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内戰

南斯拉夫内戰

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引發的戰争
南斯拉夫内戰指的是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而引發的民族對立和内戰。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0年米洛舍維奇下台為止主要的紛争。[1]前南斯拉夫内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内戰也直接導緻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
  • 名稱:
  • 地點:
  • 參戰方:斯洛文尼亞等國
  • 結果:南斯拉夫聯邦解體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大批難民離鄉背井
  • 主要指揮官:
  • 中文名:南斯拉夫内戰
  • 背景: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
  • 時間: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0年

起因

曆史背景

南斯拉夫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曆來是列強必争之地。南斯拉夫國内情況和周邊情況極為複雜,長期以來人們常用1至8來表達這種複雜性,即1個黨(南共聯盟)和1個領袖(鐵托);2種文字或使用2種字母(拉丁字母和基裡爾字母);3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或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語、斯洛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4種宗教;5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斯洛文尼亞族、馬其頓族和黑山族);6個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黑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7個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奧地利和匈牙利);8個“聯邦單位”(6個共和國加上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内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省)。

1945年二戰勝利後的世界主要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和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産勢力國家兩大集團對立而開始冷戰。南斯拉夫因為鐵托是共産主義者所以屬于東側的陣營,但是和波蘭、匈牙利或是羅馬尼亞等東歐諸國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并非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或是衛星國家,而是發展成為具有獨立自主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1980年鐵托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蘇聯國内也在戈爾巴喬夫的指導下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羅馬尼亞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也在巨變和動亂中被處死,南斯拉夫社會體制也因此由社會主義成為了資本主義,組成南斯拉夫的各國已經開此醞釀脫離南斯拉夫這個架構。此時,前南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者開始掌權。

沖突事件

二戰結束以後,鐵托領導的南共建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緻力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解決複雜的民族問題,承認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自主權。應該說,鐵托時代的鐵腕政策和鐵托本人的崇高威望,确實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維持了南斯拉夫國家的穩定和民族關系的相對緩和。但另一方面,鐵托和南共(後改名為南共聯盟)在民族理論和實踐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錯誤,起初過早地認為國内民族問題已經解決,後來當矛盾逐步凸現時卻又簡單化地采用"階級鬥争"的方式或高壓政策來處理。對占國内人口比重最大的塞爾維亞族實行長期箝制、多方制約的政策,勢必傷害其民族感情及對黨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導緻民族關系的緊張。南共聯盟的這些政策失誤,事實上多少也為日後南斯拉夫的民族分裂、國家解體埋下了伏筆。

1991年初,克當局突然收繳塞族聚居區警察(大多為塞族人)的武器,3月雙方正式發生武裝沖突,而且沖突愈演愈烈。

1991年6月25日,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共和國單方面宣布獨立,引起斯洛文尼亞武裝力量與南人民軍發生武裝沖突。經歐共體調停,沖突雙方于7月7日達成停火協議,南人民軍撤出斯領土,斯境内武裝沖突暫告平息。事隔不久,克羅地亞當局同克境内的塞族流血沖突再起,造成衆多人員傷亡。塞爾維亞共和國派“志願軍”去克境内為塞族人“助戰”,緻使沖突越來越大。南人民軍随後又去幹預克境内沖突,使戰火愈燃愈烈。戰鬥主要集中在克境内的塞族聚居區,後來逐漸向克同波黑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邊境地區蔓延。

斯、克兩共和國宣布獨立後,在南斯拉夫引起連鎖反應,另有一些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戰後重建的南斯拉夫聯邦制國家已逐漸解體。1991年7月7日,斯、克兩共和國雖然同意推遲3個月執行其“獨立”決定,但實際上并未放慢獨立步伐。10月8日,兩共和國正式宣告獨立,并表示與南斯拉夫聯邦“斷絕一切聯系”。1991年10月15日,波黑共和國議會通過了《波黑主權國家問題備忘錄》,強調波黑是“主權國家”。11月20日,馬其頓頒布新憲法,宣布馬其頓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樣,南斯拉夫6個共和國就有4個宣布獨立了。

波黑共和國位于南斯拉夫中部,同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相鄰。在436萬人口中,穆斯林族占43.7%,塞爾維亞族占31.4%,克羅地亞族占17.3%。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領導人為滿足歐共體承認其獨立提出的條件,于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就是否贊成波黑為獨立主權國家進行全民公決。這一公決得到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族的贊成,而遭到波黑境内占人口31.4%的塞族人的堅決抵制。正當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全民公決進入尾聲時,在薩拉熱窩教堂舉行婚禮的塞族人被暴徒槍殺,激起了塞族人的公憤。

