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

苗族銀飾

苗族飾品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曆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睐,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銀鐵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400多年曆史。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着豐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中文名:苗族銀飾 外文名:Miao silver 别名: 民族:苗族 組成:頭飾、頸飾、胸飾 特點:以大為美、以重為美

簡介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曆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睐,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态,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銀鐵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400多年曆史。

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着豐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别地方還有腳飾。

特征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隻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征,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挂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複,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複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複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曆史

在明代以後的數百年裡,苗族銀飾經曆了一個為服從民族審美定勢需要,而演繹、組合、變異的民族化過程。

其一,所有的銀飾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标準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後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l]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其實,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過程。

其二,苗族銀飾的民族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毋庸置疑,人類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範。苗族銀飾的創新正是遵循這一邏輯而發生、發展的。由于對銀飾的需求,苗族對服裝的審美意識逐漸同實用意識分離開來,由物質需要的依存關系衍化成審美的主客體關系。由于群體審美觀念的規範,在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苗族銀飾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個性。

影響和規定苗族銀飾造型的審美觀點很多,那麼,其中最根本的是什麼呢?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态,對于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征,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

工藝

加工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

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複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個中高手很難完成。

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裡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銀匠善于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另一方面,作為支系成員,也為了在同行中獲得競争優勢,苗族銀匠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當然,這一切都必須以不觸動銀飾的整體造型為前提。苗族銀飾在造型上有其穩定性,一經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動,往往形成一個支系的重要标志。

苗族女性飾銀,愛其潔白,珍其無瑕。因此,苗族銀匠除了加工銀飾,還要負責給銀飾除污去垢,俗稱"洗銀"。他們給銀飾塗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燒去附着在銀飾上的氧化層,然後放迸紫銅鍋裡的明礬水中燒煮,經清水洗淨,再用銅刷清理,銀飾即光亮如新。

原料

曆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複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币,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币為準。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内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衆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

識别純銀

苗族銀飾的加工原料多用銀元、銀錠,苗家人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銀币最終都用于制作銀飾。正因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币為準。簡單識别純銀的方法大緻有:

一是印記,标準銀的标記是S925,足銀的印記是S999、S990;二是密度,掂重銀的密度是10.53克/立方厘米,比鉑金和黃金小,用手掂無墜手感;三是色澤,真銀純度越高銀色越雪白,均勻發亮且有潤色,易氧化;四是硬度,銀比較軟,彎折就能使之變形,鋼針可以劃出不太明顯的痕迹;五是聲韻,标準銀落地聲音比較沉悶,彈跳不高,滾動不遠;六是火燒,真銀用高溫火稍後呈灰白色。

種類劃分

頭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鍊、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1、貴州苗族銀角

貴州黔東南苗族婦女的銀飾非常精美,尤其體現在銀帽上的銀角。這些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西江型銀角因體積大而頗具特色,其寬約85厘米,高約80厘米,飾件高度往往超過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稱一絕。姑娘們佩戴時還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雞羽,雞羽随風搖曳,使銀角顯得更為高聳,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飄逸之美。西江型銀角造型簡樸,線條明快,最具古風。

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銀角主紋亦為二龍戲珠,龍、珠皆單獨造型制作,用銀絲同主體焊連。兩角頂端為錢紋,四根銀片高過兩角。頂端為蝴蝶,蝶口銜瓜米垂穗。銀片間立六隻鳳鳥,展翅欲飛。各型銀角中,施洞型銀角造型最繁複奢華,制作亦最為精細。佩戴者行走時,銀角上龍鳳顫動。同為銀扇形的舟溪苗族銀角,兩角間數根扇片,無裝飾,薄而輕。

排調型銀角同上述兩種銀角有所區别。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針,而是靠銀片緊裹頭帕起到固定作用。其二,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造型主題的含混沖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觀念中萬物有靈多元表現意識的物化。經實地考察,排調型銀角流行地域亦為巫術發達地區,當地敬奉的神祗共148種。

如果您有機會到貴州的黔東南旅遊,千萬不要忘了去仔細看看苗族婦女銀帽上的銀角,當然還有服飾上的各種銀飾品,相信您一定會有不少收獲的。

2、銀帽

銀帽分為三種類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銀帽為苗族盛裝頭飾,由衆多的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和銀鍵入銀鈴組成,給人以滿頭珠翠、雍容華貴的印象。重安江型銀帽為半珠形,全封頂,分内外兩層。内層用纏布鐵絲編成适于頂戴的帽圈,外層分三段。

