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

槐蔭

濟南西部地區
槐蔭區,隸屬于山東省濟南市,位于濟南西部,北與德州市齊河縣隔黃河相望,南與市中區相鄰,東與天橋區、市中區接壤,西鄰長清區,是省會濟南市四個中心城區之一。介于北緯36°37′—36°45′,東經116°47′40″—116°59′之間,東西最大橫距約15.3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3.5千米。總面積151.48平方千米。槐蔭區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内段店鎮田家莊遺址為濟南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址;中共津浦鐵路濟南機廠黨支部舊址是轄區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濟南地區中國共産黨組織早期活動地點之一。[1]截至2018年,槐蔭區下轄16個街道[2],常住人口52.7萬人,實現生産總值(GDP)531.7億元,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2.6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151.8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377.2億元,三次産業比例為0.4:28.6:71.0。[1]
    中文名:槐蔭 外文名:Huaiyin District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 地理位置: 面積:151.48 下轄地區:16個街道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250000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52.72018 著名景點:趵突泉 機場: 火車站:濟南站、濟南西站 車牌代碼:魯A 地區生産總值:

曆史沿革

明代前,自現南大槐樹東首向北穿中大槐樹東街、經二路,至北大槐樹西首,有一土石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長龍,崗上植樹,抵禦風沙。南大槐樹一帶,人煙興旺,故名盤龍莊。明萬曆元年(1573年)前,因莊内多古槐改稱大槐樹莊。n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前,分為南、北、中三個大槐樹莊。光緒三十年(1904年),濟南開辟商埠後,南、北、中三個大槐樹莊逐步成為城市居民區。n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取消南、北、中大槐樹莊之稱,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稱為南大槐樹街、北大槐樹街、中大槐樹街。解放後,先後派生出南大槐樹南街、北街、中大槐樹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蔭街等街巷。n1955年,根據國務院關于“市轄區應改為地名稱呼”的指示,将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的第六區改為槐蔭區。n1956年區劃調整,轄區範圍:北自津浦鐵路,南至山東水泥廠(現濟南水泥廠);東起緯五路,西到津浦鐵路。n1959年底區劃調整為:北自經一路,南至山東水泥廠(現濟南水泥廠);東起民權大溝,西到津浦鐵路。n1960年區劃又調整為:北自津浦鐵路,南至山東水泥廠(現濟南水泥廠);東起緯五路,西至新河圈村。n1961年5月恢複1956年區劃。n1966年8月,槐蔭區更名為東風區。n1973年7月,東風區複稱槐蔭區。n1978年區劃調整,轄區範圍:北自堤口路、張莊路交叉口,南至劉長山;東起緯五路,西到興濟河。n1987年區劃調整為:北接黃河,南至卧牛山;東起緯五路,西到新河圈村。

區劃沿革

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坊、闾、鄰”制,區下設10坊,每坊20闾,每闾5鄰,每鄰5戶。n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保、甲”制,每保10甲,每甲10戶。n民國二十七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38年—1944年)實行“坊、保、甲”制。區下設10坊,坊下為保、甲。n臘山遺址n臘山遺址n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為“保、甲”制。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