1992年3月1日,投票結果公布,有過半數的波黑公民贊成波黑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夜間,武裝的塞爾維亞平民在薩拉熱窩以北120公裡的圖茲拉,以及波斯尼亞北部布爾奇科至比耶利納的公路、特爾諾沃至福查的公路上設置路障,武裝沖突由此開始。

正當戰火在波黑境内蔓延之際,歐共體國家和美國分别于1992年4月6日和7日宣布承認波黑為獨立主權國家,這無疑是火上澆油,使波黑内戰驟然升級。随即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為獨立國家。穆斯林、克羅地亞族同塞爾維亞族為争奪地盤爆發了大規模的内戰。波黑内戰的爆發,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國際社會為尋求内戰的和平解決,一招接一招:經濟制裁、人道主義援助、美國的空投、北約禁飛區、5國安全區、北約最後通牒和空襲等。和平計劃也是接連不斷:萬斯—歐文和平計劃、美國6點計劃、5國方案、“三分波黑”方案、歐—斯和平計劃、“聯邦加邦聯”方案等。

因為本身過于複雜的曆史背景引發的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是經由北約和聯合國的介入,戰火最後慢慢平息。

戰争列表

總括

斯洛文尼亞戰争(十日戰争)(1991年)

克羅地亞戰争(1991年–1995年)

波斯尼亞戰争(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戰争(1999年)

馬其頓戰争(2001年)

斯洛文尼亞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獨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爾維亞控制的斯拉夫聯邦軍進攻斯洛文尼亞,受到強烈還擊。最後經歐共體調停,沖突雙方于7月7日達成停火協議,撤出斯領土,斯境内武裝沖突暫告平息。史稱十日戰争或獨立戰争。

克羅地亞

第一次克羅地亞戰争:1991年6月,克羅地亞獨立,同境内的塞族流血沖突再起。米洛舍維奇派志願軍到克境援助塞族人。戰鬥主要集中在克境内的塞族聚居區,後來擴散至克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邊境地區。最後由美國外交調停結束戰争。

第二次克羅地亞戰争:此戰争較血腥,克羅地亞在1991年後重組軍隊。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爾維亞。結果塞軍慘敗。

波斯尼亞

史稱波黑戰争。1992年3月1日的波斯尼亞公民投票結果公布。全民贊成波斯尼亞獨立,塞爾維亞向波斯尼亞開戰。雖然聯合國有派兵補給援助波斯尼亞。但塞爾維亞仍是大勝。1995年,塞爾維亞再向穆族人開火。迫使北約轟炸塞爾維亞3星期。最後塞軍投降。

波黑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争。戰争中,塞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鬥機等。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波黑戰争自始至終伴随着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幹預,特别是美國以北約為工具所進行的軍事幹預對戰争結局産生了重大影響。

科索沃

當1996年建立的科索沃解放軍向塞爾維亞官員和阿爾巴尼亞人發動攻擊時,沖突開始白熱化,塞爾維亞官方開始大量拘捕,塞爾維亞警察在1998年3月開始大肆搜捕德雷尼察地區的科索沃解放軍,沖突更加激烈,安理會對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實行武器禁運,但境況愈演愈烈,直至爆發戰争。

1999年3月,在向南斯拉夫提出警告并在科索沃塞爾維亞人進行進攻的情況下,北約對南斯拉夫實行空襲轟炸,秘書長說這是外交失敗造成的悲劇,雖然有時候“為了和平而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但安理會在任何這樣的情況下都必須參與進去。

南斯拉夫對科索沃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攻擊并開始大量驅逐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造成了史無前例的85萬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和其他人道主義機構在阿爾巴尼亞和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對難民進行多方面的幫助。

多樣性

七國國境-(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

六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馬其頓)

五個民族-(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

四種語言-(斯洛文尼亞語、克羅地亞語、塞爾維亞語、馬其頓語)

三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兩套文字-(拉丁文、西裡爾文)

語言

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其實在語言學上是同種語言,比方北京話與上海話的用語差異。最大的差異在于塞爾維亞語使用的是西裡爾文,克羅地亞語用的是拉丁文字。部分的用語隻有微妙的差異,比方像是塞爾維亞語的河流念成“reka(音近雷-卡)”,克羅地亞語中則稱為“rjeka(音近:列-卡)”,但是也有像是足球在塞爾維亞語中稱為“futbal”,克羅地亞語中稱為“nogomet”這樣完全不同的用字在。

影響

前南斯拉夫内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内戰也直接導緻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