上段為帽頂,通冠由成百上幹的銀花組成,簇簇擁擁,十分繁密。帽頂正中,銀扇高聳。銀扇四周,有數隻鳳鳥、蝴蝶、螳螂高處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中段帽箍為壓花銀片,上有二龍戲珠紋樣,兩側有孩童嬉戲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銀鍊相連,銀鈴叮當。冠後拖三組銀羽,共十二根,羽長及腰。

重安江型銀帽的造型及結構設計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搖”之長。步搖出現于戰國時期,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宋玉的《風賦》。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釋名·釋百飾》記:“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步搖具有兩個特征,一為垂珠,二為顫枝。重安江型銀帽凡銀花、銀鳳、銀蟲均用簧形銀絲與帽體相連,并作顫枝處埋。額前流蘇低垂,戴帽人舉手投足,則銀花晃動,流蘇輕搖,整個銀帽頓時被注入生命活力。

雷山型銀帽上大下小,無頂,通高約30厘米。其恃點是注重突出帽圍的平面裝飾,帽圍約10厘米高的銀片上布滿凸紋動物及花卉形象,帽圍前疊飾蝶、鳥等單體銀片,并以銀絲焊連,層次感極強。帽頂為顫枝銀花,銀光閃爍,花姿綽約。銀帽下部為齊眉流蘇,密勻整齊。革東型銀帽,半封頂,是銀圍帕和銀替的組合體,較為簡單。

3、銀圍帕

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将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内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貴州都勻壩固苗族将五件銀帽飾綴在紅綠豎條相間的頭帕上,正中銀飾稍大,綴于額部,其餘四件稍小,對稱綴于兩耳前後,均為镂空銀花。該頭帕銀色閃爍,布彩絢麗,相得益彰,頗有特色。羅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頭帕上,橫排五個圓錐形銀飾,紋樣皆為銅鼓紋,并以兩根銀鍊相連。每個圓錐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雷山苗族把二十個渦紋銀帽飾分上下兩排對稱地釘在15厘米高的紅布上,排間綴長方形銀花片,紅白相襯,色彩對比鮮明。

整體為銀制的以施洞苗族銀馬圍帕最為精緻。其分三層,上層為二十九個芒紋圓形銀花;申層正中鑲嵌圓形鏡片,鏡片兩側各有十四位騎馬将士;下層為垂穗。銀馬圍帕以騎馬将士為主紋。兵士們披盔戴甲,隊列整齊;駿馬蹄踏銀鈴,威武雄壯。貴州凱裡舟溪苗族的銀帕中間寬,兩端窄,系于額際,頗類古代首飾中的抹額。

4、銀發簪

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題材以花、鳥、蝶為主。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複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風格而言,有的發簪纖巧細膩,靈秀生動,有的古拙樸實,渾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銀發簪數十朵連枝銀花呈扇形展開,綠、黃、紅、白四色料珠裝飾花蕊。扇心有五隻銀鳳昂首欲鳴。其排列疏密有緻。

發簪平伸譬後,如雀尾般散開,很是美麗。凱裡苗族的銀蝶發簪三支為一套,五花銀簪插在頭頂,雙花銀簪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銀鳳發簪造型生動,風頭冠雄嗓秀,鳳頸用銀絲編織,質感極強。王司苗族銀鳳簪的造型則手法誇張。銀鳳背上滿布銀花,翅腹密垂燈籠穗、葉片穗。整簪以鳥身為中心,輔飾的銀片、垂穗呈輻射狀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團錦繡花簇。

苗族銀飾所顯示出的不同風格及特征,極大程度上同當地服裝繡染紋飾緊密相關。如與壬司苗族屬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蠟染紋飾中也常見鳥背生蔓、蔓頭長魚、魚口吐枝、枝頭綻花的形象,表達了當地苗族笃信生命不滅、循環無窮的觀念。

5、銀插針

銀插針同屬銀發簪類,但通常造型簡單,因此單獨列類介紹。

插針的類型很多,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數不勝數。

苗族插針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龍裡苗族銀插針為三個銀泡,每個銀泡上吊三個銀鈴,插于髻後。施洞苗族龍首插針大小不等,大的用于節日,小的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為橫向貫穿頂髻,留出一截簪杆斜出髻頂,格外惹眼奪目。黎平苗族寬花插針柄部為雙層桃形,中間厚,四周薄,上部飾有單層花瓣,造型與衆不同。從江苗族的鬥簽插針簪獨具特色,一式數支,團團圍住發髻,雖不能遮風避雨,卻豔豔生輝,别有一番情趣。貴陽苗族銀牛角簪造型如銀筷,十支一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時自左向右插入發髻,橫成一排,遠觀猶如排炮。

