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中國漢字
善,會意字,讀作shàn,從言從羊。[1]本義“吉祥”,做形容詞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應諾、慎重、高明、熟悉”等義項,做動詞用有“擅長、修治、羨慕、認為好、贊許、友好”等義項,做名詞用有“好人”義,還做姓氏。還有“好好地、多;常;易”等義項。“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内涵,中國傳統倫理有豐富的勸善内容,如《太上感應篇》等。“善姓”為罕有姓氏。善,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例如“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與“惡”相反。接近“價值觀”的含義,與助人為樂的“慈善”還有所不同。
    中文名:善 外文名: 别名: 拼音:shàn 繁體:善 筆畫:12 部首:口 釋義:善〈形〉 (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征。本義:吉祥) 同本義 善,吉也。――《說文》 來者以善日邪時,孰與邪日善時?――《漢書·翼奉傳》

基本介紹

“善” 異體字:譱

拼音:shàn注音:ㄕㄢˋ

部首:羊部首筆畫:6 總筆畫:12

康熙字典筆畫( 善:12; )

五筆86:UDUK 五筆98:UUKF 倉颉:TGTR

四角号碼:80601 UniCode:U+5584規範漢字編号:2738

◎ 民俗參考

漢字五行:金吉兇寓意:吉是否為常用字:是

姓名學:姓

◎ 字形結構

[ 首尾分解查字 ]:羊口(yangkou) [漢字部件構造 ]:羊丷一口

[筆順編号]:431112431251

[ 筆順讀寫 ]:點撇橫橫橫豎點撇橫豎折橫

基本解釋

shàn

完好、圓滿、共同滿足:善物,善舉,善事。

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善良,善心,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3.完好行為、品質:行善,懲惡揚善。

4.完好,良好的:善策,善本。

5.友好,和好:友善,親善,和善。

6.熟悉,友好:面善。

7.辦好,弄好:善後,妥善。

8.擅長,長(chang )于:善辭令,多謀善斷。

9.贊許:“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善之”。

10.完全好地:善待,善罷甘休。

11.容易,易于:善變,善忘,多愁善感。

12.姓。

詳細解釋

【形】

shàn五筆字型:uduk

(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征。本義:吉祥)

1.同本義〖lucky〗

善,吉也。——東漢·許慎《說文》

來者以善日邪時,孰與邪日善時?——《漢書·翼奉傳》

又如:善時(吉時);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好;美好〖good〗

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

苦善者成佛。——世界藝術家協會主席:《吳國化名言》。

善人國之主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萬故。——《呂氏春秋·長攻》。注:“善好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豈人主之子孫則敢不善哉?——《戰國策·趙策》

《記》曰:“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子之成,其親也。”——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又如:善風(良好的風氣);善言(美言;說好話);善處(好辦法);善馬(良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資質甚佳,才品出衆)

3.善良;好心〖good;nice〗

供養三德為善。——《左傳·昭公十二年》

又盡善也。——《論語·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惡之名。”

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漢書·蘇武傳》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猶“善罷幹休”;順順當當);善觑(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樣(模樣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順(善良和順)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唐·韓愈《原毀》

又如:善事;善舉;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稱虔誠信仰佛教的人);善勝(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語。指人所以能為善的根性);善堂(舊指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5.表示應諾。對,好〖allright〗

王曰:“善!”——《戰國策·齊策》

先主:“善?”——《三國志·諸葛亮傳》

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敗(事情失敗後的妥善措施)

7.完好于某方面,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

吹籁工為善聲。——《論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曆,易于辨認〖familiar〗

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體,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傳》

又如:善便(善變。不費力,輕易);善查(好對付的人。又作“善薦八”)

shàn

【動】

1.善于,擅長。有做好或處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戲谑兮。——《詩·衛風·淇奧》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史記·刺客列傳》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明·劉基《賣柑者言》

更有秦中武公(武之望)、閩中林公(林廷奎)皆以不善宦。——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又如:善寬(善解;善于迎合);善丹青(擅長畫畫);善時(善于把握時機);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善喻(善于教喻);善貸(善于施與);善淵(善于保持沉默);善誘(善于誘導);善賈(長于貿易,善于做生意);善富(善于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長為文);善化(擅長教化)

2.通“繕”。修治〖repair〗 善刀而藏之。——《莊子·養生主》

故有善迩而遠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斂自己的才華)

3.羨慕〖admire〗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歸去來辭》

喜愛〖like〗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4.認為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數,不從下人,故為權勢所不善。——《華陽國志》

5.贊許〖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顔淵。——王充《論衡》

又如:善善(贊揚人家的優點、美德);善頌善禱(贊美能寓規勸于頌禱之中);善善從長(本是稱道别人的善德淵源流長。後轉為贊揚人家向善棄惡、舍短取長)

6.友好,親善〖friendly〗

馀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雲。——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氣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處〖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撫良善。——宋·沈括《夢溪筆談》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副】

