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5鋼盔

M35鋼盔

二戰德軍的裝備
M35鋼盔是二戰德軍鋼盔的4個型号(M35,M40,M42和傘兵盔)之一。二戰時期的德軍鋼盔和一戰時期的德軍鋼盔有着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二戰的德軍鋼盔是在一戰的M16,M17,M18三種鋼盔上發展而來。在1935年,德國的M35定型。該頭盔是為了滿足德軍的需要,來替代仍在試用的一戰時期的鋼盔。M35在基本的東西上和一戰時的M17很象,但是M35比M17更輕,功能也更強。另外M35采用了新的LINER(内盔)來減少佩戴時頭部的疲勞。事實證明,M35新的内盔比一戰時的頭盔佩戴更舒适。
  • 中文名:M35鋼盔
  • 外文名:
  • 前型/級:M16,M17,M18鋼盔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生産日期:1935年
  • 使用人:德國陸軍和空軍

外觀特點

形狀

二戰的德軍鋼盔共有4個型号,分别為M35,M40,M42和傘兵盔。二戰時期的德軍鋼盔和一戰時期的德軍鋼盔有着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二戰的德軍鋼盔是在一戰的M16,M17,M18三種鋼盔上發展而來.

M35裡外都有噴漆,盔的兩側有陸軍,空軍或黨衛軍的标志(有些M35隻有一側有标志)。除了黨衛軍的M40以外,所有的M40隻有在外盔的一側有标記。另外一側沒有。多數的M42的外盔都沒有标記,少量在1943年以前生産的,在頭盔的一面有陸軍,空軍,或SS的标記。另外一側沒有标記。

附加補充

M35型鋼盔最初是埃森霍滕公司于1934年應德國軍方的要求開始進行新型作戰鋼盔的原型設計和測試工作的。這種新型鋼盔是在一戰時鋼盔外形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雖然外觀相似,但二者比較起來新鋼盔的重量更輕便,内襯結構更加緊湊堅固,給人以全新的感受。1935年7月1日,德國國防軍陸軍和海軍軍部在柏林正式将新鋼盔定型為M1935型(簡稱M35型鋼盔),并正式配發部隊。

該型頭盔是用一整片钼鋼闆經過多次沖壓後才成形的,其邊緣是圓滑的弧線卷邊,内襯采用了更有利于保護頭部的M1931型,佩帶起來更加舒适。我們通常也可以通過觀察它的弧線形狀和底部的金屬卷邊來鑒别是否是M35型鋼盔,其下巴皮帶上還壓印有生産編号和制造商的标号。另外,對比M35型和後期改進生産的M40和M42型鋼盔圓形頂部還可以發現M35的外形從前到後有些呈卵狀。但這個差别很細微,隻有将這三款鋼盔同時作細微對比才可以看出來。

塗裝

M35型鋼盔投産後,陸續配發給了包括國防軍陸軍、海軍和空軍部隊,還在稍晚些時候發放給了武裝黨衛隊使用,其各軍種之間的差别則隻能通過鋼盔出廠前噴塗的半光底油漆和不同的盔徽來區分了。

具體的差别如下:陸軍的鋼盔是用有光澤的“田野灰”色塗裝,其左、右兩側分别是銀色的國防軍鷹徽和帝國國旗(黑白紅)三色盔徽;海軍的鋼盔最初塗裝了同陸軍一樣的“田野灰”色,後來則使用了偏暗些的“軍艦灰”色,其左、右兩側分别是金色的國防軍鷹徽和帝國國旗(黑白紅)三色盔徽;空軍的鋼盔是用有光澤的藍灰色塗裝的,其左、右兩側分别是展翅狀的空軍鷹徽和帝國國旗(黑白紅)三色盔徽;武裝黨衛隊的鋼盔由于其組織的特殊性質,它的塗裝和陸軍一樣使用了“田野灰”色(前期也曾使用過純黑色的塗裝),其左、右兩側分别是納粹黨的黨徽和古北歐文字的雙閃電樣式的盔徽。

僞裝

二戰期間,德軍還使用了多種方法在不同作戰環境下對M35型鋼盔進行了僞裝。最常見的僞裝方式主要有迷彩塗裝、迷彩盔布、網狀鐵絲和纏繞樹葉等。其中,迷彩塗裝主要使根據部隊所處的環境而定,以起到相應的防護效果。如非洲軍使用的棕褐色、法國作戰部隊使用的綠色加棕褐色、東線部隊在冬季使用的雪白色等。

對于鋼盔盔布的使用主要是專用于武裝黨衛隊,戰争後期國防軍也少量發放給了前線部隊。武裝黨衛隊的僞裝盔布種類繁多,其是将盔布整體罩在鋼盔上,再用三個側面的鐵夾固定。在他們使用的迷彩圖案中,最常用的有棕榈柃迷彩、橡樹葉迷彩、梧桐葉迷彩和模糊形薄荷迷彩等。

相比較來說,國防軍的迷彩盔布樣式則比較單一,多是用五塊迷彩布料縫制而成的,稱為“碎片”迷彩和“沼澤”迷彩,它是将邊緣帶松緊帶的盔布整體套在鋼盔上使用的。還有一種就是鐵絲結構的僞裝,它是用鐵絲編成多種網狀結構固定在鋼盔外殼上的,多用于戰争後期的法國和意大利戰場。有時還可以用樹葉插在上面進行僞裝。