6、銀網鍊飾

銀網鍊飾屬發簪類,都柳江流域較多見。典型的有墜魚五股網鍊飾,由插針穿環固定,五股銀鍊如網張開,罩在簪後。清水江流域流行的毛蟲形銀圍帶也屬銀網鍊飾。其為八棱空心圓條,以銀絲編織而成,用來裝飾腦後發髻。

7、銀花梳

銀花梳既可梳發、壓發,又是裝飾品,通常内為木質,外包銀皮,僅露梳齒,梳背上銀制各類形象以為裝飾。其造型有繁有簡。雷山西江苗族銀花梳梳背滿飾花、鳥、龍、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都柳江流域的銀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裝飾十數位菩薩形象或尖角狀物,并附有長長的銀鍊。戴上花梳後,銀鍊分五層或六層呈梯形自然垂下。而凱裡爐山銀花梳隻是在木梳外包上一層壓花銀片,制作較為簡單。

8、銀耳環

銀耳環是苗族銀飾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僅貴州博物館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種。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鈎狀型、圓輪型四種,以懸吊型、環狀型較多。其多樣的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設計的大量運用。苗族耳環造型除了常見的花、鳥、蝶、龍等題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現。

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環,從對整體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細節的處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流行于貴州都勻的蒜蔓耳環,将蒜蔓杆設計為環,一筆略過,着力喧染作為墜飾的蔓尖部分。整個耳環造型簡約,風格獨特。松塔形耳環以剝離後的松球為原型,自下而上,層層收斂,韻律感極強。塔尖處理成銅鼓紋圓頂,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類似的設計還有牛角形耳環、釘螺墜耳環、催米蟲耳環、隋蜒耳環等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銀匠師承自然、積極進取的創作精神。二是得益于相同題材不同的處理手法。如造型并不複雜的牛角形耳環,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絲編圓柱形之分。題材相同的墜朵花耳環,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數十種。

另外,苗族銀匠還善于從生産、生活中捕捉靈感。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養魚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東一帶的墜魚罩籮耳環便是當地捕撈方式在銀飾上的反映。罩籮當地叫圓籮,無底,捕魚時先将魚罩在籮内,然後抓獲。墜魚罩籮耳環上段為籮,以銀絲編就,沿籮口為魚墜,魚頭朝籮,仿佛成群結隊的魚兒遊迸罩籮,寓意芋收。按照文化生态學的觀點,文化形态首先是人類适應生态環境的結果,作為銀飾,也離不開其獨特的地域性,并直接受到它的影響。

苗族耳環的款式如此豐富多樣,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苗族分支衆多。同一分支内,往往男女耳環不同,婚前婚後有異,而且與其他大件銀飾相比,耳環較少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所有苗族銀飾中以耳環分布最廣,款式最多。

9、銀童帽

由于苗族視銀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給兒童飾銀的習俗。

銀飾通常釘在童帽上。傳統的童帽飾造型多見獅、魚、蝶等形象,還有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福祿壽喜”、“長命富貴”等字樣及“六寶”等,構思巧妙,造型别緻。貴州施洞有一種專為嬰兒特制的銀菩薩帽飾,一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輕,适于不堪重負的嬰幼兒佩戴。

苗族銀頭飾還包括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苗族銀質頭飾的貼力在于其特殊的組合、特殊的佩戴方式以及同頭帕相得益彰的搭配。這種組合方式非常傳統,銀簪的位置、銀梳的方向、銀帕的圍法以及所有散件的佩戴,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随心所欲。往往是由母親親手為尚不精通的女兒逐一插戴。頭飾的偏重位置亦因地而異,或髻頂,或額前,或髻側,或腦後。有些地方并不把頭飾直接插于髻頂發間,而是以"青布蒙頭",把飾件固定在頭布上,展現出獨特的裝飾風格。

