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

牛角

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質角髓
牛角,來源:為牛科動物的角。功效:清涼止血,清熱解毒。是瑤、彜、苗、景頗、納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漢等族的唇振氣鳴樂器。流行于桂、黔、滇、川、湘、粵、海南等省區,尤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和貴州省黔南、黔東南等地最為盛行。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牛角 英文名:cowfish longhorn 二名法:lactoria cornut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鲈魚目 科:箱鲀科 屬:海水魚類 分布:印度洋

詞語

【詞目】牛角

【拼音】niú jiǎo

【釋義】牛的角。亦指牛角号。明朝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是日,管仲軍出南門,約行三十餘裡至峱山,見一野夫,短褐單衣,破笠赤腳,放牛于山下。此人叩牛角而歌,管仲在車上,察其人不凡,使人以酒食勞之。”

中藥名稱

中藥名:水牛角

主治n1、溫病高熱,神昏谵語,驚風,癫狂: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能清熱涼血、瀉火解毒定驚。n2、血熱妄行斑疹、吐衄:取本品清熱涼血之功。n3、癰腫瘡瘍,咽喉腫痛:取本品清熱解毒之功。

性味歸經:苦、鹹,寒。心、肝、胃三經。

用法用量:内服:5-15克锉為細粉或磨汁服。或入丸散劑。

拉丁名:黃牛 Bos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考證: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化學成分

一、甾醇類;

二、氨基酸:含丙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組氨酸、缬氨酸;

三、肽類:堿性肽類水解,兩者都産生精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 

四、胍基衍生物;

五、蛋白質。

曆史

牛角,唇振氣鳴樂器曆史久遠,其起源與原始狩獵的巫觋等活動有密切關系。在中國的陝西、河南、山東等地,曾有新石器時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陝西省華縣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其形與牛角相似,全長42厘米、吹口内徑1.8厘米、喇叭口内徑7.4厘米~7.6厘米,管壁厚0.8厘米~1厘米。這支陶角雖吹口較細,但仍能吹出音響,音量還較大。當牛角等獸角普遍使用之後,方有這種陶角的産生。在史前及夏商時期,無論牛角還是陶角,均作為信号器具使用。秦漢時期,角已在軍中儀仗和鼓吹樂中使用,除動物的天然角以外,還出現了用、木、皮革、銅等材料制成的角。

從《漢代鼓吹樂隊圖》中可以看出,漢代所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數民族中使用,與牧業、狩獵生活關系密切。東晉徐廣《車服儀制》中有:“角,前世書記所不載,或雲本出羌胡,吹以驚中國馬,或雲本出吳越。”(引自《北堂書抄》)。《通典》也有:“角,書記所不載,馬融又雲出吳越”。

形制結構

牛角多用天然生長的黃牛角或水牛角制作,常就地取材,規格大小不等,一般全長40厘米~70厘米,将牛角尖端鋸平,在鋸口中心鑽一細孔,與角的内腔相通,圓孔上端擴孔并呈鈍角狀,與号嘴相似。有的還在角的上端裝置一個竹或木制吹嘴。

演奏方法

演奏時,角體較小者,雙手持角身吹奏;角體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無按音孔,也無固定音高,依靠口形變化和氣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銳;大者音色渾厚、悠揚,可用于獨奏或合奏。在湖南一些地區還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過坳》等牛角曲調。吹奏時用鑼鼓伴奏。

分類

桂北南丹和黔南荔波等地的瑤族人民,使用的大牛角最富有特色。瑤語稱舟歐、勒力,直譯為牛角,管體用一隻非凡長大的水牛角制作,鋸掉角尖,鑽一直徑3厘米圓孔與角内腔相通,以長30厘米的竹管或空心桐木管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圓孔中,角口處外接一截長20厘米~30厘米、用棕毛和當地粘膠樹的脂液粘纏制成的喇叭口,管體全長100厘米~120厘米。吹奏時,角用繩帶挂肩,右手扶持角的腰部,左手持吹嘴木管,喇叭口朝向身後,吹氣發音,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較洪大。

為增加角的共鳴和使音色變化,常在角的彎腔處灌些清水并放進三、四塊拳頭大的鵝卵石。适宜演奏徐緩悠長的曲調。每逢春節、傳統節日、喜慶豐收等場合,瑤家人便歡聚一起吹奏助興。除可獨奏外,還常與銅鼓、瑤族大鼓、拉篥等樂器一起合奏。除瑤族外,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人民也使用這種大牛角。

廣西融江流域瑤族的大牛角,也用天然水牛角制作,以長30厘米泡桐木管為吹嘴,角口外接20-30厘米棕毛與粘膠樹脂制喇叭口,角小者長100厘米,角大者達120厘米。演奏時,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音色悠揚渾厚,可獨奏或與銅鼓、皮鼓合奏。用于年節佳日、喜慶豐收等場合,瑤語稱,用于喪事哀樂吹奏;貴州彜族牛角,彜語稱孩過,用于喜慶、喪樂;湘、黔邊界苗族牛角,發音悲壯,用于聚衆集會;布依族牛角,發音低沉,用作集合信号。在兩廣、海南和湖南的瑤、黎、土家等民族中,還流傳有用兩節牛角套接而成的牛角号,短節套在長節上,短節長15厘米、長節長34厘米,短節套入長節上端。

全長約50厘米,可奏五聲音階,音域g-g2。用于節日和豐收慶祝,音色渾厚。用于喜慶節日、耍歌堂或開典場合,常由多人一起吹奏。也用于道教的道士做法事、巫師還願等活動中。土家族牛角為梯瑪(巫師)所用;哈尼族、傣族牛角較小,角尖磨孔嵌銅制簧片,左手執角、口含簧片吹氣鼓簧發音,音高為e1,右手掌在角口開閉,可奏各種節奏,用于狩獵活動;牧童小牛角,置樹皮哨于細端吹奏。廣西融江瑤族牛角用于喪樂;貴州彜族牛角稱孩過,用于喜慶、喪樂;湘黔邊界苗族牛角,發音悲壯;布依族牛角,發音低沉,均用作集合信号。湖南地區流行的牛角曲調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過坳》等。

還有一種用黃牛角制作的小牛角,樹皮卷制的吹嘴置于牛角細端。牧童常用于吹奏自娛。

現存狀況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牛角多隻,其中有一支湖南苗族牛角,用水牛角制作,全長54厘米,吹嘴直徑2厘米、孔徑0.5厘米,外鑲銅箍,角口呈橢圓形,長徑10厘米、短徑6厘米,近吹嘴12厘米處管身刻有三條環形紋飾。此角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