1.好好地〖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貸汝,後不善自改,且複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戰國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劉基《苦齋記》

又如:善變;善疑;善懷(多所懷思)

漢語大字典解釋

[①][shàn]

[《廣韻》常演切,上狝,禅。]

亦作“譱1”。

(1)吉祥;好;美好。

(2)善行;善事。善人。

(3)好處,優點。

(4)和善;老實;好對付。

(5)交好;親善。

(6)指信奉佛教的人或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參見“善男信女”、“善友”、“善緣”等。

(7)使之善;改善。

(8)表示贊同、應諾。

(9)表示贊歎。

(10)贊美;褒揚。

(11)喜好。

(12)謂欣羨。

(13)擅長;善于。

(14)通曉;熟練;熟悉。

(15)修治;治理。

(16)大;高;豐。

(17)多。參見“善懷”。

(18)容易。

(19)妥善;好好地。

(20)成功。參見“善敗”。

(21)适意;适宜。

(22)愛惜。參見“善日”、“善時”。

臣素聞裡克善于重耳,君之立非其本意,萬一與重耳内應外合,何以防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八回

(23)揩拭。參見“善刀”。

(24)方言。輕;少;不厲害。

(25)通“膳”。膳食。

(26)姓。五代有善友,宋有善辰,明有善養。見《正字通·口部》。

康熙字典解釋

【醜集上】【口字部】善;康熙筆畫:12; 頁碼:頁197第18(點擊查看原圖)

〔古文〕譱掍྄箟【廣韻】常演切【集韻】【韻會】【正韻】上演切,$音蟺。【說文】吉也。【玉篇】大也。【廣韻】良也,佳也。【書·湯诰】天道福善禍淫。又【詩·鄘風】女子善懷。【箋】善,猶多也。【禮·文王世子】嘗馔善,則世子亦能食。【注】善謂多于前。又【禮·曲禮·入國不馳注】馳善躙人也。【疏】善猶好也,車馳則好行刺人也。又【禮·王制注】善士謂命士也。又【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疏】善猶解也。又【禮·少儀】問道藝,曰:子習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難,故稱習。藝易,故稱善。又【前漢·西域傳】鄯善國,本名樓蘭王。又與單通。【前漢·匈奴傳】單于曰善于。又【廣韻】姓也。【呂氏春秋】善卷,堯師。又【韻會】【正韻】$時戰切,音繕。【毛氏曰】凡善惡之善則上聲,彼善而善之則去聲。【孟子】王如善之是也。○按《玉篇》《廣韻》《集韻》《類篇》善字俱無去聲。又【正字通】與人交讙曰友善。【史記·刺客傳】田光曰:所善 荊卿可使也。又與膳通。【莊子·至樂篇】具太牢以為善。【集韻】或作嬗。

相關詞語

·安善 ·白善 ·百善 ·襃善·備善 ·扁善 ·辯善 ·采善 ·長善 ·長袖善舞 ·唱善 ·成人之善 ·誠善 ·懲惡勸善 ·純善 ·淳善 ·醇善 ·踔善

相關成語

·褒善貶惡 ·不得善終 ·不亦善夫 ·長袖善舞 ·陳善閉邪 ·成人之善 ·懲惡勸善 ·慈眉善目 ·慈眉善眼 ·從善如登 ·從善如登, ·從善如流 ·從善若流 ·寸長片善 ·寸善片長 ·獨善其身 ·獨善吾身 ·獨善一身

相關詩詞

·善哉行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善哉行 其一 ·善哉行 其二 ·善哉行 其三 ·聽安萬善吹筚篥歌 ·故人張諲工詩善易蔔 ·寄楊六楊攝萬年縣·酬張十八訪宿見贈 ·酬盧秘書二十韻時 ·初授贊善大夫早朝寄 ·去歲罷杭州今春領吳

小秘密

善,上下兩羊頭、中間一長豐、下面一張口。

羊頭:表示羊角、刀槍、武功、武力、柔順、象征首領、權力和地位,五行屬金。首領行使權力一定要如羊之溫順才符合宇宙規律,否則,使暴政者必暴毖。上下兩個羊頭,指羊頭所代表的規律首尾相連、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無窮無盡。

豐:三橫一豎,一豎貫三橫。在善字中,三橫指天、地、人,即宇宙;一豎指一種貫穿天、地、人的,使天、地、人等萬事萬物都遵循的同一的、根本的規律。

口:一指說、念、講,也可以理解成評價,輿論,媒體;二指圓、圓周運動、周而複始、永不停息。

善字左右對稱,代表着公平、公正;不管是行使權力者,或是媒體導向導,在評價、輿論、報道的時候都應該公平、公正。

所以,善字的根本意為:蒼穹以其為首,天、地、人共同遵守,萬事萬物常念不息,威武又溫柔的宇宙的根本規律。 善哉、善哉、善善哉!!!

