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

古代漢族的盛液體的器皿
盂是古代漢族的一種盛液體的器皿;另有姓氏孟姓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盂蘭盆會是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儀式。[1]◎〔~蘭盆會〕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儀式。上嘗使諸數家射複,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于。【左傳·文十年】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後漢·崔骃傳】刻諸盤杅。
    中文名:盂 外文名: 館藏地點: 所屬年代: 類别: 拼音:yú 部首:皿

字義介紹

,部外筆畫:3,總筆畫:8

五筆86&98:GFLF倉颉:MDBT

筆順編号:11225221四角号碼:10102UniCode:CJK

統一漢字U+76C2

◎〔~蘭盆會〕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儀式。

◎一種盛液體的器皿:水~。痰~。漱口~兒。

詳細字義

〈名〉

(1)(形聲。從皿,于聲。皿表示器皿。本義:盛飲食或其他液體的圓口器皿)

(2)同本義[a broad-mouthed receptacle for holding liquid]

盂,飲器也。——《說文》

置守宮盂下。——《漢書·東方朔傳》

操一豚蹄,酒一盂。——《史記·滑稽列傳》

(3)又如:盂方水方(水因器成形。喻上行下效);缽盂(古代和尚用的飯碗);痰盂(盛痰用的器皿)

(4)盛飯的器皿[bowl]

上嘗使諸數家射複,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漢書》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字部】盂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于。【說文】飯器也。【揚子·方言】宋楚魏之閑,盌謂之盂。【史記·滑稽傳】酒一盂。【韓非子·外儲篇】君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文中子·禮樂篇】刻于盤盂。又書名。【史記·武安君傳】田蚡學盤盂諸書。【注】黃帝使孔甲所作銘也。

孟康曰:儒墨名法雜家書也。又田獵軰名。【左傳·文十年】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又草名。【爾雅·釋草疏】盂,草似茅者。一名狼尾。一作盂。又山名。【山海經】盂山,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又宋地名。【左傳·僖二十一年】諸侯會宋公于盂。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秦置盂縣,屬太原郡。又姓。【左傳】衛有盂黡。又與杅通。【後漢·崔骃傳】刻諸盤杅。【注】杅亦盂也。

在《孟子·告子》的《兩小兒辯日》中是把下午的太陽比作盤盂。

說文解字

【卷五】【皿部】盂

飯器也。從皿虧聲。羽俱切

字源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台灣細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

舊字形

相關信息

民俗參考

漢字五行:土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姓

字形結構

[首尾分解查字]:于皿(yumin)

[漢字部件構造]:于皿

[筆順編号]:11225221

[筆順讀寫]:橫橫豎豎折豎豎橫

基本解釋

盂蘭盆會〕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儀式。

一種盛液體的器皿:水盂。痰盂。漱口盂兒。

筆畫數:8;

部首:皿;

筆順編号:11225221

音韻參考

[上古音]:魚部喻三母,hiua

[廣韻]:羽俱切,上平10虞,yú,遇合三平虞雲

[平水韻]:上平七虞

[粵語]:jyu4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