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摩船長

尼摩船長

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角色
尼摩船長是《海底兩萬裡》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鹦鹉螺号(Nautilus,又譯諾第留斯号)潛水艇的艇長,帶領阿龍納斯教授進行海底環球航行。尼摩船長制造并駕駛鹦鹉螺号,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幾乎遊遍了海洋上的每一個角落。他利用鹦鹉螺号攻擊侵略自己祖國印度的英國侵略者的軍艦,他還利用在海底打撈獲得的巨額财富援助那些被壓迫的民族和窮苦的民衆,支持他們為争取獨立而進行正義的鬥争。後來,《神秘島》揭示了他的身份,即達卡(Dakkar)王子。隐居在林肯島的尼摩艇長一次又一次的幫助了流落在這座荒島的六個青年,後來在達卡(Dakkar)洞被史密斯認出,臨終前,他還将自己的遺産給了他們六人。
  • 中文名:尼摩船長
  • 外文名:Nemo
  • 别名:達卡王子
  • 出生地波蘭性别:男

角色背景

法國著名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裡》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人物,鹦鹉螺号(Nautilus,又譯諾第留斯号)潛水艇的船長,帶領阿羅納克斯教授進行海底環球航行。

後來,在《神秘島》中,隐居在林肯島的尼摩船長一次又一次的幫助了流落在這座荒島的六個年輕人,後來在達卡洞被史密斯認出,臨終時,他還将自己的遺産給了他們六人。

尼摩(Nemo)一詞是拉丁語,意思是“沒有此人”、“子虛烏有”、“不存在的人”,可見尼摩船長不想回憶起在印度時那段悲痛的往事,也不想讓英國殖民者找到他。

角色形象

自信,因為他的頭在其肩部輪廓所形成的弧線上面高傲般揚着,那雙陰郁神态的眼睛冷靜沉着地注視着别人。

鎮定,因為他的皮膚蒼白而不紅潤,說明他性情平和。

堅毅,這從他眼眶筋肉的急速收縮就能看出。

果敢,因為他的深呼吸就顯示出了十分強盛的生命力。

這個人顯得很高傲,他那堅定沉着的目光似乎反映出高深的思想。從他的整體形象來看,從其舉止和表情的一緻來看,按照相面先生的說法,他富有一種不容置疑的直率性格。

他身材高大,前額開闊,鼻直口方,兩手纖細,用手相學術語來說,極富“通感”,也就是說與他高傲而富于情感的心靈相輔相成。可以說,這個人恐怕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最為完美的一類人。尚有一個細微特征,他的兩眼,隔得稍開了些,可将一方景色盡收眼底。這種功能——我後來得到了證實——使他的眼力比尼德·蘭高出一倍。當這位陌生人眼盯住一件東西的時候,他總是雙眉緊蹙,寬大的眼皮微微閉攏,眼皮包裹着眼珠,因而縮小了視野。他注視着,多麼犀利的目光!

主要劇情

凡爾納最初設定的尼摩船長是波蘭人,因參與反對沙俄的起義而失去了親人的生命,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祖國淪喪,失去了自己熱望與信仰的一切。但因為凡爾納的出版商與俄國有良好的商業往來,因此書中隐去了船長的身世。

由于凡爾納在創作海洋三部曲的同時也在構思着神秘島中探險家們的形象,所以尼摩船長的形象與神秘島中人物的形象會彼此相互影響。凡爾納也在《神秘島》中幾易其稿,并“極其謹慎地對待因尼摩船長在島上出現而不為人發覺所引起的興趣,以便造成一種出色的漸強效果,就像對一位引您到您所知道的地方去的漂亮女人所作的愛撫那樣!”最終形成我們所看到的船長的形象。

凡爾納傳》的摘錄:人物設定問題的探讨(選自第二部第二十二章)

尼摩這個人物就這樣從1865年醞釀的最初方案中突現出來了。這部小說原先的題目叫《水底旅行》,後來改為《海底旅行》,最後又從《海底兩萬五千裡》改為《海底兩萬裡》。

起初,他隻想寫一首詩去贊美大海。倘若他原先的主題是大海和對大海的愛,那麼,他大概不得不承認,大海的波濤、憤怒和風暴隻不過是它向我們呈現的外貌。為了把握昂菲特裡特的心靈,為了洞悉它蘊藏着的全部寶富,那就得深入到遮蔽住它的雄偉的表面波瀾之中,探測這些浪濤掩蓋着的海底深淵。

