、消災等。于是,人們紛紛在泰山原石上雕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立于牆根、街巷等。

文化特征

此俗在民間甚為流行,象征着以有形的器物表達無形的觀念,幫助人們承受各種實際的災禍危險以及虛妄的神怪鬼祟帶來的心理壓力,克服各種莫名的困惑與恐懼。它逐步革除了迷信色彩,表達着人們向往與追求平安、和諧與吉祥之意,其分布地區以山東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和少數民族地區)和東亞的日本、韓國及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已被華人普遍認同為平安符和保護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泰山石敢當所表現的“吉祥平安文化”體現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創造力。石敢當信仰為中國廣大地區和衆多民族所認同并遠播海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曆史延續性,因此它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生命力的獨特價值。石敢當在國内外廣大地區傳播的過程中,産生了大量石刻和造像,它們不但具有美學價值、藝術價值,而且是重要的曆史文物。在民間口頭傳承的石敢當神話故事和民間藝人創作的相關戲曲、曲藝,則充分表現了民間文化藝術的創造力。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泰安市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泰山林場)獲得“泰山石敢當習俗”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9月5日,品兩岸書畫、趕文化大集、體驗民俗非遺,第九屆海峽兩岸泰山石敢當文化節在山東泰安啟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