姓氏起源

曆史名人

善卷,相傳為堯舜時武陵隐者。堯聞其得道,尊之為師。堯死,舜願以天下讓之,善曰:“予立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何以天下為哉!”遂入深山,莫知所終。劉禹錫有《善卷壇下》詩,其壇在今湖南常德東南。

其他善姓名人有元官吏善林遠等。近當代善姓名人有證券專家善強等。

部分善姓高僧:

善導(612-681),唐高僧。俗姓朱,臨淄(今山東青州)人,一作泗州(今江蘇盱眙)人。唐初淨土宗僧人。幼于密州出家,後周遊各地。貞觀十五年赴并州石壁山玄中寺,師從道綽。十九年後,入長安,曆住光明寺、實際寺,弘傳念佛法門。調露元年,奉敕于洛陽龍門開鑿奉先寺,由其監造之大盧舍那佛像,為唐代佛教藝術傑作。永隆二年三月卒,年六十九。後世尊其為蓮宗第二祖。着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往生禮贊偈》、《淨土法事贊》、《般舟贊》、《觀念法門》,又與道鏡合撰《念佛鏡》,均收入《大正藏》。

善無畏(637-735),唐高僧。本中天竺人。十三歲繼為烏荼國王,後傳位其兄,出家那爛陀寺,受瑜珈三密之教。開元時,至長安。玄宗為開内道場,住西明寺,尊為教主,譯《大日經》等。是将印度佛教密宗傳入中國之第一人。與金剛智、不空齊名,并稱“開元三大士”。

善會(804-881),唐高僧。俗姓廖,漢廣岘亭(今湖北襄陽)人。九歲于潭州龍牙山出家。受戒後往江陵聽習經論,該練三學。後師華亭德誠。鹹通十一年蔔居澧州夾山,世稱夾山和尚。從其受學者甚衆。中和元年十一月卒。谥傳明大師。

善道,五代南唐時禅僧。初谒樂普元安,後嗣盤龍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稱木平和尚。南唐國主待以師禮,迎請供養。清涼文益有詩相贈。卒谥真寂禅師。

善名,北宋于阗國僧。幹德三年(965),以于阗國使者,與善法僧來朝,獻于阗宰相給宋樞密使李崇矩書,願與宋朝通好。太祖命崇矩以書及器币回賜。開寶二年(969),複來朝,貢阿魏子,賜号“昭化大師”,歸國。

善洪,北宋名僧。襄陽鹫嶺沙門。真宗鹹平五年(1002)春往天竺(今印度)取佛經及佛牙、舍利,自秦州(今甘肅天水)永甯寨出發,經過三十九國,入屍毗國,得佛牙五枚。舍利五十粒。途經大小雪山七十五座,江河不見底者大小三十三渡。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四月還京(開封)。真宗到便殿親迎,并賜紫衣銀絹。後往随州(今湖北随州)大洪山,合佛牙、舍利并葬于此。

善權,宋高僧。俗姓高,字巽中,靖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徽宗崇甯中前後在世。落魄嗜酒。與祖可同學詩,詩名稱次,而自負甚高。體貌清懼,人稱為懼權。着有《真隐集》三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善住,元高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善住,字無住,别号雲屋。嘗居吳郡城之報恩寺,往來吳淞江上,與仇遠、白珽、虞集、宋無諸人相酬唱。遠贈詩有雲“阊門北去山如畫,有日同師步翠微”。無答其見寄詩,亦有“句妙唐風在”之語。蓋雖入空門,而深與文士同臭味也。集中《癸亥歲寓居錢塘千頃寺述懷詩》,有“高閣工書三十年”句。從英宗至治三年癸亥,上推三十年為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距宋亡僅十四年。其《贈隐者詩》,有“對食慚周粟,紉衣尚楚蘭”句,蓋猶及見宋之遺老,故所作頗有矩矱。觀其論詩有雲“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終有宋人風”,命意極為不凡。及核其篇什,則但工近體,大抵以清隽琱琢為事,頗近四靈、江湖之派,終不脫宋人窠臼,所言未免涉于過高。然造語新秀,絕無蔬筍之氣,佳處亦未易及。在元代詩僧中,固宜為屈一指也。

善啟,明高僧。據《釋氏稽古略續集》載:曉庵禅師,諱善啟,字東白,别号曉庵,長洲人,楊姓。甫能言,即通釋典,如舊熟投入永茂院。剃染受具,屏迹龍山,研窮大藏,百氏諸子無不精究。永樂戊子出世郡之延慶寺,明年應召纂修《永樂大典》,并校《大藏經》,賜金僧伽黎。一時名士皆為方外交。或辯儒釋之異,師曰:“無論聖人理同,且各為其教。”又曰:“東魯乘道西竺見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侪雖離父母,而養生送死率皆從厚。”正統癸亥示寂。

清代滿族、蒙古族部分以善為名者:

