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傳播

大衆傳播

大衆溝通
大衆傳播(Mass Communication),是指媒體組織、特定社會集團利用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現代機器設備等,通過大批複制并迅速地傳播信息,從而影響龐雜的受衆的過程。對社會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改變着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着傳統觀念。1945年11月在倫敦發表的聯合國科教文憲章中首先使用這個概念。
    中文名:大衆傳播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Mass Communication 屬性: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傳播形式 出現時間:1945年11月 途徑:媒體、網絡、書刊

簡介

大衆傳播是指媒體組織采用現代機器設備,通過大批複制并迅速地傳播信息,從而影響龐雜的受衆的過程。

大衆傳播媒介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錄像帶光盤等等。近年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日益成為組織廣泛使用的大衆傳播媒介之一。

傑諾維茨1968年提出,大衆傳播由一些機構和技術所構成,專業化群體憑借這些機構和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視等等)向為數衆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廣泛的受衆傳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認為大衆傳播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衆多、成份複雜的受衆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并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

大衆傳播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西方認為,1450年德國J.谷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将人類帶進了大衆傳播的時代。此後的 400年中,印刷媒介是大衆傳播的唯一渠道。20世紀以來,随着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的誕生和發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樣化,大衆傳播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大衆傳播推動了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演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大衆傳播。大衆傳播有傳者、信息、大衆傳播工具和受衆4個要素。它與其他傳播現象的根本區别在于:在傳者與大量的受傳者之間插入了一種或多種聯系兩者的傳播工具。因此,大衆傳播也被稱為通過傳播工具的傳播。  

特點

(1)需要借助特定的傳播媒介。大衆傳播所使用的媒介,都是社會性的,具有傳播範圍廣,速度快,影響力大等等特點,所以一般信息一經大衆傳播媒介的傳遞,便具有了權威性、公開性和社會性。 

(2)信息公開,面向社會。與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的方式相比,大衆傳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變成了社會共同的資源,可以為廣大受衆所分享。 

(3)信息單向流動,受衆反饋有限。在人際傳播的過程裡,雙方既是傳播者,又是受衆,信息處于循環狀态,随時可獲反饋。而大衆傳播是開放性的、單向的、回路不确定,受衆被動,無法要求當面解釋或提問。 

(4)信息包羅萬象,受衆範圍極廣。由于現代社會通訊技術的發達,大衆傳播媒介種類繁多,所提供的信息從世界各地到一個偏遠山村,從精神生活到物質生産,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5)信息傳播速度快。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媒體之間在信息傳遞速度方面的競争加劇,大衆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特别是計算機互聯網絡的發展,使整個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 

(6)信息内容要經過“把關人”的選擇。大衆傳播與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不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的,必須要經過了社會認可的專業新聞機構發布。 

(7)受衆有強烈的選擇性。随着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公衆對大衆傳播有很大的選擇餘地,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是看電視還是聽廣播。因此,要想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吸引受衆的注意就成了關鍵。

特征

據馬勒茨克(Gerhard Maletzke)的定義,大衆傳播須符合以下特征:

公開的(受衆不為人際交往範圍所囿)

利用科技發送手段

間接的(在發送者與受衆之間存在時間空間距離)

單向的(在發送者與受衆之間不發生角色互換)

網絡等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大衆傳播的單向性,互動性是網絡傳播的最顯著特征。

面向分散的群體(受衆是匿名的,無階層和群組之分)。

研究内容

關于發信者和受信者;

傳播過程和傳播模式

傳播機能和傳播效果

傳播的社會責任和體制;

傳播媒介的發展和社會作用及其與社會諸種關系的研究。

其中關于大衆傳播社會作用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社會功能

(1)環境監測功能。由于大衆傳播媒介持續、公開地向社會發布大量有關自然

及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報道自然及社會所發生的種種變化,使受衆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并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環境監測還包括維持社會法律和道德的作用,由于媒介對各種違反社會

法律

道德

的行為不斷地加以揭露和譴責,就形成了一種社會的力量,從而鞏固了社會發展的規範。 

(2)社會整合功能。新聞界對于世界上發生的各種大小事件不僅是加以報道,而且還通過自己對新聞的選擇、解釋和評論表明态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策略。這樣,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個整合、導向的作用。 

(3)文化傳遞功能。大衆傳播媒介在社會上還承擔着将文化從一代人向下一代傳遞的職責,從而使社會成員能夠遵循同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繼承社會的文化遺産。 

(4)娛樂功能。公衆接觸大衆傳媒,除了學習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娛樂的需要。在緊張工作一天後,人們需要放松一下,讀讀報刊上有趣的新聞,聽聽廣播中優美的音樂,看看電視中令人開心的節目,使疲勞的身心得到休息。 

(5)設置議題功能。就是引導公衆對某些問題進行讨論。大衆傳媒經常會提出一些社會的熱點問題,發動公衆參與讨論,以便引導社會的發展。

(6)授予地位功能。由于大衆傳播範圍廣,速度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所以某一組織一旦進入大衆傳播的領域,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果能夠獲得大衆傳播媒介的好評,更能極大地提高組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注意問題

一般而言,在選擇大衆傳播媒介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内容。傳播的内容對媒介的選擇有決定性的意義,形式要服從内容。圖表不能用廣播傳播,用報紙就一目了然。 

(2)範圍。公衆分布範圍的大小影響傳媒的選擇。一般而言,全國性的事件使用全國性的新聞媒介,地方性的事件使用地方媒介;專業性的新聞使用專業媒介。 

(3)持久性。在選擇傳播媒介時,要充分考慮公關活動的時效性。短期的公關活動适宜選用電子媒介,長期活動适宜選用印刷媒介。

(4)針對性。每一次設計公關計劃時,公關人員都要明确地選擇公衆,針對公衆的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來選擇傳播媒介。

(5)可行性。各種媒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黨和政府主辦的媒介,其威信要超過民間小報;全國性報刊要超過地方性報刊;中央電視台要超過地方電視台。所以,組織的公關信息如果在比較權威的媒體上出現,社會影響當然要比普通媒體大得多。 

(6)經濟性。不同的宣傳媒介在費用上也是不同的,各組織的公關人員要考慮經濟節省的原則,同時還要考慮經濟支出的效益問。  

如何進行選擇

一般而言,在選擇大衆傳播媒介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内容。傳播的内容對媒介的選擇有決定性的意義,形式要服從内容。圖表不能用廣播傳播,用報紙就一目了然。 

(2)範圍。公衆分布範圍的大小影響傳媒的選擇。一般而言,全國性的事件使用全國性的新聞媒介,地方性的事件使用地方媒介;專業性的新聞使用專業媒介。 

(3)持久性。在選擇傳播媒介時,要充分考慮公關活動的時效性。短期的公關活動适宜選用電子媒介,長期活動适宜選用印刷媒介。

(4)針對性。每一次設計公關計劃時,公關人員都要明确地選擇公衆,針對公衆的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來選擇傳播媒。

(5)可行性。各種媒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黨和政府主辦的媒介,其威信要超過民間小報;全國性報刊要超過地方性報刊;中央電視台要超過地方電視台。所以,組織的公關信息如果在比較權威的媒體上出現,社會影響當然要比普通媒體大得多。 

(6)經濟性。不同的宣傳媒介在費用上也是不同的,各組織的公關人員要考慮經濟節省的原則,同時還要考慮經濟支出的效益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