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

濮院

中國特色小鎮
濮院鎮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滬、杭、蘇中間節點位置,區内有320國道、申嘉湖高速公路、嘉湖公路、嘉桐公路、京杭大運河等交通要道。全鎮總面積64平方公裡,轄5個居民社區、14個行政村,總人口20萬人,其中新濮院約15萬人。濮院氣候溫和,水網密布,土地肥沃,被譽為“魚米之鄉、百花盛地”,曾以“日出萬匹綢”成為“嘉禾一巨鎮”。改革開放以來,因毛針織産業發展壯大而獲得“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國羊毛衫名鎮”、“中國市場名鎮”、“中國毛衫第一市”、“中國大型品牌市場”、“全國百佳産業集群”等榮譽稱号。2015年6月,浙江省37個小鎮列入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濮院作為“桐鄉毛衫時尚小鎮”成功入選,成為全省10個設區市的37個小鎮之一。
    中文名:濮院 外文名:Puyuan 地理位置: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美譽:魚米之鄉、百花盛地、時尚小鎮 全鎮面積:64平方公裡 人口數量:20萬人 火車站:桐鄉站

基本内容

濮院鎮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滬、杭、蘇中間節點位置,區内有320國道、申嘉湖高速公路、嘉湖公路、嘉桐公路、京杭大運河等交通要道。全鎮總面積64平方公裡,轄5個居民社區、14個行政村,總人口15萬人,其中新濮院約10萬人。濮院氣候溫和,水網密布,土地肥沃,被譽為“魚米之鄉、百花盛地”,曾以“日出萬匹綢”成為“嘉禾一巨鎮”。改革開放以來,因毛針織産業發展壯大而獲得“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國羊毛衫名鎮”、“中國市場名鎮”、“中國毛衫第一市”、“中國大型品牌市場”、“全國百佳産業集群”、“中國最具商業影響力專業市場”等榮譽稱号。

2008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9.4億元,工農業總産值140.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1836元。濮院鎮在浙江省鄉(鎮)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中名列第31位,在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千強鎮中,位列第90位。濮院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環境優美小城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衛生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科普示範鎮等。

濮院鎮位于桐鄉市東部,濮院鎮古地名為李墟,又稱禦兒。秦朝始建的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習稱“幽湖”、“梅泾”、“濮川”。宋高宗南渡,着作郎濮鳳以附馬都尉駕臨安(今杭州),後遷居幽湖,遂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孫濮鬥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诏賜其第濮院,鎮因此得名。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鑒出資構屋開街,建四大牙行,收積機産,“召民貿易”,“遠方商賈旋至”,無羁泊之苦,故又名永樂市。

桐鄉濮院中心廣場,也是濮院的景點。距桐鄉K017路幽湖公園站483m,步行7min。

詳細介紹

自宋以來,濮院絲綢業發展形成江南大鎮,鎮民讀書之風日盛,文化發達,宋元明清四朝共有進士26人,舉人86人。民國16年《濮院志》載:“宋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興于學,外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濮氏好客,各方學者名流,紛紛來鎮寓居。元至順間(1330一1333年)濮彥仁父子組織“聚桂文會”,東南名士500人以文赴會,由楊維桢閱卷,評其優劣,錄選優秀文卷30稿,出一專集。後世有“自吳毅以下,文皆傳世”之說。明清寓居鎮之附近的鮑恂、貝瓊、程柳莊等結社濮川;清初舉辦太平文會;嘉慶間嶽鴻振、陳世昌等組織冷楓詩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詩,引發了衆多名流唱和,推動了鎮上的詩詞創作。呂坤的《鴛鴦湖棹歌》斟酌舊聞,寓以諷喻,與朱彜尊的《鴛鴦湖棹歌》媲美并傳。清代沈濤的《幽湖百詠》,頌贊了鎮境的曆史、人文、市井、物産、名勝古迹。