《水底旅行》,這就是提綱。但如何去實現這種夢想呢?當時,能潛入水底的器械已經發明出來,正如多爾菲先生所指出的那樣,關于潛水艇的概念,海員和科學家都是熟悉的。儒勒·凡爾納不可能不知道富爾敦和他1797年發明的諾第留斯号。由于他密切注視美國南北戰争的發展變化,他肯定知道美國人已經使用了潛艇,其中維勒魯瓦的那艘潛艇,作為一個南特人,他是不會忘記的。從那以後,他無需像多爾菲先生所說的那樣,需要借助菲基埃的啟發才能想象出潛艇來。

儒勒·凡爾納固然保存有菲基埃的《科學的奇迹》的1867年至1869年版本,但在1865年和1866年,這部著作根本不可能向他提示出潛艇的概念,盡管後來他從該書中吸收了不少資料。如果說他本人沒掌握水底航行的資料,這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上,他曾經詳細地跟他在海軍服役的弟弟保爾探讨過這艘幻想的船隻的特點。他的諾第留斯号比已經發明出來的潛艇要完善得多,但這終究不是他的主題:這隻不過是實現他的海底探索的手段,而對他的主人公尼摩來說,也不過是要成為征服大海的天才的手段。他将這隻鋼鐵紡錘描寫得那麼引人入勝,以緻将讀者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使讀者對它比對旅行和尼摩更為關心。這也許是因為理想的潛艇當時還沒有完全制造出來,盡管可利用面更為可觀的原子潛艇的出現,使人聯想到這是計日可成的事。

當然,我們還僅僅将這艘潛艇當成一艘戰艦。可是,西蒙·拉克卻将尼摩的潛艇當作第一艘民用潛艇而對它表示歡迎;他受到小說家的這種觀點的影響,畢生都在這條道路上追尋它的蹤迹。衆所周知,在目前來說,用以實現海底探察的各種器械都已經發明出來;這是尼摩親自實行了的其中一種主意。他認為,海底蘊藏着巨大的财富和取之不盡的能源——僅利用各層海水的溫差所産生的能量就非常可觀。

也許是受了他在《海底兩萬裡》所塑造的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物的影響,凡爾納終于能突破他原先給自己的想象所劃定的過于狹小的範圍。既然尼摩的高大形象一直在他的腦際徘徊,他熱情地愛着大海,“海是包羅萬象的。海的氣息純淨而衛生;海之為物是超越的、神妙的生存之乘輿;海是動,海是愛。”但他接着又說:海不屬于壓迫者。在海面上,他們還可以使用他們的暴力,在那裡互相攻打,在那裡互相吞噬,把陸地上的各種恐怖手段都搬到那裡。但在海平面9.06米以下,他們的權力便達不到了……隻是在海中才有獨立!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麼主子!在海中我是完全自由的!

這種公開發表信仰的方式無疑是詩人和哲學家所采用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完全的,因為當尼摩船長發現他用船首沖角撞翻的那艘戰艦沉沒的時候,他的确是在反對壓迫者,而且顯示出他是一個“可怕的裁判執行人,是真正的仇恨天神。”這艘戰艦沒有挂國籍旗,因而無從知道它的國籍。這是否是出版商出于謹慎抑或别的更深刻的用意呢?這場戰鬥顯然是象征性的,因為無論哪一個壓迫民族都可能在後桅的斜析上懸挂國籍旗。

給赫澤爾的那封信證實,赫澤爾在發現尼摩這個人物和他那深仇大恨時曾大吃一驚。儒勒·凡爾納想盡可能磨掉尼摩船長的一些棱角,試圖平息他這位敏感的朋友的激動。在從克羅托瓦發出的一封信中,他答應抹掉“結尾部分尼摩對阿龍納斯厭惡,取消尼摩在注視着那艘戰艦沉沒時所表現的那種仇恨态度,甚至不讓他去觀看這次沉沒。”