胸頸飾

胸頸飾包括:銀項圈、銀壓領、銀胸牌、銀胸吊飾等。

1、銀項圈

苗族很重視對胸頸部位的裝飾,由此銀項圈成為銀飾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為鍊型和圈型兩種。鍊型以鍊環相連,可活動變化;圈型則用銀片或銀條制成圈形,定型後不可活動。少數亦有鍊圈合一的。此外,在貴州都柳江流域還流行一種銀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個,由内及外,圈徑遞次增大。屬于鍊型的有“8”字環形項鍊、金瓜項鍊、串珠型項鍊、四方形項鍊、響鈴項鍊等。屬于圈型的有扭索項圈、絞絲項圈、串戒指項圈、百葉項圈、簍花項圈、藤形項圈、銀龍項圈、方柱扭索項圈。鍊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鎖帶鍊項圈。

串戒指項圈很奇特,是以簍花銀片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為避免戒指重疊,以銀絲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為垂穗。絞絲項圈呈絞花狀,系用兩根銀條互相穿合,連續編圈制成,兩端用細銀絲扭索纏成圓柱形。其造型華麗。銀龍項圈為雙層,以銀片拼合,裡層扁平,表層呈半圓弧狀。其上為凸紋二龍戲珠圖,項圈下緣垂十一串銀吊,吊分四級,為蝶、蓮台菩薩、銀鈴、葉片等形象。其造型飽滿,工藝複雜,是苗族銀項圈中的精品。藤形項圈制作工藝較簡單,但古枝紮藤的造型卻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氣息。

2、銀壓領

銀壓領是流行于湘西和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區的壓飾,因佩戴後可平貼衣襟而得名。銀壓領系從長命鎖演變而來。長命鎖的前身為"長命縷",始于漢代,是人們為避不祥,端午節時懸挂于門帽的五色絲線。至明代,演變成兒童專用頸飾,後逐漸發展成長命鎖。長命鎖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區,還保持原始的長方形,鎖上镂有"長命富貴"等宇樣,往往同項圈連體或配套使用。銀壓領脫離原型較遠,為半圓形或腰子形,體積增大數倍,紋樣豐富,制作工藝複雜。

湘西苗族的銀壓領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龍戲珠的紋樣,并垂十隻蝴蝶,每蝶垂三根銀鍊葉片吊。長16厘米的銀吊如瀑布傾瀉,掩及肚腹。雷公山腳的銀壓領更是兼用圓雕、浮雕及透雕技術,造型繁複,工藝精美。壓領主紋為兩隻圓雕銀天麟,可活動的镂空銀球居中,其上銀龍騰躍,其下銀花簇簇。

3、銀胸牌

銀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區流行的胸飾,通常為單層長方形或半圓形簍花銀片制成,形狀規整,佩戴位置較銀壓領、銀鎖靠上。同銀壓領一樣,銀胸牌也是由長命鎖演變而來,因此,這三種銀飾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隻使用其中一種,而不會兩種以上并存。有的銀胸牌為單片,體形小。也有的銀胸牌較大,且兩三片拼連,幾乎遮住佩戴者的整個胸腹,裝飾效果十分誇張。

4、銀胸吊飾

常見的銀胸吊飾有蝶形吊、鳥形吊、魚形吊、錢紋吊、騎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銀鍊、吊牌、墜飾組成,多級,一級一形,遞次而下,多者可達四至五級。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體形最大,分五級,總長在85厘米以上。該地的鳥形吊造型原始粗擴、樸拙可愛,堪稱一絕。大部分地區的胸吊飾以精美取勝,玲攏剔透。其多以“五兵”為墜。

以兵器為飾的"五兵佩",流行于漢代,是當時的避邪之物。苗族銀腑吊飾中常見的兵器有刀、槍、盾、餐、棍,以及苗鄉不見使用的劍、哉、澗、矛、鏟等。苗族銀飾一方面保留了“五兵佩”的形制,另一方面又對其進行改造,加入牙簽、挖耳勺、大鏟、鑷子等墜飾,所以,"五兵佩"在苗鄉被稱為“牙簽吊”。其他銀飾,如壓領、腰吊飾也多有以五兵為墜的。