善慶(?-1888),姓張佳。滿洲正黃旗人。黑龍江駐防。鹹豐、同治中,先後從勝保等鎮壓撚軍,轉戰安徽、河南、湖北、山東、江蘇諸地,擊敗任柱等部,賜号“濟特固勒忒依巴圖魯”,封二等輕車都尉世職。曆官吉林雙城堡總管、杭州副都統至杭州将軍。後調任綏遠城、甯夏、江甯、福州各地。曾充禦前侍衛,佐辦海軍事務。光緒十四年卒。谥勤敏。

善耆(?-1922),清末滿洲鑲白旗人。肅親王。曾任鑲紅旗漢軍都統宗人府宗正、參預政務大臣。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進犯北京,他奉命與李鴻章辦理議和事宜。三十三年任民政部尚書。宣統二年(1910),黃複生、汪精衛等謀刺攝政王載沣未遂被捕,他建議取“懷柔”政策,清廷遂将黃、汪改為終身監禁。次年任理藩部尚書。武昌起義後,奏請将黃、汪釋放。南北議和,他與良弼堅決反對溥儀退位。民國建立後,遷居旅順,公開投靠日本。1914年發起組織宗社黨,進行複辟活動。次年,與巴布紮布等人在哈拉哈河等地發動武裝叛亂,企圖奪取奉天(今遼甯)。後病死。

宗祠通用

真隐文集傳宋世;

大藏經典賜伽黎。

上聯:宋朝善權,有《真隐集》。下聯:明朝善啟,永樂間應召纂修《永樂大典》。

元代詩壇,首屈一指;

明朝翰苑,精通百家。

上聯:元朝僧人善住,工詩,有《谷響集》。下聯:善啟。

盛世帝師,入深山高隐;

煕朝士子,遊上國揚名。

上聯:堯舜時隐士善卷。下聯:清朝善慶,官至福州将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河内郡秦置,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相當今河南西北部一帶。

②、堂号

河内堂

遷徙分布

善姓為罕有姓氏,漢唐之際在河南一帶發展,以河内郡為郡望。如今在江蘇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善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定義

倫理學

共同滿足為善,在被動個體自我意識出于自願或不拒絕的情況下,主動方對被動個體實施精神、語言、行為的任何一項的介入,皆為善。

哲學

善的哲學定義:善是具體事物完好、圓滿的組成,是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完好圓滿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具體事物完好圓滿有利于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人們在與具體事物密切接觸、受到具體事物影響和作用的過程中,判明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願和意向,滿足(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産生了稱心如意(滿意)的美好感覺後,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來的有别于“惡(殘缺不完好)”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善是具體事物運動組成的完好狀态,善不能離開運動、變化和行為單獨存在,不能離開運動、行為和存在的主體——具體事物單獨存在。善存在于具體事物和具體主體之中,存在于運動、行為和變化之中。善行、善事必有善主,惡行、惡事必有惡主。善主、善行和善事中必然包含着善,惡主、惡行和惡事中必然包含着惡。

具體事物不僅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客體性質和能力,而且還普遍具有自覺、自主、自動、自強的主體性質和能力,具體事物是主體和客體組成的統一體,是主體性能和客體性能組成的統一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約定俗成地把具體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客體性質和能力的稱為價值,把具體事物具有的自覺、自動、自強的主體性質和能力稱為意識。

價值和意識都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都是人腦在感官觀察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普遍性規定組成的認識對象,都是存在于每個具體事物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實際上價值和意識是人們對同一個認識對象冠予的兩個不同名稱,是完全能夠相互包容的不同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價值、意識、絕對抽象事物、元本體有兩種對立統一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正價值和負價值、真和假、善和惡、好和壞、真理和謬誤等。

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同人類的生存有密切聯系,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和影響。有的運動、行為和存在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正面的意義和價值,符合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和意識。有的運動、行為和存在有害于人類的生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負面意義和負面價值,違背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意願和意識。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價值和意識,是正面意義和負面意義、正面價值和負面價值、正面意識和負面意識組成的統一體。

真、善、好是具體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能和規定,是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假、惡、壞是具體事物具有的有害于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能和規定,也是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的相對抽象事物和元實體。

善是客體具體事物的完好運動組成狀态,是價值和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之一,是和負價值、負意識相互對立的正價值、正意識,是和惡對立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人類為了實現生存發展的基本目的,應該褒善貶惡,應該求真棄假,不應該愛美嫌醜。

人為什麼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為世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意義、具有價值、具有意識,因為自然和社會的環境、現象、行為和事物具有作用和影響人類

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因為人隻有通過自身的實踐行為,消除環境、現象、行為和事物對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負面意義、負面價值、負面意識,增大環境、現象和事物對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正價值和正面意識,才能實現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目标。

自然界出現人類以前,具體事物具有的規定、性能、規律、本質象未經開發的寶藏,靜靜地沉睡在具體事物之中沒有被開發出來,所以沒有現在所謂的抽象事物。抽象事物是人為了自己的需要,把具體事物具有的内在規定、規律、性能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并加以冠名形成和産生的的認識對象。随着人類思維認識能力的提高,真和假、美和醜、好和壞、善和惡這些具體形式的抽象事物逐步被人從客體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了。人們關于價值、好、壞、善、惡知識的形成和産生,同具體事物、同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同人腦的思維分解和抽象活動有密切關系。

