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華起義

渭華起義

土地革命期間的起義事件
1928年5月初至6月底,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劉志丹、唐澍、許權中、謝子長等共産黨人組織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渭華起義。這次起義是土地革命戰争時期,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之後,黨在中國北方地區領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掀起了西北地區的革命高潮。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它積累了開展革命鬥争的寶貴經驗教訓,培養了一批黨的優秀幹部,對西北地區後來革命運動的發展,特别是創建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産生了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1]
    中文名:渭華起義 外文名: 發生地點:渭南、華縣地區 主要人員:劉志丹等 年份:1928年 性質:農民革命運動

基本内容

1928年3月,中共陝西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武裝起義方針,決定在陝西省渭南、華縣地區組織武裝起義。4月下旬,在國民黨西北軍新編第3旅進行兵運工作的共産黨員劉志丹、唐澍和旅長許權中(中共黨員)率該旅由潼關向華縣高塘鎮進發,途經華縣瓜坡鎮時宣布起義。起義部隊進駐高塘鎮後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軍,轄4個大隊、1個騎兵隊,近1000人,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唐澍任總司令,中共陝東特委書記劉紀曾任政治委員,王泰吉任參謀長,廉益民任政治部主任,吳浩然任軍黨委書記。許權中任總顧問兼騎兵隊長。

5月1日,渭南縣、華縣萬餘農民在中共陝東特委領導和西北工農革命軍、陝東赤衛隊的支持下,于渭南縣崇凝及其附近地區舉行起義,成立了崇凝區蘇維埃政府和陝東赤衛隊。接着,西北工農革命軍在陝東赤衛隊的配合下占領集鎮,懲辦反動官吏、土豪劣紳,在高塘、崇凝、塔山等地建立了40多個區、村蘇維埃政府。6月上旬,西北工農革命軍、陝東赤衛隊在人民群衆支援下,打退國民黨軍向高塘、崇凝一帶的兩次進攻。

19日,國民黨軍3個師再次發動進攻,西北工農革命軍和陝東赤衛隊進行英勇抗擊後,于20日晚退入秦嶺,爾後向雒南(今洛南)縣轉移。7月初,在雒南縣兩岔河、保安鎮地區遭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的襲擊,大部被打散,唐澍犧牲,劉志丹等少數人員分散轉入隐蔽鬥争。渭華起義打擊了陝西軍閥勢力,鍛煉和培養了革命骨幹。

評價

88年前的渭華起義以華縣高塘、渭南崇凝為中心,将農民武裝與革命軍隊相融合,這是全國大革命陷入低谷時,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後,全國最有影響的起義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起義規模最大、堅持時間最久的工農武裝暴動。

渭華起義沉重地打擊了西北反動統治階級的嚣張氣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鬥志,劉志丹、謝子長等先烈此後将革命火種引向陝北,創建了陝北革命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争的出發點,為我黨培養一大批革命骨幹和領導人物。

渭華起義點燃了西北武裝革命的烽火,烈士們用熱血和生命,形成了方圓數百裡的紅色區域和革命武裝割據的局面,譜寫了艱苦卓絕、撼天動地的革命史詩,豎起了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不朽豐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