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詞

牧童詞

唐代張籍創作的七言古詩
《牧童詞》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它也是一首民歌體的政治諷刺詩,該詩用牧童的口吻刻畫出了一個天真淳樸而活潑可愛的農村兒童形象,描寫了牧童的勞動生活,全詩自然清新,構思新穎,以兒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達到了更強烈的諷刺效果。[1]
  • 作品名稱:牧童詞
  • 作者:張籍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饑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壟頭。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注釋譯文

譯文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見村莊四面莊稼綠油油。

山坡上烏鴉饑餓啄牛背,害得我不敢遊戲和翻跟頭。

山坡上草多牛兒不擡頭,白牛犢兒向着蘆葦叢中叫個不停。

吹一聲蘆葉回應堤那邊的同伴,甩幾下長鞭渾身樂悠悠。

牛啊牛,你隻管吃草可千萬不要鬥,你頭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釋

牧童詞:猶牧童歌。

稠:茂盛。

陂(bēi):池澤邊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鳥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戲:玩耍。

壟(lǒng)頭:田埂。

犢:小牛。

吹葉:用葉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樂。

應同伴:和其他牧童遙相呼應。

鼓:甩響鞭。

觸:抵觸,兩牛抵角争鬥。

截:截割。

作品鑒賞

詩的前兩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遠處放牛的原因。“繞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圍都是莊稼地,禾苗長勢正好,為了避免牛群禍害莊稼,牧童隻好到遠處放牛,這兩句在邏輯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寫果後寫因,突出了“遠牧牛”這個結果,後文也正是圍繞牧牛展開。

“陂中饑鳥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垅頭。”牧童把牛趕到了水草豐美的河邊陂岸,本來是想讓牛專心吃草,不用擔心它們會糟蹋莊稼,這樣他就能和夥伴們一起嬉戲玩耍了。結果,陂中有很多饑餓的水鳥,它們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蟲虱,牧童不得不留下來看顧牛群,不停地驅趕鳥雀,其郁悶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兩句寫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緒。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因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時常走散,在蘆葦叢中的白色牛犢還不時地擡頭朝空中長鳴。這說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兒童眼裡,這艱苦的勞動裡倒也有不少樂趣。正因為牛群走散,牧童們必須分開尋牛。為了彼此聯絡,告知對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們“隔堤吹葉應同伴”;為了管束牛群,牧童還要不時地“還鼓長鞭三三四聲”。這兩句把尋牛、趕牛的過程寫得生動有趣,富有立體感與生活感。

詩到這裡,還隻是單純的叙事寫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兒童的天真嬌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沒什麼特别之處。但是,張籍的樂府詩往往會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寫情事,隻在篇尾以二句話作結,正符合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對新樂府詩歌的創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

“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牧童一邊揮鞭,一邊警告牛群:“你們不要再繼續打鬥了,否則一被官府發現,就會有官兵來截斷你們頭上的角。”以官兵來恐吓牛群,足見牧童心性的天真、單純。

全詩自然清新,構思新穎,以兒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達到了更強烈的諷刺效果。

作者簡介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