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空間科學實驗重大戰略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國政府批準實施,代号“921工程”,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批準《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啟動實施。
    中文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外文名:CHINA MANNED SPACE 别名:“921工程” 簡 寫:CMS 決定實施:1992年9月21日 指揮部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工程簡介

1986年,鄧小平同志批準實施“863”計劃,并把發展航天技術列入其中。當時論證了很多方案,最後專家們建議以載人飛船開始起步,最終建成我國的空間站。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會批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并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批準《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啟動實施。

載人航天工程實行專項管理機制。設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作為統一管理工程的專門機構和組織指揮部門,也是工程兩總和重大專項領導小組(一組)的辦事機構。辦公室對内行使工程管理職能,在工程兩總直接領導下,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各任務單位開展研制建設和試驗任務,在技術方案、科研計劃、條件保障、質量控制、運營管理上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壽命的組織管理。辦公室對外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航天機構和組織開展載人航天國際合作與交流。

工程背景

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号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将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飛船命名為“曙光一号”。由于當時技術儲備、大推力運載火箭等因素制約,毛澤東表态“先搞好地球上的事再說”,“714”工程于1975年3月正式宣布下馬。

1987年2月,為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國防科工委組建“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代号863-2),委員會包括兩個專家組,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号863-204;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代号863-205。“863”計劃将中止了11年的載人航天重新提上日程。

1992年1月8日,中央專委會在第5次會議上終于做出結論,“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考慮,立即發展載人航天是必要的,發展載人航天要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屆常委會第195次會議讨論同意了中央專委《關于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制的請示》,正式批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出于高度保密的需要,工程代号“921”。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奮鬥目标,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天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

2021年2月16日,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首批航天員乘組已進入強化沖刺訓練階段;經過一年的艱苦訓練,已基本完成預定科目訓練,正在着重開展出艙活動等訓練。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中國将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于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标。4月,執行神舟十二号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載人飛船及長征二号F遙十二運載火箭完成出廠前所有研制工作,已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的長征二号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将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态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2021年10月14日,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發射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的長征二号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态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工程進展

大事件表

1992年

載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設開始全面展開。

1999年11月

進行了第一次無人飛行試驗。

2001年1月

第二無人飛行試驗。

2002年3月

第三無人飛行試驗。

2002年12月

第四次無人飛行試驗。

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乘坐神舟五号載人飛船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飛船在太空運行14圈,曆時21小時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

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号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76圈,曆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

2008年9月25日

21時10分,神舟七号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二号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将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9月27日16時34分,神舟七号飛船運行第29圈,地面飛控中心下達出艙指令,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分别着中國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從俄羅斯引進的“海鷹”艙外航天服,成功地實施了出艙活動。

2011年1月14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空間出艙活動工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11年11月1日

5時58分,承載着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八号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6時07分進入軌道。

2011年11月3日

1時45分,天宮一号目标飛行器與神舟八号已順利實現首次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16日

18時30分,天宮一号順利實施兩次升軌控制,進入長期管理軌道。

2013年6月11日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号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

2016年9月15日

22時04分09秒,天宮二号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

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号FY11運載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一号載人飛船送入太空。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飛船與天宮二号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入天宮二号。

航天器發射及研制

2009年2月

海南航天發射中心的核心區正式破土動工。

2011年6月

載人航天工程項目評估中心正式成立。

2013年

“長五”、“長七”發射平台通過海上運輸運抵海南文昌發射場。

2013年4月19日

“中國載人航天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2014年9月

長征五号和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活動發射平台在海南發射場圓滿完成了安裝、試驗任務。

發射平台及機構建立

2009年9月

開始選拔第二批預備航天員。

2010年5月

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工作結束,共選出5名男航天員、2名女航天員

2010年6月3日

随着設在俄羅斯莫斯科的“火星500”試驗艙艙門的關閉,王躍和國外五名志願者正式踏上了520天漫長的“火星之旅”。

航天員培訓及選拔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在長征二号F遙十三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點火升空,開始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1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中國朝着建設空間站邁出了重要一步,再次表明中國航天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飛行任務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酒泉航天發射場

第一艘實驗飛船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正樣無人飛船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載人航天飛行器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無人飛船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神舟十二号

2021年6月17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神舟十三号

2021年10月16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

載人飛船

天舟一号

2017年4月20日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貨運飛船

天舟二号

2021年5月29日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貨運飛船

天舟三号

2021年9月20日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貨運飛船

貨運飛船

天宮一号

2011年9月29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目标飛行器

天宮二号

2016年9月15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太空實驗室

空間實驗室

曆任航天員

楊利偉(神舟五号)

費俊龍、聶海勝(神舟六号)

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神舟七号)

景海鵬、劉旺、劉洋(神舟九号)

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神舟十号)