手飾

手飾包括銀手镯、銀戒指。

1、銀手镯

手镯亦稱手圈,是苗族銀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樣。多數苗族分支的手镯款式統一,婦孺老少皆然。苗族手镯有空心筒狀型、絞絲型、編絲型、浮雕型、镂空型、簍花型、焊花型等等。不同類型及風格的手镯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審美差異。風格粗擴的手镯光面無紋,碩大沉重;風格細膩的手镯用極細的銀絲編織或焊成空花,工藝精緻。浮雕型手镯以連續花枝紋或龍紋居多。龍紋手镯雙龍盤旋,龍眼凸出,生動誇張。焊花型手镯以網狀銀絲為面,以梅花或乳釘為紋,極富民族色彩。雷山獨南苗族的乳釘紋筒狀手镯造型最為特殊。其镯面頗寬,類似同古代盔甲配套的護腕。

苗族手镯的佩戴方式也極具特色。貴州施洞苗族飾镯不以一對為限,實際佩戴多達四五對。從江苗族則以五對為套镯,排列于腕肘之間。唐代盛行用金銀條盤制的狀如彈簧的"臂圳",又叫“跳脫”,是從北方傳來的少數民族婦女飾物。

2、銀戒指

苗族戒指的戒面較寬,幾乎遮住整個指根表面。戒面為浮雕花鳥或镂空花朵及絞藤等。對于佩戴位置沒有明确規定。貴陽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須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同其他銀飾相比,傳統的銀戒指樣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衣飾

衣飾包括:銀衣片、銀圍腰鍊、銀扣等。

1、銀衣片

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着銀衣,銀衣片是銀衣的主要飾物。銀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壓花,紋飾精美,用來裝飾衣擺、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簡單,用來裝飾衣袖、衣襟、衣擺邊等處,或者縫飾在主片排列的間隙中,起喧染及襯托作用。施洞苗族銀衣片主片有44件,分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種,表面浮雕獅、虎、魔麟、鳳凰、錦雞、龍、仙鶴、蝴蝶、花卉、羅漢、仙童等形象,三排為一組,上圓中長方下正方。帽式銀衣泡595個,同主片配套,為輔飾。

蝴蝶鈴铛吊60件,用于衣擺、袖口等部位,形成銀衣聲源。西江苗族銀衣主片24件,皆有垂吊。其中衣擺片11件,裝飾腰腹部位;衣背片13片,分五排布局,上下兩排各兩片,中間三層各為三片。中心片最大,内圈為雀鳥花枝圖,第二圈為乳釘紋,第三圈為連續花草紋。配片為5件蛹紋三角形銀衣片,專為裝飾衣擺角而特制。蛹形銀鈴吊皿件,裝飾在腰帶上。銀衣片用法在同一地區基本相似,件數因家境不同可多可少,紋飾則各有不同,題材多樣,保守估計也有數百種之多。

2、銀圍腰鍊

多數苗族地區盛行以圍腰作為主要衣飾,其中部分地區俗以銀鍊為圍腰帶。銀圍腰鍊多以梅花為鍊環造型,有單層、雙層兩種,兩端同圍腰的連接部為蝶、錢、球等形象的銀飾。

3、銀扣

銀扣主要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區,男女皆用,分為帶鍊銀扣及銀扣兩種。帶鍊銀扣用于右大襟衣的前腳處,裝飾性較強;銀扣則多用于對襟衣,扣形花樣較多,有梅花扣、金瓜扣、鈴擋扣、雙球扣等,亦有以銅扣、錫扣代替者。

背飾

背飾包括銀背吊、銀背牌等。

1、銀背吊

銀背吊分為實用性及裝飾性兩種。實用性銀背吊又稱背扣,流行于貴州都柳江下遊的苗侗地區。當地姑娘喜穿胸圍兜,銀背吊連接圍兜帶,懸于背部,既可調節兼作領口的腳圍口的高度,又可作為裝飾品。這種銀背吊或用筷子粗細的銀條盤成螺旋紋,或為方形,重者可達三百餘克。裝飾性的銀背吊流行面較廠,尤以黔中一帶苗族為多,常見的有蝶形吊和葫蘆吊,大多用來裝飾婦女背小孩的背扇。

2、銀背牌

裝飾風格和效果頗類銀衣。不過,銀背牌是将組合銀片縫在長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釘于衣背,穿卸比銀衣更為方便,卻缺少了幾分銀衣的雍容華貴。

腰墜飾

腰墜飾包括銀腰帶、銀腰吊飾等。

1、銀腰帶

銀腰帶主要流行于貴州黃平苗族地區,當地叫銀菩薩腰帶,即把數十或上百個銀菩薩分兩排或三排縫綴在布腰帶上。貴州省博物館藏銀腰帶一件,其上105個銀菩薩造型獨特,姿态各異,顯示出苗族銀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2、銀腰吊飾

