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

元氣

混沌之氣
元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1]禀于先天,藏于腎中,又賴後天精氣以充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氣論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宇宙觀之一,其發源早,流傳長久,影響廣泛而深入。自上古産生氣論思想之後,曆經漢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長久不衰;而且經曆代思想家對元氣論不斷發揮引申,使得元氣論思想内容不斷豐富,日趨嚴密。[2]
    中文名:元氣 外文名: 定義: 拼音:yuán qì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

【注音】yuán qì

【釋義】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

泛指宇宙自然之氣。

指人的精神,精氣。

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中醫學名詞。

中國哲學術語。構成萬物的原始物質。

【出處】始見于漢代哲學著作。如《鹖冠子·泰錄》:“天地成于元氣,萬物成于天地”;《論衡》:“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萬物之生,皆禀元氣”;《白虎通義·天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龐昧革化,惟元氣存”;明代王廷相稱“天地未判,元氣混沌,清虛無間,造化六元機也”,均為對漢代元氣說的繼承與發展。

【示例】1.當代·殷謙《天廷秘傳》:“約一百八十一億年前,有星雲自成。因陰陽二氣未分,宇宙玄封,陰陽逆轉無止境,故元氣混糅。宇宙已有宙室,狀如心房,上有空腔,左右各一,形如雲峰。腔頂有口如鬥,似岚霏之袅繞,一黑一白,疑為陰陽二氣,成無名大道,滋息不絕。”(殷謙·《天廷秘傳》)

延伸解釋

元氣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後天水谷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陰氣(精、血、津、液)與陽氣(衛氣、宗氣、營氣、髒腑之氣、經脈之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氣聚則塞,氣散則通”。陰氣主物質,陽氣主功能,陰陽二氣相互轉化,《辭海》:“元氣,亦稱‘原氣’,指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現代醫學所稱人本新陳代謝。

元氣具體到現代醫學的概念,可細化為思維反應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氣順暢,氣色良好聲音亮。

網絡用語

“元氣”與日文中的漢字“元気”相似。(元気意為“健康”)

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元氣”含義稍用不同,大概可以理解成“活潑的、火力的、幹勁十足的”。

元氣論元氣

中國古代樸素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本質、最原始的要素,其源頭可認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氣論,萬物的産生、滅亡和發展變化都是元氣循“道”(即自然規律)而運動的結果,氣為萬物之精微,完全連續而無處不在。氣聚而成形,變為有形色的實物,氣散則複歸于太虛,表現為實物的消亡。——北宋張載雲

道家修煉中,元氣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氣本質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沒有元氣,就沒有生命。故《莊子》一書中,提到"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道教修煉,追求長生,其實關鍵就在于這個"元氣”。

一個人的一生,在其誕生伊始,其的元氣量是最為強大的,也是最足的,這時候,如果懂得修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内,獲得超脫生死的限制,而随着形體的不斷發展,元氣,一方面供應着身體生長的需要,同時,不斷的人體活動也是耗散元氣的途徑,而到了最後生命将終之時,人體内的元氣終于耗盡,身死如燈滅。所以說元氣的多少,關系着生命的長短,生死雖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斷的修煉,不斷的累積,長生可期矣。

招恢複元氣

一、兩人互背

慢性疲勞容易出現腰背酸痛,長時間坐着辦公,很容易出現以上症狀,那麼加強對背肌的鍛煉就有助于緩解以上症狀,其方法有多種,現介紹一種較理想的方法--兩人互背法。做法:二人靠背,兩臂相挽,一人将對方背起,慢慢彎腰,然後對方也按此法背起前者,反複多次,這樣可使周身血液循環加快,消除因久坐造成的腰部疾勞或疼痛感。

二、濕毛巾敷腦後

當你感到疲勞時,将毛巾用冷水浸後冬季用熱水擰幹,放于小腦上枕骨左右兩側,兩側可同時冷敷或左右交替敷,毛巾重複浸水次數,每次進行3分鐘左右。能醒腦,提高反應和思維能力,對高血壓引起的頭暈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三、打哈欠

大腦勞累過度,氧氣供給不足,人常出現頭脹、思維下降,如張開嘴打哈欠,就等于進行了深呼吸,這有助于促進腦細胞重新活躍起來,打哈欠後再施以頭部按摩,效果會更佳。

四、挺胸彎腰

站立時先深深吸一口氣,然後挺起胸膛,接着呼氣并向前屈身彎腰,做10—20次,每天做2—3次。不僅能松弛頸背肌肉,還可增強肺活量。

五、全身搖擺

身體直立,向上舉起雙臂也可以兩臂自然下垂,然後雙肩放松,使全身癱軟般地左右搖擺,可以站着做,也可以坐着做,每次3—5分鐘,做時雙目輕閉,口自然微張,自我感覺舒适為好,可解除周身疲勞和減輕腰背疼痛。

六、眼保健指壓法

雙目輕閉,用中指按住上眼睑向上輕提,連做3次,再用中指将下眼窩向下按3次。做完後,用左右手的中指,從左右外眼角向太陽穴按去,經太陽穴再向耳邊按去,反複3—4次。最後閉上雙眼,用中指輕按10秒鐘即可。這是你會覺得眼睛的疲勞感能立刻消除。

七、穴位按揉抗瞌睡

當你出現打瞌睡時,可反複揉摩中沖穴中指尖正中,左右手交替按揉,出現疼痛感時,便可逐漸擺脫瞌睡的糾纏。另一方法是:當昏昏欲睡時,用中指或鉛筆端扣打左右眉毛中間處,連扣2—3分鐘,也有上述效果,還可消除眼睛疲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