乾隆年間,沈堯咨、陳光裕合編《濮川詩鈔》,搜集29位詩人作品計35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清代雍正、乾隆以後,書畫金石、考古收藏等藝術創作與鑒賞之風,亦在鎮上開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張弘牧等人,或書畫,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鑒賞,均有很深造詣。濮院清代畫家董,行修學博,善畫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蟲長卷真迹,經吳昌碩題字,尤為珍品(現存桐鄉縣博物館)。名士沈梓寫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國史料,其高祖沈東畲作《東畲雜記》,祖父沈韋汀以《幽湖百泳》附之,為濮院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濮院曆來重視修志,明清以來有15種之多。據濮院志書記載,曆代各家着述有185人380種之多,為鎮民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産。清末民初,各種戲曲如京戲、越劇、皮影戲、木偶戲和評話彈詞來濮演出,戲曲表演一般在翔雲觀廟台進行,同時鎮上出現多家書場。上世紀20年代,濮院開始放映無聲電影。40年代,鎮上有了專供演戲的劇場。

濮院明清時辦有義塾、義學、翔雲書院及提倡女子求學的女學社。民國時有敬業、端本(女校)兩所完全小學,13所初級小學以及機織傳習所、機業初等學校等職業學校。1947年濮院旅滬紳商發起創辦私立梅泾初級中學。建國後改建為桐鄉縣第三中學。

濮院是中國•濮綢的故裡。自宋代濮氏遷居本地後,農桑和絲織業不斷發展,所産濮綢白淨、細滑、柔韌耐洗,系綢中上品,為曆代皇室官宦普遍采用,在國内享有盛譽,海外也名聞遐爾,繁榮綿延七百餘年。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輕素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達天下”(《濮川志略》卷一)。

到了明萬曆年間,改土機為紗綢,制造絕工,濮綢之名更着遠近。濮院絲綢業規模不斷擴大,演進為“日出萬綢”的絲織業專業市鎮;及至清康煦、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絲綢産銷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濮院為核心的蠶桑絲織區域商品經濟中心。《浙江通志》記載:“嘉錦之名頗着而實不稱,惟濮院生産之紡綢,練絲熟淨,組織工,是以一鎮之内坐賈持衡,行商糜至,終歲貿易不下數十萬金”,史稱“工商巨鎮”。當時的濮院鎮萬家煙火,民多以織絹綢為生,所産濮綢品種繁多,綢有花綢,絹有花絹、官絹、籮筐絹、素絹、帳絹、畫絹,绫有花、素、錦,羅有三梭、五梭、花羅、素羅、,紗有花紗、腳踏紗、绉紗等。清朝後期又摹仿湖绉,盛産濮绉。

濮綢行銷全國,尤以“大富貴”、“小富貴”等花樣的濮綢,更受北方人的喜愛競購。

濮院自古風俗淳厚,崇禮重恥。一年之中,有諸多節日,各具旨意。每屆除夕,合家團聚,喜辭舊歲;元旦降臨,爆喧天,歡度新春。或者選擇良辰,燒香祀祖,祭天拜地、祈求賜予福澤,俾使商賈獲利、五谷豐登;或則同宗共族,鄰裡好友,相互往來,為婚嫁吉祥作慶賀等,相沿成習。

“酥羊大面”為濮院鎮傳統飲食,冬春之季各家飯菜館均有出售。羊肉選用當年生的“花窠羊”(取其肉質嫩,膻氣少,山羊最佳,湖羊較次),宰殺褪毛後(不剝皮),洗淨斬成小塊,每塊四市兩左右,疊人大鍋内,每鍋盛八十塊左右,佐PJ,适量醬油、白糖、紹酒、老和紅(也有放幾個蘿蔔的),急火燒滾後改用文火,一般焖過半夜,于次日淩晨便皮酥肉爛,香氣四溢。面條用鎮上制面作坊當天搖制的細水面(粗細似線香),人滾開水大鍋裡一煮即行撈出(俗稱健面),放入盛有羊肉原湯的大碗内,複上酥羊大肉(喜肥喜瘦可自挑)一塊,并随意撒上一些蔥、蒜或辣椒末,就可食用。羊肉酥香肥嫩,香味濃郁,面條軟潤而富有彈性,湯汁稠厚,油光粼粼,色香味俱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