銀腰吊飾佩于腰部兩側,以右側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飾比腑吊飾要小,但是卻更精緻,造型亦更加豐富。

腳飾

貴州黎平個别苗族地區有戴腳飾的習俗,腳飾為扭絲狀,兒童佩戴用來避邪。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第三屆“民族文化節”在北京召開,貴州黔東南西江千戶苗寨素有“銀飾之鄉”麻料銀匠村的李光雄銀匠被評為中國民族博物館“工藝大師”。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确定,貴州省雷山縣的楊光賓為該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文化

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銀飾的精神内涵在各種銀飾圖案中,寓含着巫術、信仰的圖像占據裝飾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銀衣有一個“宗廟”的圖像造型,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圖樣,其巫術的意義厚重,它具有統管全身銀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銀衣都少不了這個“宗廟”圖樣,且大體穩定,不能随意創造、變形。還有銀花頭圍上的騎馬武士和小孩銀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系的幾種圖像。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央和十二兄弟。這樣,與苗族始祖有關的有四種圖騰。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銀角是牛角的圖樣造型。水牛是稻作農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犧牲。

傳說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頭有角的。據《述異記》記載:“秦漢間說,蚩尤耳鬓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認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動物。雷山苗族常常會把牛稱為“牛媽牛爹”,逢年過節也不會忘了款待牛,要給牛吃酒肉和糯米飯。他們從銀匠那裡取回新打制的銀角時,除了付給工錢外,還要送糯米飯等,以示感謝銀匠給自家制成了吉祥物。在把銀角拿回家裡時要說:“把門敞開,拉牛來了!”并備酒肉慶賀。

苗族認為,除天地外,楓樹是祖先之祖。楓樹也當然地在銀飾上有所表現。銀飾上的吊花,多為三角形的楓葉紋,它也作為連結其他圖樣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當中提到了十餘種鳥類,而幫助蝴蝶媽媽孵化十二個蛋的鵲宇鳥,有說是燕子的一種。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楓樹梢變來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為圖騰來崇拜的。

因而,銀燕雀是苗族銀飾中一種極為重要的圖樣造型。雷山丹江的主體由銀雀組成的銀簪中,有四隻銀雀,中間的一隻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靈活現,連一片一片的羽毛紋理也清晰可見,小雀則抽象簡略。都勻王司的銀雀發簪主體就是一隻神态逼真的寫實的鳥,它展翅欲飛,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張,嘴裡還銜着一個銀籠。蝴蝶的紋樣造型在銀圍帕、發簪、銀梳、耳環、衣帽飾、項圈、壓領、銀衣片、背帶、腰鍊、吊飾、手镯、—戒指、煙盒、圍腰銀牌等幾乎所有的銀飾上都能看到,因為蝴蝶媽媽是傳說中苗族的母親。

上述幾種圖騰的紋樣造型都是苗族銀飾不可或缺的。而期于的各種動物、花草圖案造型則可以靈活搭配,給銀匠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空間。

遷徙

苗族的銀飾雖然出現較晚,但由于苗族口傳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漫長的遷徙和征戰的曆程在已經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滅的烙印,他們依然銘記着祖先遷徙和征戰的千難萬險,回憶着遷徙途中的風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頑強。所以,他們銀飾上對苗族長期的征戰、遷徙曆程、遷徙文化多有反映。

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銀花頭圍上,都有武士執刀棍騎馬奔馳的造型。施洞婦女佩戴的一種制作精細的銀馬圍帕,中間是珠寶嵌鏡面,左右兩邊各7名剽悍的男子頭挽高髻手執兵器立于馬背之上,相向而馳,造型生動。這都是先祖們馳騁疆場不斷西遷的征戰場面,表現了施洞人對先祖的緬懷紀念。施洞苗族婦女的衣背飾物-銀衣片上,也有男子騎馬的紋樣。盧山還有一種兵器銀吊飾,将各種刀、劍、挖耳勺等挂在婦女的腰間,這都是當年征戰遷徙的印痕。

另外,獅子這種猛獸和牡丹花卉在貴州苗族地區從未有過,但台江、施洞一代的婦女胸飾挂牌、镂刻有獅子和牡丹花的銀衣片,刻有牡丹獅紋的銀手镯、小孩銀帽,花溪一帶未婚女子佩戴的銀鎖胸飾,黎平的雙龍雙獅銀飾吊牌……都離不了獅子,銀飾中也常有牡丹花紋,這可以看作是苗族先民在中原地區生活,并吸納了漢文化因子的寫照。