結構

M35型鋼盔的整體外殼是用一張金屬薄闆經過多次沖壓後成形的,其周長各不相同包括:60、64、66、68和70厘米六種尺寸。外殼的内部都按照佩帶者頭部的不同尺寸安裝了兩種不同的皮制襯墊。鋼盔的襯墊帶是由金屬制成的,分為内外兩條,置于其内部用于連接皮制内襯和外殼。鋼盔的皮革襯墊是用金屬襯圈來固定的,它通過鉚釘将襯墊擰緊在兩個内外襯圈上。

其中,金屬襯圈根據不同時期的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1935~1939年間用鋁制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連接環,在其外層的左側還壓印有生産廠商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種則是在1940~1945年間用鍍鋅的金屬闆制成的,可以起到防鏽防腐蝕的效果,其與下颚皮帶的連接處還增加了附加金屬闆,連接環也變成了四方形圓角環。鋼盔内部的皮革襯墊是用皮質柔軟堅固羊皮或豬皮制成的,形狀為八個連在一起的“手指”,中央為圓形。八個“手指尖”分别用棉線穿連在一起,以方便佩帶者自行調節松緊度。襯墊上的每個“手指”上都有5個氣孔,個别襯墊上還會印有阿拉伯數字來顯示頭圍号碼。

另外,用來連接皮革襯墊和金屬襯圈的是三枚帶鋁制平頭的開腳鉚釘,除了在30年代中期是用黃銅鍍鋅外,到戰争結束之前都使用的是鋼鐵鍍鋅材料,也是出于防鏽蝕的意圖。最後介紹下鋼盔的皮帶。M35型鋼盔的皮帶是用結實耐磨的皮革制成,其上多被浸染成黑色或棕色,共13個扣眼。原品皮帶上通常都印有生産廠商的名字、生産日期和其它标記。

制作工藝

M35型鋼盔的制造工藝是在阿爾貝特-施佩爾掌管軍備生産後才得到的改進和細化。在1943年以前,M35型和後期的M40型鋼盔還是一直在使用一戰時老式的制造工序。在後來的M42型的制造過程中,便開始對其邊緣和透氣孔進行了技術改良,基本與當今的“熱壓”制造技術相仿。整個M35型鋼盔的制造工序中,首先是将一張金屬薄闆經過多次機械模具沖壓後,然後将成形後的鋼盔邊緣進行卷軋,使其光滑柔和。

随後,工人将半成品的鋼盔放入一個大型的工業烘烤箱中進行一系列的熱處理将其恢複金屬的硬度。緊接着,工人們就将進行上漆工作,多數鋼盔在塗完油漆後還要回到爐中烘烤以增強漆層的附着力。最後就是對鋼盔的裝配和存放工作了。他們會将鋼盔倒置在襯布上安裝内襯,并貼上不同兵種的盔徽。鋼盔組裝完畢後,每個鋼盔都會用一張紙包裹起來5個一組堆放在一起,在裝進木箱中運往軍隊倉庫。這樣,一個M35型鋼盔就制造出來了。

在國外的使用

上面提到了在二戰爆發前,M35型鋼盔主要用于出口國外軍隊,下面就簡要介紹下它在外國的使用情況。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的弗朗哥受到了德國的支持,其領導的反政府軍隊大量裝備的M35型鋼盔直至戰後。另外,中國國民黨政府聘請了許多從一戰退伍下來的德國高級軍官作為軍事顧問,抗戰初期的前幾任顧問分别為馬克斯"鮑爾上校、斯圖茲納中尉、霍姆爾少尉、漢斯"馮"西克特上将、法爾肯豪森将軍等,蔣介石對他們信任有加,更是委以重任并将其嫡系的中央軍部隊(初期全部配發的是第88、第87和第36師)全部購置了德式裝備與侵華日軍作戰,而其所轄的幾個師級部隊則被稱為“德械師”。

我們經常可以在國内反映“七.七事變”和“凇滬抗戰”的影視作品中發現這些早期M35型鋼盔的身影,當時也是首批投産的M35型鋼盔的出口型号。據資料顯示,截止至1936年中國總共從德國進口了31.5萬頂M35型鋼盔,其識别特征是鋼盔上均鑲有一顆青天白日國徽。中國軍隊最早就是戴着它同侵華日軍作戰的。

後期發展

随着戰争進程的持續發展以及制造工藝的不斷改進,還出現了M36、M37和M38型傘兵鋼盔,去掉了鋼盔所有的護耳和護頸部分,以避免其在空降過程中對傘兵造成的傷害。後來,1940年3月出現了在M35型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的M1940型鋼盔,它是首次采用自動化沖壓技術制造而成的。其外觀上最大的不同便是将頭盔側面的透氣孔由可插拔式變成一體式。

到了1942年,一種為了适應成本低且生産效率高的新型改良鋼盔問世了,這就是在二戰中最普及的鋼盔——M1942型。對于M35型鋼盔的最後一次改進工作是在1942年7月開始的,制造商們按照政府的要求取消了對M35型鋼盔進行邊緣卷邊的工序,還省去了高溫烘烤,大大的縮短了生産周期,這便成了M42型鋼盔,德國鋼盔生産的絕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