真、善、美是人腦在感官觀察接觸客觀具體環境、現象、事物的基礎上,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分析比較從其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正面意義、正面價值和正面意識的認識對象,是具體事物、具體現象、具體事情、具體行為具有的,能夠引起人們對它産生興趣并進行關注,使人在接受和獲得該具體事物作用和影響的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滿足,産生快樂、幸福、稱心、如意等美好感覺的性質和能力,是和假、惡、醜相區别的相對抽象事物。

運動是具體事物的一般形式。行為是相對顯着的運動,存在是相對靜止的運動,行為和存在是具體事物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具體形式。真是人們從具體事物的的一般形式——運動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象,善是人們從具體事物的具體存在形式——行為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象,美是人們從具體事物的具體存在形式——存在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象。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具體事物的同一個行為行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人認為它符合自己的意願,是善行,有人認為它不符合自己的意願,不是善行,還有人認為它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是惡行。對于什麼是善行、善事、善主的問題,人們給出的答案也不相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的人關于同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行為和變化具有不同的經驗和知識。知識和經驗豐富的人可以迅速準确地判明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善惡性質和能力。缺少知識經驗的人很難正确判斷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善惡性質和能力。另一個原因是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利益和具體意願時常存在差别。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少數人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時常存在差别,少數人同多數人的意願、意向、意識時常存在差别。

電視劇劉羅鍋的主題歌中有兩句歌詞: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這兩句歌詞唱得太好了,完全符合天理和社會發展規律。天地之間有大美,老百姓的生存發展需要是稱重萬物的秤砣,是丈量世界的尺度,是區分善與惡、好與壞、真理與謬誤的社會客觀标準。

人是萬物的尺度,善是萬物之一,所以人是善的尺度。這裡所謂的人不是指社會中的個别人,而是指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是指占社會多數比例的人民。社會的發展進步是有客觀規律的,人是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制定者,人們參與創造自己的曆史。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意向、意識就是社會發展變化具有的客觀規定和客觀規律。

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是豐富多樣的,人不僅有生理的物質需要,而且有心理的精神需要。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隻有維持在一個正常合理的水平上,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感到具體事物的存在、行為和變化對自己具有的善意。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必須首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活動,在滿足生理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宗教的、政治的、倫理的、文化的、藝術的、審美的活動,才能滿足心理的精神需要。因此,人們關于社會發展進步的意願、意向、意識,關于真、善、美、好、真理的客觀标準同人們一定時期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方式有着密切的關系。

人類關于“善”的本質、關于“善行”問題的認識,具有悠久的曆史。

“可欲之謂善”,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對善的理解,也是我們的先哲最早對“善”的解釋和定義。善就是“可欲” ,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滿足;這時期人們關于善的概念比早期已經有了很大的擴展,已不再僅僅指羊多、食物多、有飯吃等等原始含義,而是已從食物對人的生存的支持,對人的食欲的滿足擴展到了一切事物對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滿足。

在古希臘,人們對善的認識同我們的祖先基本上是一緻的。善不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還有幸福的含義。蘇格拉底就認為:對于任何人有益的東西對他來說就是善。他甚至将善的知識稱為“一種關于人的利益的學問”,而 “一切可以達到幸福而沒有痛苦的行為都是好的行為,就是善和有益 ”。蘇格拉底的善,希臘文中本來就有好、優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義。蘇格拉底還認為:美就是善。他認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無上的宗教,是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唯一東西,人們應該認識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同歐提德谟斯關于什麼是善行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讨論。

歐:請問蘇格拉底先生,什麼是善行?

蘇:盜竊、欺騙、買人當奴隸,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性?

歐:是惡行。

蘇: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原來敵人占領的城市裡的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歐: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沒有說敵人。

蘇: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如果你的朋友準備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自殺的用具,這是惡行嗎?

歐:是善行。

蘇:你說對朋友欺騙是惡行,可是在戰争中,軍事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來到了。但實際上并沒有援軍,你說這種欺騙是惡行麼?

歐:這是善行。

蘇格拉底認為,既然同一件事情,同一種行為,不僅對于不同的人,而且對以同樣一種人(如對朋友),可以是善行也可以是惡行,因此,具體的有條件的善行是不真實的,隻有一般善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善行。

佛教認為善行是對自己有益的,對他人亦是有益的行為;是在今世好的,在來生也是好的行為。這四個條件具備,才能算是純善的行為。

佛教所說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間的,有出世間的;種類繁多;但簡單點來講,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種,叫做“十善”。這十善法,即是十惡法的反面: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

若再從心理上來研究分析,這善法(善行)的心理,可得十一種,在唯識學上,叫做“善心所法”。善行是善意、善心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善意、善心是善行的内容和本質。善心、善意不是憑空在人腦中形成和産生出來的,而是由十一種社會知識作為根據的。