魚是苗族東方江邊、海邊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食品。魚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義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來要吃魚……魚兒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鯉魚。在這兒得魚給她吃,榜略好歡喜。”苗族遷徙到西部山區以後,不僅在水田裡養魚延續了在東方吃魚的習慣,而且在銀飾上有充分的反映,魚是苗族從頭到腳各種銀飾少不了的紋樣和造型。

苗族銀飾中還有一種獨特的飾物是響鈴,不論是項圈還是挂牌、吊牌、圍腰吊飾,都常常佩有響鈴,這也是一種遷徙的遺風。在響鈴聲中,人們走過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應,永不失散。

平等觀念

苗族銀飾産生于明代以後的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明、清時代人們的衣着首飾都是有一定等級規則的。這從明朝末年的重要畫家陳洪绶的《夔龍補衮圖》中可以看出。畫面共三個仕女,前面一個年事稍大的是穿着華麗的貴婦,另外兩上年齡幼小,為宮女身份。貴婦的發髻之上還插有簪钗頭飾,宮女的據打扮則一眼可見出差别。

至了清朝,宮廷中上至皇太後,下至貴婦的正式官樣服裝的具體規定和配套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任何人不得逾越。但同樣生活在明、清時代的苗族,在銀飾的佩戴上卻與服飾一樣,無等級區分的。不論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頭及其家屬還是普通百姓,隻要在一個社區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樣的銀飾。

比如前文提到的黃平苗族姑娘出嫁時的盛裝頭飾,極其雍容華貴,但它卻并非貴婦人的專有,那一帶的苗家姑娘出嫁時都可佩戴。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時必須佩戴銀角,如果家裡沒有,可以去向親朋借用,人們都樂于相借。這也體現了古代苗族社會傳承下來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展示性

漢族的首飾隻是一種點綴,而且随着社會的發展愈更簡化。大多數婦女在現代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佩戴首飾,更少佩戴銀飾。而苗族在過節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時刻,都要把銀飾佩戴起來盛裝相配,而且是以多為美。苗族民諺說:“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兒年幼的時候就開始為她逐年打造銀飾,一年積一點,存放在專門的木箱裡珍藏。

等女兒長到十多歲了,在盛大節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會裝扮起來,向同胞們展示。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銀飾備齊之後,才能制作銀角,而在節日期間有無銀角展示,則能折射出姑娘的社會地位,沒有佩戴銀角的姑娘,跳蘆笙舞時隻能排在佩戴銀角者的後面。

雷山丹江的苗族銀花頭圍,要使佩戴者的整個額頭都有銀花環繞。施洞姑娘的一種藤形銀飾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環也挂三四隻的,最重的一隻就有4兩。一件镂空的銀衣由44枚銀片縫綴在衣裳的前身後背。黃平的一副銀鳳冠重達2公斤多。從江西山的一副13件銀排圈将近2公斤重。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裝銀飾加起來有二三百兩重。這是一種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這種展示導緻了銀飾藝術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藝術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從而促進銀飾藝術的不斷繁榮。

與服飾的搭配

節日裡和人生重大喜慶日子裡着盛裝服飾,并搭配全套盛裝銀飾,有一種珠聯璧合的效果,更顯得雍容華貴,烘托了歡快熱烈的節日喜慶氣氛。日常生活中着便裝服飾搭配便裝銀飾,這樣方便、簡潔、大方,便于日常勞作。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裝,頭飾隻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銀珠的銀簪,既作裝飾也作固定發髻用。隻要梳苗族發髻的以上兩地女子,都必用這種銀髻。還有圍腰牌和圍腰鍊,都不僅有裝飾作用,還用于固定圍腰。耳柱過去也配便裝,但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輕女子比較少。

在農業生産相對發達的施洞地區還有次盛裝,于一些禮儀場合穿着,并搭配相應的銀飾,這樣既莊重得體,又方便行動。另外,在銀飾自身的圖案搭配上,一般講究對稱。例如背部銀衣的銀片,各種動物圖樣都是一邊一隻,小孩銀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對稱的。但在發簪上,也常常有不對稱的造型出現,這種不對稱使銀飾顯得更加靈動、更加呈現出生命的自然狀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