但他又說,他無法接受出版商向他提出的那種解決辦法:您說要将諾第留斯号迫入一個深水區,它隻能撞沉擋住它去路的那艘戰艦才能從那裡逃脫,這種意見蠻不錯。但有兩個困難需要重新考慮:第一,倘若諾第留斯号被迫駛入一個深海溝,那麼它實在算不得無與倫比的高級船,算不得比任何船隻都要快、都要牢固的船;第二,倘若它果真落到這種境地而隻能浮在戰艦上面逃走,那就談不上水深問題。沒有水深,沉沿的情景又該如何描寫呢?根本無法描寫。接着,這封信還告訴我們關于那艘鐵甲艦本來可以懸挂的國籍旗問題。親愛的赫澤爾,您在繼續讀這封信的時候,可千萬别忘了,挑釁是來自那艘國籍不明的戰艦的。它千方百計地要摧毀諾第留斯号,它屬于尼摩所憎恨的那個國家,尼摩要替他死難的親人和朋友報仇!您想想,必須擺在首位的、讀者可能預感到的是什麼……您想想,尼摩是個波蘭人,而那艘沉沒的戰艦是一艘俄國船,這難道有一絲一毫值得提出異議的理由嗎?不!一百個不!因此,親愛的赫澤爾,請您耐心地重讀一遍,然後再将稿子給我寄回來,我将在上面作些必要的修改,但别忘了我上面給您說過的東西。這部作品的真正的、合乎邏輯的、完整的第一個用意是什麼?那就是一位波蘭人與俄國的對立。既然我們不能明說——從某些觀點來看,這是很令人讨厭的——那就讓我們作這樣的設想,這可能就是那麼一回事。

在1831年那次反對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起義失敗之後,許多波蘭人紛紛移居法國。1863年,又發生一次反對俄國獨裁統治的起義,但這次起義受到引起列強震驚的殘酷鎮壓;在英國和奧地利的支持下,法國徒勞地對亞曆山大二世進行幹涉,但在普魯士對丹麥(1864年)、奧地利(1866年)和法國(1870年)的戰争中,亞曆山大袖手旁觀以示對法國的報複。

這就是說,在1866年,法國人對于俄國對波蘭人所采取的種種做法無不表示憤慨。波蘭人所遭受的苦難深深地觸動了他們。拿破侖三世的軍隊曾經殘暴地鎮壓過起義者,共和黨人認為無法忍受他的專制統治,因此,他們身上蘊藏着的這種激情,必然會發展為對這位獨裁君主的激怒情緒。

赫澤爾肯定贊同他的這位作者的這些觀點,并且跟他一樣,認為沙皇的鎮壓慘絕人裹。但由于他具有參與公共事務的切身體會,他估計到法國政府可能遇到的麻煩,因而不得不謹慎地對待俄國;使法國的外交活動變得複雜化,這顯然是不合适的。假若尼摩是個波蘭人,這部作品就具有某種挑釁的性質,政府或許不讓出版。因此,他希望作者隻把尼摩寫成一個反對農奴制和搜捕黑奴販子這樣的人物。儒勒·凡爾納對比提出不同看法:倘若我無法解釋他的仇恨,我将如同對這位主人公的生平及其國籍等所作的那樣,對産生這種仇恨的原因緘口沉默;如有這種必要,我将改變小說的結局。我不願意使這部作品帶有任何政治色彩。但請您稍為想一想,如果尼摩過着那種出于對農奴制的仇恨而要掃蕩根本不存在的海上黑奴販子的生活,我認為,這将是誤入歧途。您肯定會說:但他作了一件可恥的事!我回答說,不!您再想想,這部作品的最初意圖是什麼?是要描寫一位波蘭領主,他的女兒一個個被強奸,他的妻子被用斧頭劈死,他的父親被用俄國皮鞭抽死,他的朋友全都在西伯利亞喪生。在俄國人的暴虐統治下,他的國籍行将在歐洲消失!如果此人沒權将他遇到的俄國三桅戰艦一艘艘撞沉,那麼,他的複仇将隻是一句空話。倘若我處于這種境地,我必然毫無内疚地将這些戰艦擊沉;要想不産生我的這種情感,那就永遠不該仇恨!但我們還是撇開這位波蘭人和俄國吧。讀者根據他的性格,必然想象得出他要作的事情,我不再提及俄國皮鞭和西伯利亞,因為這似乎過于直截了當。我壓根兒不想搞政治,我自認沒什麼資格過問這種事情,但這裡邊跟政治毫無關系。至于結尾,被卷進陌生的海域、駛入大漩渦而阿龍納斯及其同伴竟毫無覺察,他們聽到大漩渦這個詞兒時仍想活下去,但由不得他們作主,小艇和他們同歸于盡,這實在太妙了!對!太妙了!接着是關于諾第留斯号和它的指揮員的永恒秘密!我在給您寫這封信時,感到渾身都在發熱!”