“真”是符合規律,“ 善是”符合目的 ,“美”是二者的統一。

善本身是一種主觀判定結果,随着主體和時間的變化,而被賦予不同的内容。

總體宏觀地說,在最廣時間範圍内符合最大多數人的目的(最大最終目的)即善。

在最廣時間範圍内被證明對最大最終目的有利的目的被稱為是“善心”。

在最廣時間範圍内被證明對最大最終目的有利的行為被稱為是“善行”。

合規律發展的“欲”就是“善”。——《中國哲學史》(四),任繼愈主編,人民出版社,P108。

語言學

音shàn

意:

⒈完好;圓滿,共同滿足,

⒉善良;慈善

⒊善行;善事

⒋友好;和好

⒌熟悉

⒍辦好;弄好

⒎擅長;長于

⒏好好地

⒐容易

⒑姓

11.《莊子·至樂》:“具大牢以為善。”善即“膳”義。(黃現璠着《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12、這是我理解的善,善是我心中的一種信仰

什麼是利?就是權、錢,能給自己獲得物質享受、支配外在世界的物質保障。

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利”與“惡”常常聯系在一起,得到了“利”,也做了惡。也許有人覺得做惡沒有什麼,其實,做下的惡就是附在這個人身上。做的惡越多,身上的惡也就越多。利和惡總是把人送向天堂(不是真正的),又把人推向地獄。把自己和外在世界割裂開來,是人最愚蠢的選擇。

現實中的人,總是受“趨利避害”的本性所支配。這種力量讓人迷失本性、把社會、世界離我們真正向往的世界越來越遠,而且使人認為,現實中的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天堂。其實我們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弱肉強食、适者生存的動物世界無異(極端化的話,人的生命就是争奪,不是争奪别人,就是被别人争奪。在六道輪回中,“修羅”界就是這樣,無時不刻地戰争,殺人或者被殺,永無甯日),對這樣的世界、人間,人們不知不覺,被奴役被支配,還覺得很舒服。

做為一個人,上天賜與我們身體,賜與我們感官,讓我們感知這個世界、讓我們得到身體、感官帶來的滿足和歡樂。

成為一個人,上天又賜與我們“自我”意識,讓我們體驗感情付出與收獲,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讓們個人意志得到滿足和快樂。

對每個人而言,身體、自我,使我們得到很多(有歡樂、有痛苦),但也同時給我們帶來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和限制。蒙蔽與錯誤引導着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甘于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支配,遠離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沒有痛苦隻有歡樂祥和的世界,非由身體和自我得到滿足得來的快樂,這樣的世界存在于我們的感知之外,甚至我們心靈之外)。

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善與惡的區别,才是最根本的區别,其它的,都是沒有意義的區别。

因為善(趨善、向善、心中有善、以身行善)而無我,從“小我”走向“大我”,解放心靈,讓我們的心靈擺脫身體、自我的雙重枷鎖、消滅矛盾、超越物質的有限。到達善的終極世界,走向真正的自由與快樂。世界是善、惡兩極的,無論是善的終極、還是惡的終極都是世界的不同形式。世界是始于善,終于善,也可終于惡。

塵世中的修煉,不隻是參透這個世界的法則(參透自我、參透善惡),讓心靈從身體、自我的限制中走出來,一次次的用身心去證明、體驗善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讓自己整個身心遠離惡的包圍、進入善的圓融世界,讓一個人的心靈徹底質變的過程。

人隻要有身體、自我,就會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就會有對“利”的争奪,就會産生矛盾沖突,就會在解決矛盾沖突的鬥争、戰争,就會分出強弱,在大部分情況下,強的越強,弱的越弱,但有時,強的會衰敗,弱的也會走向強大,所以,做為強者,有衰敗的可能和危險,沒有絕對的保障,而弱者,長期受強者的打壓。存有積憤,所以不管強的,還是弱的,都是在“惡”的世界中體味痛苦。在佛教中“六道輪回”中萬劫不複。

而如果能對身體、自我超越的話,從小我走向大我,走向無我,趨向善的終極,消滅矛盾,超越物質世界的有限,就是極樂世界(善的終極,善的全部,無邊無際、無始無終,超越空間、時間的存在)。

“什麼也沒有,無”,以前自己認為的,隻是主觀中存在的認識,其實是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的世界。或善、或惡。是萬物發展的方向,但不會是無,針對某個個體而言,分成了部分,而這些部分又與其它組成新的整體。對以前存在的個體而言,可以認為是無。

對于“自我”來說,最難接受的是身體、自我的消亡。自我會滅亡嗎?可以肯定的是,趨向善、從小我走向大我、以無我徹底解放心靈。那是自我消亡的方式,有沒有其它方式呢?人死後,沒有了身體後,自我會消亡嗎?如果消亡,解放心靈的話,也不錯,如果不消亡,永遠存在下去的活,備受折磨的話,那可真是萬劫不複啊!人死後,這個人身上的罪惡,不會讓他輕易解脫的。

一個人把身體當做真正的自己,是錯誤的,把自我意識當做真正的自己,也是錯誤的,真正的自己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是不存在的,擺脫身體、自我後,享受自由暢快的心靈,那是物我兩忘的境界,是無所謂“我不我”的。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消失的話,那麼,這個自我的存在将是它本身得到各種痛苦體驗的根源!

