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機

撒播機

将種子撒于地面的機器
現有的小麥播種方式均為開溝條播,播種帶窄,出苗集中,苗與苗之間争奪養分,而兩壟之間的土壤營養和水分不能被充分利用。小麥等深撒播機的主要工作部件包括挂接裝置、種肥箱、機架、旋耕機種子均撒裝置、撥土輪以及鎮壓等,挂接裝置與拖拉機配套聯接,在旋耕機的上方安放複合式種肥;旋耕機前面有撒播化肥打散裝置,旋耕機後方為種子撒播裝置,撒播裝置上方有撥土輪和傳動裝置。
    中文名:撒播機 外文名:撒播機 别名:施肥機 領域:農業機械 分類:單盤式與雙盤式 性質:撒施機具

小麥撒播機

特點

現有的播種機作業前需要先将地表耕整後再進行播種,拖拉機兩次進地才能夠完成作業,能耗高,成本大,作業效率低。

為此,農藝專家通過對小麥撒播栽培技術及其增産機理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證明:撒播栽培利于冬前幼苗生根增蘖,提高成穗率;後期單莖綠葉面積大,光能利用率高,利于提高單粒質量;同時具有省力、省工和簡化栽培的特點,能實現小麥生産的高産、高效。小麥撒播籽粒水平分布均勻,出苗後均勻覆蓋地表,能夠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抗旱性好;此外,小麥等深撒播既能夠培養壯苗(苗與苗之間養分均勻),又能起到一定的防凍害的作用。我國北方旱地農田50%左右的水分通過蒸發損失掉,從農藝上考慮,降低農田無效蒸發是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重要技術途徑。實驗表明:小麥無壟栽培技術可減少地面無效蒸發損失30%~50%,提高小麥産量10%~15%,是小麥節水抗旱、防凍的新技術。然而,該技術的推廣受到了機械化程度的制約。

大部分地區小麥撒播靠人工作業,存在效率低、撒播不均勻等諸多缺點。最主要的是小麥人工撒播一般是将麥種直接撒于地表,再進行耙土,這種工作方式往往造成小麥籽粒覆土層淺,出苗後根系離地表近,若遇凍害易死苗。普通的小麥撒播機具比較簡易,将籽粒在旋耕前撒于地表,待旋耕時籽粒随土壤翻動埋于地下,籽粒水平分布較均勻,但垂直分布較差,部分籽粒或露出地表或埋得過深而不能發芽;部分籽粒覆土過淺雖能出苗,但易受凍害或幹旱死亡而不能越冬,造成種子浪費和水肥苗期損失。此播種方式不能夠保證實際有效播種量和發芽率。

基本結構

工作時,種子箱内的種子,由于機體振動或攪拌器的攪動,靠自重經箱底出口下落到高速旋轉的撒布器上,受到離心力作用被撤播到地面。

原理

小麥等深撒播機選用中型拖拉機為配套動力(≥48kW),挂接形式采用後懸挂正配置。作業時,拖拉機的後動力輸出軸通過齒輪箱帶動旋耕機刀軸旋轉,創造種床,保證播種環境;鎮壓輪帶動播種施肥軸轉動,播種施肥軸帶動排種器與排肥器轉動,旋耕機前方先進行肥料自流打散撒施至地表,然後在旋耕機的工作過程中将肥料均勻旋耕至各土層,既保證了肥料均勻性,又節省了施肥動力(與條播開溝施肥相比);旋耕機後方為種子橫向均撒裝置,該裝置采用籽粒自流打散方式實現種子均撒及種子水平均勻撒播,并上下位置可調整(即播種深度可調),保證播種的深度可達到農藝要求;旋耕機旋耕時帶起的浮土經機具刀具本身抛灑并越過撒播播種裝置,直接進行種子覆土,保證播種深度;齒輪箱一側帶有萬向節傳動裝置,通過中間軸帶動撥土輪進行強制覆土,保證種子的覆土量;鎮壓輪進行土壤壓實,保證種子出苗環境,在旋耕機前端的兩側分别安裝一個反向翻土起埂犁,旋耕播種時進行起埂。

水稻撒播機

随着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及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水稻撒播越來越受到重視。水稻撒播一般采用催芽稻谷,而水稻種子經過浸種催芽後,含水率高、流動性差、強度降低,給機械撒播帶來困難。為此,研制了一種風送式水稻撒播機,對種子形狀适應性好、損傷率低。撒播機首先通過排種槽輪形成粗大種子流,在風送管内利用高速氣流将粗大種子流均勻排出、進入大田。分析氣流在風送管内的流動特性、改善噴嘴出口處氣流速度及種子濃度分布均勻性,對提高撒播質量、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内外學者對氣力輸送裝置進行了研究,從不同種子的物料特性、裝置的幾何形狀及尺寸等不同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采用計算流體力學對氣-固兩相流進行三維數值模拟,分析裝置内部流場分布和物料運動特性。

本文主要采用Fluent軟件提供的Mixture多相流模型對風送管内部氣流流場進行模拟,對比分析不同結構風送管内部流場分布特征,獲得噴嘴出口氣流速度及種子濃度變化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對風送管結構進行優化,并進行試驗驗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