我們對這封措辭尖銳的信未免感到有點驚愕;作者的熱情首先成為他的熱誠的保證,并且使我們明白,雖然羅列了赫澤爾感到不滿而又使情節懸了起來的一大堆東西(從文學觀點來看,這無疑是一種缺陷),但我們為什麼還會覺出這部作品跳動着劇烈的脈搏。列舉出來的這幾點成了這位小說家必須克服的額外困難;事實上,剔除文中具有爆炸性的内容,這不正是一種高明的手法嗎?

這部作品是在專為青年人編輯的一套叢書中發表的,年輕人必須在得到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才能閱讀,這使人頗覺驚訝。尼摩所講的話,可能使心地善良的人和維護被壓迫民族的利益的人感到高興,但有些話必然會使注重固有秩序的甯靜的資産階級感到不安。

赫澤爾仍然對尼摩所釀成的那場海難惶惑不安;作家不得不一再堅持,好讓他接受小說的這個高潮。從克羅托瓦發出的一封信便帶有這樣的痕迹;雖然他“絕對地被抛到月球中去”,他“不願意從月球上下來”,但這部小說“将在五月底全部完成。”這位小說家再次重複他的理由:請您别忘了我在上一封信中所談到的意見。假使尼摩是個波蘭人,他的妻子死于俄國皮鞭之下,他的兒子全都在西伯利亞殒命,而這位波蘭人遇着一艘俄國船并有可能将它摧毀,那麼,每一個人都會贊同他的這種報複的。倘若您就是這個波蘭人,您一定會這樣做;倘若是我,我也會像您那樣。您一定會說,這是一種确實而坦率的情況,并且無需作出解釋。當然,雖然沒什麼特殊理由,我們還是讓這種情況适應《教育與娛樂雜志》好了。

赫澤爾的确需要謹慎對待他的顧客;毫無疑問,他倆關于波蘭問題的意見是一緻的,但儒勒·凡爾納的熱情使他感到擔憂,因此他要千方百計地讓他冷靜下來。在一封大概寫于1868年的信中,作者表達了他的内心感受:最妙的是,讓尼摩跟整個社會作鬥争;這是一種美妙的情景,但不容易被人接受,因為缺少進行這樣一種鬥争的動機。退而歡之,必須描寫一個被放逐者反對放逐的鬥争,一個波蘭人反對俄國的鬥争。這是很明确的。但我們因為純粹的商業原因而把這種鬥争放棄了。隻剩下尼摩對一個虛幻的、跟他一樣神秘莫測的敵人作鬥争,這就變成兩個人之間的一場決鬥,從而大大削弱了主題的意義。

不,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必須保持暧昧不明的态度。

他将尼摩寫成一個高大形象,使他成為反抗來自任何方面的暴政的象征。這位令人難以捉摸的船長雖然性情粗暴,有時甚至殘酷,但他具有一種無限的仁慈,他隻是出于對被壓迫者的過分的愛,才對壓迫者産生仇恨的感情。

一張女人的面孔閃過一下;阿龍納斯意外地發現尼摩正在凝視他妻子的肖像;她死于壓迫者的皮鞭下,但沒點明這些壓迫者是誰。

尼摩凝視肖像的這個細節不是無緣無故地加插進去的。很顯然,這正是作者自己所産生的幻覺。他在從克羅托瓦寫給仍遲疑不決的出版商的一封信中作了說明:

我看得出來,您在幻想一個跟我想像的人物截然不同的老好人。這就難辦了,要寫我感受不到的東西,我實在無能為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在我的眼裡,尼摩船長并不像您所想像的那樣。對于下面主要的兩點,我們的看法是一緻的。

第一,在尼摩船長作完那次驚人的舉動之後,為使書中人物更臻合理,要改變這位船長使我産生的恐怖;第二,在那艘雙層甲闆戰艦沉沒之後,要加快情節的發展。

這兩點我将照辦,至于其他,我隻需說明一下這位船長因受到挑釁而采取這種可怕行動的理由就行了。尼摩并沒迎上前去摧毀這艘戰艦。他沒主動攻擊。他隻是對攻擊作出回答。但不管您信上怎麼說,我決不會同意一個人隻是為殺人而殺人。他是個仁慈的人物,他的情感隻是在他遇着他所處的特定環境時才起作用。他和他的家人所遭受的苦難足以解釋清楚他對人類所産生的仇恨,而且讀者不會有更多的要求,更何況,整部作品的利益不在這裡。