相關經典

首推太上……

太上感應篇

太上: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随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随之,衆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僞,攻讦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财,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淩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讪謗聖賢,侵淩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栖;填穴複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讦人之私;耗人貨财,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谷,勞擾衆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财,願他身死;幹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緻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争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喂人,左道惑衆;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僞雜真,采取奸利;壓良為賤,謾蓦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嗜酒悖亂,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于妻子,失禮于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越井越竈,跳食跳人;損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臘歌舞,朔旦号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竈吟詠及哭;又以竈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馀辜,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财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饑、鸩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關聖帝君

忠:精氣一純。于人于己。事必心誠。

恕:推己恕人。行知合一。善與人同。

廉:廉者守潔。待人接物。一見清白。

明:無明盡明。物物之理。别濁分清。

德:在明明德。濟物利人。聖人之言。

正:正者無私。無偏無黨。大道方符。

義:見義勇為。成仁取義。神人可鑒。

信:信者不虛。一一誠實。便是安居。

忍:忍而量宏。包含萬物。無複忖想。

公:公者人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博:博者愛人。愛人人愛。道氣常存。

孝:惟孝為先。孝字成功。即是聖賢。

仁:仁民愛物。一切衆生。既安且固。

慈:慈者慈祥。遇下以寬。品行端方。

節:節者慎身。松柏之操。今古不二。

儉:儉者以惜。天之所生。不可荒棄。

真:真者不假。存養至性。虛僞必舍。

禮:禮義之門。升降有序。為何不行。

和:和氣緻祥。一秉和藹。洽彼萬方。

守此念字。良心自藏。世界之法。日月之光。誠而行之。自然芬芳。大哉大道。巍巍煌煌。超凡入聖。共上九天。诰爾諸衆。心良不良。猛醒一切。忏悔自将。革除已往。即是九天。

東嶽大帝寶訓

天地無私,神明鑒察。不為享祭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窮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運循環,周而複始。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損人利己,切宜戒之。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人莫做。衣食随緣,自然快樂。算什麼命,問什麼蔔,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網恢恢,報應自速。谛聽吾言,神人監服。

佛學知識

【善】

(梵kus/ala,巴kusala,藏dge-ba)

指其性安穩,能順益此世及他世的白淨法,與‘善業’相通。有時則指善業之性質,有‘道德的、正确的’意涵。此善性,與不善、無記(非善亦非不善)合稱三性。《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雲(大正27·263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隐故名善。’《俱舍論》卷十五雲(大正29·80c)︰‘謂安隐業說名為善。’《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1·26b)︰‘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此等皆顯示,善不僅性安隐,且能招可愛果,順益此世及他世。

善之種類衆多,諸經論說法各異,茲略述如下︰

(一)二善︰此有多種,略如下列︰

(1)有漏善與無漏善︰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雲,有漏善為白法,無漏善為淨法。又,有漏善為未斷煩惱之世間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來樂之果報;無漏善則為可斷除煩惱之出世間善,亦為得涅盤菩提之善,依此不招感未來之果報。

(2)止善與行善︰智顗《法界次第初門》卷上謂,止息惡行,不惱于他,稱為止善,屬消極之善,如不殺生、不偷盜等;積極修行勝行,利安一切,稱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3)定善與散善︰息慮凝心而止住妄想,稱為定善,乃禅定心修習之善業;策身口意而廢惡修善,稱為散善,乃散心所修之善業。善導《觀經疏》〈玄義分〉謂《觀經》所明的十六想觀,前十三觀攝定善,後三觀攝散善。

(4)未生善與已生善︰未生善者,指未修習戒、定、慧諸善法者;已生善者,指已曾修習者。《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5·405c)︰‘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二)三善︰謂初善、中善、後善。此三善之說,廣出于諸經論,但解說不同。《大乘廣寶箧經》卷中列舉聲聞、菩薩之五種三善。謂身、口、意三善行,為聲聞之初善。戒、定、慧三學為中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解脫法門為後善。不舍菩提心為菩薩之初善,不念下乘為中善,回向一切智為後善。此中,聲聞三善又稱小乘三善,菩薩三善又稱大乘三善。

(三)四善︰《大毗婆沙論》卷五十謂善有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四種。其中,‘勝義善’,又名真實善,指勝義谛門中之被稱為善者,即涅盤法。‘自性善’,謂不借他緣,其體自善者,指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癡等三善根。‘相應善’,又名相屬善、相雜善,指意業之善。即與前三善根相應的心心所法。‘等起善’,又稱發起善,指意業所起之善。即身、口二業及不相應行之善。