景海鵬、陳冬(神舟十一号)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神舟十二号)

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神舟十三号)

系統組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着陸場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等八大系統組成。

類别

主體單位

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總指揮:鄧一兵,總設計師:宏峰

空間應用系統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與工程應用中心

總指揮:高銘,總設計師:趙光恒

載人飛船系統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何宇,總設計師:張柏楠

長征二号F運載火箭系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荊木春,總設計師:張智

長征七号F運載火箭系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王小軍,總設計師:範瑞祥

長征五号B運載火箭系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王珏,總設計師:李東

酒泉發射場系統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總指揮:尚宏,總設計師:陸晉榮

海南發射場系統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中心

總指揮:張振中,總設計師:萬全

測控通信系統

北京測控通信技術研究所

總指揮:席政,總設計師:董光亮

着陸場系統

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

總指揮:餘培軍,總設計師:匡乃雪

空間實驗室系統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何宇,總設計師:朱枞鵬

貨運飛船系統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金勇,總設計師:白明生

空間站系統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王翔,總設計師:楊宏

光學艙系統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總指揮:龐賀偉,總設計師:張柏楠

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并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務和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的7次飛行任務

工程文化

标識

标識創意诠釋:中國載人航天LOGO以現代科技和中國傳統文化符号傳達中國載人航天是“創新、超越、高端”的重大項目,以代表宇宙科技的神秘、廣闊、無限、智慧的航天藍色傳達“現代、超越、宇宙科技無限”并結合中國與宇宙科技的思想。

色彩釋義:藍色是科技、冷靜與智慧的象征,中國載人航天将以嶄新的姿态與您共創科技新起點,以智慧的無限可能性思想和為祖國争光的心态竭誠為國家服務。

結構示意:中國铿锵有力的書法體呈現出中國的“中”字,寓意中華民族騰飛的力量。

騰空之力标志尾部的書法筆觸如同火箭騰空時刺破蒼穹的烈焰,體現出豪邁拼搏的航天精神。

中國版圖标志尾部的書法筆觸由中國版圖輪廓構成。

空間站标志圖形創意源于空間站外形——艙體與太陽能闆,同時結合成中國的“中”字呈現,體現出航天的屬性特征。

鲲鵬标志整體如同一隻展翅翺翔的大鵬鳥,有逾越天際,志存高遠的自信。

載人航天精神

在長期的奮鬥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永遠值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學習。

工程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李尚福

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

張克儉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尚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陰和俊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吳燕生

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袁潔

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陳肇雄

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周建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顧逸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

王忠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楊利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陳善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周雁飛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劉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鄧一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唐一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張柏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現任工程領導

任領導

總指揮:

丁衡高(1992年—1996年)

曹剛川(1996年—2002年)

李繼耐(2002年—2007年)

常萬全(2007年—2012年)

張又俠(2012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育林,許達哲,陰和俊,雷凡培,高紅衛,熊群力

總設計師:

王永志(1992年—2006年)

周建平(2006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鄭敏,陳善廣,周雁飛,楊利偉

工程意義

20年來,我國攻克并掌握了一大批尖端核心技術,建設形成了基本完整配套的研制試驗體系,并在大型系統工程組織管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工程帶動諸多領域和行業的創新發展與産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凝聚、培養和造就了新一代航天高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極大激發了廣大民衆特别是青少年熱愛祖國、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熱情。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而顯著的推動作用,産生了深刻而長遠的社會影響。

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載人航天技術源于國防和軍事需求,是冷戰時期前蘇聯和美國軍備競賽的産物,最初目的是提高軍事威懾能力,保持軍備競賽優勢,維護國家傳統安全與現實利益。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的生存空間與發展視野不斷延伸,國家安全邊界得到拓展,利益空間範圍得到擴大,宇宙空間的戰略意義更加突出,客觀上為載人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持續增添新的需求和動力。

鞏固提升大國地位的需要

載人航天是我國航天事業和科技發展的新裡程碑,是國際競争中的重大戰略行動,凸顯中國人的探索與創造能力。載人航天工程作為一個民族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重要标志,對于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使中華民族以新興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義十分重大。

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永恒動力,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必然選擇。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其活動疆域和生存空間的每一次拓展,都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生産力跨越式發展,正如人類從陸地進入海洋、飛向天空一樣,進入外層空間并向深空進發,認識、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是人類不可回避的曆史使命,對茫茫宇宙不懈探索,将始終伴随人類向未來更高文明層次邁進。

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航天産業的技術含量高、産業鍊條長、産業轄射性強,對許多行業領域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可以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載人航天融合衆多學科和高新技術,解決人類在極端環境和高風險條件下的生存、工作等問題,體現了對航天産業的最高要求,推動科技進步,帶動相關産業發展的作用尤為明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