您對我說過,取消農奴制是當代最重大的經濟事件,這我同意。但我認為,這是毫不相幹的事,約翰·布朗事件以其明确的形式使我感到高興,但就我看來,這個事件削弱了船長的形象。關于他的國籍、他的身世以及将他投入這種荒誕的生存之中的原因等等,必須保持暧昧态度。此外,亞拉巴馬事件或虛構的亞拉巴馬事件都難以接受和無法解釋,倘若尼摩要對擁護農奴制的人進行報複,他隻需到格蘭特指揮的軍隊服役,這樣,一切便都說明清楚了。

我要談談您來信中的一個部分。您說第二卷跟第一卷大不相同,主要是這個人在第二卷中更為激烈。我從中看出,您肯定把第一卷的内容忘記得差不多了,因為我确信,我是按照自然漸強規律去構思的。這部作品流露出一些仁慈的情感,尤其是在第二卷;隻是由于事物本身的力量,才使我們這位英雄變成一個陰郁的裁判執行人。

……您所讨厭的肯定是最後的那幾頁。關于對阿龍納斯所産生的影響,您說得有道理,我将作些改動,但對于尼摩船長,這是另一碼事,如果您以另一種方式對他作出解釋,那您給我改一改好了,但我對此不能表示承認。

您非常清楚,倘若要将他改造成一個老好人——我對此實在無能為力,因為我跟他生活了整整兩年,無法以另外的方式去看待他——那麼,要留在巴黎就不是1天,而是1個月。

由各國政府引起的困難有時倒有好處,因為,要不是這些困難,尼摩甚至還沒那麼充實。諾第留斯号的船長不是一個被他的祖國的當局追捕的愛國者,而是一個反抗壓迫民族的不義和暴虐的典型人物。

當然,他是個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人,但這是從他要求自主權這種意義上說的。這種自主權除高尚品德所要求的界眼外沒有别的界限。他是個相當令人擔憂的人物,因為他要将他的暴力強加于人,有時甚至強加給反叛者,而且常常搖擺于愛與恨、憐憫與複價之間。他并沒采取布朗基“既無上帝,亦無主子”的公式;他具有這樣一種情感,認為必須完成上帝賦予他的某項使命。他隻是上帝的工具,而上帝制造的種種恐怖事件又常常折磨着他,因此他喊道:“全能的上帝,夠了!夠了!”世界已成定局,人類在主宰着它、壓抑着它的各種問題中掙紮。至于主子,他給自己制造了一個,認為隻需服從他自己,也就是說,服從他的所有道德準則、甚至偏見;出于事物本身的力量,他對他的乘員不就是主子嗎?他船上的人不是盲目地(盡管這是出于好意)服從他嗎?

如同所有的船長那樣,他是船上的主子,他那得到承認的權威是不受懷疑的。

況且,正是無政府主義的惡果導緻他懷着最良好的意圖,在以一個主子代替另一個主子的同時,企圖建立一種新秩序,不管這種秩序是否明确,但它終究是以暴力強加給需要的。

尼摩是個永恒人物、因為他不僅是一個人的形象,而更重要的是代表人類;他的冒險活動正是人類為尋求重要的帶普遍性問題的答案而進行的冒險,而決非一個人為尋求解決微不足道的個人問題而進行的冒險。

非常奇怪,他形象地預示了被對社會約束的反抗纏住了的當今人類。

這種無力的反抗導緻對人類各種制度乃至人的本身的蔑視;誰要是保留這樣一種情感,他就隻能龜縮在孤寂之中。他在孤寂中能獲得安甯嗎?采取這種“絕對景況”的尼摩似乎并沒作到這一點,他在《神秘島》一書中公開承認“寂寞、孤獨,這是可悲的事情,人的能力實在難以忍受……我的死正是因為我相信人們能夠獨自生活……”

有人曾經這樣琢磨過,儒勒·凡爾納究竟是根據哪一個模特兒想象出尼摩船長來的呢?我們從他寫給赫澤爾、現存國立圖書館的一封信中得知,夏拉斯可能就是這個模特兒,但作家隻是事後才想到這一點。從外貌上看,尼摩就是夏拉斯;從内心上看,這兩個典型人物十分相像;兩人都很剛毅,有時甚至激烈。兩人都是愛國者,都具有先進的思想,熱愛自由,反抗各種不義行為。