(四)十一善︰指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種善。乃唯識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此心所順益現、未二世,故名為善。茲略述如次︰

(1)信︰謂自性清淨,亦能使相應之心心所同樣清淨。例如︰水精珠能使濁水變清。信珠在于心,相應之心心所也都為之清淨。

(2)精進︰亦稱勤。勇悍無懼之意。指能耐勞苦的心,能對治懈怠、成滿善事。

(3)慚︰謂回顧自身及所依之教法而心生羞恥,尊崇賢人善法而止息諸惡事。

(4)愧︰謂回顧他人之譏刺而以自己之罪惡為恥,乃不親惡人,不作惡法。

(5)無貪︰謂對三界及三界受生之因緣厭離而無愛着。

(6)無嗔︰謂對三苦及三苦之因緣無怒恚,而有哀憐之心。

(7)無癡︰謂了知諸法之事與理。

(8)輕安︰謂身心輕利安适,伏斷煩惱。

(9)不放逸︰謂防惡修善,護心不令放蕩縱逸。

(10)行舍︰謂離昏沉與掉舉,内心平等均衡。

(11)不害︰謂不損惱有情,内心隻有拔苦的悲心。

(五)十三善︰《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将善分别為十三種,即︰自性善、相屬善、随逐善、發起善、第一義善、生得善、方便善、現前供養善、饒益善、引攝善、對治善、寂靜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慚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種善之心所法;‘相屬善’指與自性善相應的其他心所法;‘随逐善’指善法的習氣;‘發起善’指所發的身、語二業之善;‘第一義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經由思惟加行的任運起善;‘方便善’指聞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現前供養善’指對如來興諸供養業;‘饒益善’指以四攝法饒益有情;‘引攝善’指以施戒等福業引攝生天之異熟,或顯得涅盤之因;‘對治善’指厭壞對治、斷對治等各種對治法;‘寂靜善’指斷盡一切煩惱的涅盤界;‘等流善’指由寂靜的增上力所發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善:是心理學上對感覺的一種描述。善良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面目慈善,一般表現為處事大度,對人對物總是替對方想,很少替自己想,一般長得體态龍鐘,行動較緩慢,舉手投足的力量不是很大。它的反面是“兇”。

相關文章

論善

今天早上醒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對毛筆字感興趣,因此從書櫃裡翻出了舊臨摹水貼和毛筆,想把它帶到花都辦公室,在閑休時練練。可是在路上東走走,西停停,不小心把它丢失在什麼地方,倍感遺憾和自責:馮偉雄,你除了工作外,還能做些什麼呢?或許為了對過去行為的安慰,心裡隐約泛起一句話:上善若水。但是,就在泛起後的那一刻,卻有一個問題讓我迷惑:什麼是水?

為了讓大家充分認識水,想了許多表達方式,總是感覺不妥,最後硬着頭皮決定采取了簡曆形式向大家介紹。現在請大家細心閱讀《水的簡曆》:姓名:水。民族:水族。筆名:H2O。學曆:無憑無證。身高:高矮無常。體重:輕重無常。體态:方圓無常。面貌:有無無常。個性:變化無常。性格:強弱無常。身份:黑白無常。特長:适應環境。愛好:随波逐流。銘言:既載舟,又複舟。閱曆:藏于深山,溜過城市;跳上刀山,去過火海。養出生命,殺過生命;到了天堂,下過地獄……

看完水的簡曆後,大家有沒有想法,不知道有沒有HR敢錄用水。但在我心目中,水就是神:神到了可以是一個無賴,也可以是一個君子,但還是被生命所追随。無賴于無常,君子于存在。無常是因為心靈的需要,存在是因為名分的需要。如果心靈與環境共鳴,就是平凡;如果與環境相左,就是出衆——向好就是偉大,向壞就是渺小。偉大是因為恩惠了生命,讓生命感恩;渺小是因為摧殘了生命,讓生命記仇。正因為有了感恩和摧殘,生命才知道水的存在,或許因為生命對水的摧殘根本不想去度量,所以幹脆就把它當成一個符号——久了就無所謂了;對水的感恩根本無法去度量,所以幹脆就把它吸收在生命的身體——時刻在生命裡随波逐流。存在是因為能左右生命的生與死:生于感恩,死于摧殘。感恩是水對生命的寬容,摧殘是生命對水的無知;寬容是無法度量的,無知是不想度量的,因此無知多了,水也成為無賴,會讓生命失去生的空間。

如果我們抛開《老子》原文的含義,肯定“上善若水”是對的,那想必是水的無賴和君子在一起的。善于摧殘生命的無知,善于感恩生命的寬容。善,是生命自我行為的标準,與自然規律無關;若有關,則善即是自然規律。因此,善對生命服務,生命對善承擔,承擔于積極向上的标準。例如:誠于言行,孝于父母,信于親朋……故,善如水:既載舟,又複舟。載于生命的相融,複于生命的相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