夏拉斯上校1810年生于法爾斯堡;1848年,他是制憲會議的議員和作戰部長。這位毫不受協的阿爾薩斯人在1852年被王子總統的政丨府放逐。他豪邁、傲慢、不願意鑽停戰的空子,宣稱說,他要等自由勝利後才返回法國。他死于1852年初。他死不改悔,曾要求将他埋葬在巴塞爾,說隻要拿破侖三世還統治着法國,就别讓他的屍骸歇在法蘭西的土地上。

因此,夏拉斯和尼摩的性格具有某種相似性。誠然,他倆之間存在某些顯著的區别,但如果夏拉斯處于尼摩那樣的境地,他也會采取尼摩那樣的行為。況且,我們并不懷疑,諾第留斯号船長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因為作者一直跟他融為一體。

《神秘島》第二十九章中介紹的尼摩船長的身世:

鹦鹉螺号的船長講述他的身世:原來,他是一個印度王子,因領導抗英鬥争,英國人把他全家都殺害了。尼摩船長說明了他對英帝國的仇恨,并試圖為自己辯護道:“無論在哪裡,我都盡力做我能做的好事,同時也幹我該幹的‘壞事’。要知道,正義并不等于寬恕! ”

夏爾-諾埃爾·馬丁具有遠見卓識,他指出:“各自獨立的3部小說僅僅因為能在《神秘島》中找到它們的共同結尾才得以相互聯系起來。”與其說這是科學幻想故事,毋甯說這是“異常完美的科學家畫像”。尼摩是個文學家,但他通曉“他那個時代的全部技術科學和基礎科學”;他掌握了“這些科學給予人類的全部力量。這位單獨行動的學者達到一定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使他蔑視比他卑下的人類,自那以後,他甚至企圖主宰人類”。尼摩一直愛着這個人類。他要反對的不是整個人類,而是那些奴役他的人。他隻在為數不多的幾次與剝奪人民獨立的宿敵所進行的搏鬥中,才使用他的威力——他那研究家的幻想所産生的成果。

尼摩船長的死亡,在手稿上曾反複作過修改;随後在校樣上又作了另外一些修改才最後定稿。

尼摩在《海底兩萬裡》中是個隐姓埋名的叛逆者,最初大概是個反對沙俄的波蘭人;在《神秘島》中,作者在他臨終時讓他變成一個反對英國人的達卡王子;這無非是為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作的一種事後解釋。

尼摩始終是一個反對人類非正義行為的叛逆者的形象,他臨終前說的“先生(此處指史密斯),我沒有名字。”證實了這一點。

角色賞析

尼摩船長是《海底兩萬裡》中一個居主要地位的人物。這個知識淵博的工程師,遇事頭腦冷靜,沉着而又機智。他不是關在書齋之中和溫室裡經不起風吹雨打的科學家,而是一個在反抗殖民主義鬥争的烈火中成長起來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銀财寶,支援被壓迫民族做正義的鬥争。當祖國淪為殖民地後,他帶領少數志同道合的人潛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動和不滿的言論,支持和喚醒被壓迫民族反抗殖民統治的鬥争。凡爾納借尼摩船長之口譴責了殖民主義者在印度次大陸的野蠻的擴張行為。表面看來,尼摩船長似乎是個與世隔絕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從他内心深處迸發出的熾熱的感情,表明他是一個時刻關注着世界政治風雲的科學戰士。尼摩船長所渴望的不是金錢和财富,而是人生的自由和幸福。

他曾呐喊過:“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麼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這是尼摩船長的肺腑之言,如實地道出了他對殖民主義統治的強烈不滿,反映了他對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為了自由他對肮髒的大陸連“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遊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甯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學成果同他的身軀一起奉獻和葬于大海,也不願為野蠻的殖民統治者服務。凡爾納塑造的尼摩船長是處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有着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他代表着新興的資産階級的利益。透過他的個性,可以看到處在上升階段的資産階級的代表人物那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但到小說結尾,尼摩船長所做的一番事:攻擊其他國家的戰船并擊毀。又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參考資料

[1] 大衛芬奇辭導“海底兩萬裡”《金剛狼2》導演頂替 · 今日頭條[引用日期2021-4-25]

相關視頻

全部

1991次播放01:08

駕駛鹦鹉螺号的海底王者—尼摩船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