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

西藏阿裡地區的景點
岡仁波齊,位于西藏西部阿裡地區普蘭縣北部八嘎鄉境内,中心位置在東經81.3°176′,北緯31°176′附近。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的主峰,為岡底斯山脈(橫貫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西段的最高峰,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海拔6714米,山體由新近紀砂礫岩組成,是一座四壁陡峭,呈圓錐狀“金字塔形”的山峰。岡仁波齊所在的普蘭縣屬高原亞寒帶幹旱氣候區,有植物高山柳、錦雞兒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黃羊、野牦牛、野驢、黃羊、羚羊、岩羊、盤羊、狼、猞猁、山豹、旱獺、黑頸鶴、雪雞、黃鴨、野鴿、野牛、岩羊、雪豹、金雕等20餘種,有約1萬餘頭(隻)。岡仁波齊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
  • 中文名:岡仁波齊
  • 外文名:Kangrinboqe
  • 地理位置:西藏阿裡地區普蘭縣北部八嘎鄉境内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地理區域:岡底斯山脈西段的最高峰
  • 氣候帶:高原亞寒帶幹旱氣候區
  • 别    名:須彌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神山、阿什塔婆達、神山之王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岡仁波齊,位于西藏西部阿裡地區普蘭縣北部八嘎鄉境内,中心位置在東經81.3°176′,北緯31°176′附近。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的主峰,是岡底斯山脈(橫貫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西段的最高峰,海拔6714米,藏語意思為“雪山之寶”或“雪聖”。

地形地貌

岡仁波齊山體由新近紀砂礫岩組成,是一座四壁陡峭,呈圓錐狀“金字塔形”的山峰,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對稱。南面是較為出名的标志: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與護佑。)

氣候特點

岡仁波齊終年被冰雪覆蓋,分布着28條現代冰川。

岡仁波齊所在的普蘭縣屬高原亞寒帶幹旱氣候區。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年溫差相對也較大,氣溫低,降水少。年均溫3℃,極端最高溫26.5℃,極端最低溫為-27.5℃,年日照時數約為3153.2小時,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40%集中在8月份。

水文特征

岡仁波齊南面,自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水平方向的岩層構成了萬字符。岡仁波齊被四周八瓣蓮花狀的群巒環繞護佑。岡仁波齊又被譽為萬水之山。青藏高原上的四條大河:馬泉河(下遊為布拉馬普特拉河)、象泉河(下遊為蘇特累季河)、獅泉河(下遊為印度河)、孔雀河(下遊為恒河)都源自這裡。這四條大河向着不同方向,流經不同地域,最終彙入印度洋。平均水深46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積412平方千米。湖水碧透清澈,透明度14米。湖水礦化度400毫克/升,屬淡水湖,含有硼、锂、氟等微量元素。以融水、雨水補給為主,也有部分泉水補給。湖岸線平直,周長83千米,岸線發展系數1.15。

印度河源出中國西藏獅泉河,又稱森格藏布。在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普蘭縣北。流徑克什米爾,折而向南,縱穿巴基斯坦東部,流至卡拉奇以東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全長三千一百八十千米,流域面積九十六萬平方千米,中國境内流域面積約五點九萬平方千米。印度河流域與恒河流域相鄰,分水嶺海拔高度二百四十米,兩流域平原區相接。

阿耨達山“即今後藏西境阿裡部落北之岡底斯山”。清分西藏為四部:前藏、後藏、喀木、阿裡。今阿裡地區駐西藏西部噶爾縣。本地區為印度河、恒河、雅魯藏布江源出之地。熊會貞所按郦氏“阿耨達大淵水”,當即是主峰岡仁波齊峰四面淵水,峰頂有勝樂輪宮,常年聚集成千上萬信徒聆聽“佛祖”講經傳教。

西北為印度河湖源頭支流:森格藏布(獅泉河)葛爾藏布、朗清藏布;南為恒河源出支流:馬哈卡利河、格爾納利河;東為雅魯藏布江源頭冰川,馬泉河(恒河水系)。今訂正。但岡底斯山不屬昆侖山脈。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岡仁波齊所屬普蘭縣境内有衆多藥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植物有高山柳、錦雞兒等。

動物資源

岡仁波齊所屬普蘭縣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黃羊、野牦牛、野驢、黃羊、羚羊、岩羊、盤羊、狼、猞猁、山豹、旱獺、黑頸鶴、雪雞、黃鴨、野鴿、野牛、岩羊、雪豹、金雕等20餘種。有約1萬餘頭(隻)。集中活動的區域在公珠錯、霍爾、巴嗄地帶。代表物種有:大鵟、黑頸鶴、玉帶海雕、金雕等。

礦産資源

普蘭縣礦藏資源分布較廣。探明的煤炭、銅、稀有金屬礦儲量大。西部門士有煤礦開采。其境内的石灰岩、矽岩、鉛、鋅、錳。

主要景點

寺廟

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紮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于内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傳說故事,并留存有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塔欽

塔欽又叫大金寺,海拔4560米,是過往旅行者的落腳點,同時也是轉山的起點和終點。

瑪旁雍錯

瑪旁雍錯在岡仁波齊山麓,面積四百一十二平方千米,海拔四千五百八十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湖濱景色秀麗,藏文史料記其為漢族傳說中西王母的瑤池。佛教稱為聖湖。環湖八座寺廟,尼泊爾、印度、東南亞、日本朝拜者尤甚。湖西臨拉昂錯。

開發建設

2004年,岡仁波齊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立。

2012年,西藏非公募慈善基金會組織了環保行動,網易公益、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旅遊衛視、搜狐公益、新浪公益、新周刊、城市畫報、新旅行、中國企業家、戶外、舒适、SIZE戶外雜志等40餘家重量級媒體進行報道。同年,在西藏阿裡普蘭縣境内,由岡仁波齊、納木那尼兩山以及瑪旁雍錯、拉昂錯兩湖組成的“神山聖湖”吸引着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截至2012年9月,普蘭縣接待遊客已超過本地人口,達1.6萬人,是特色旅遊鄉鎮。

岡仁波齊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

作用價值

岡仁波齊峰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視為“神”,居傳教“三大聖”之首,稱之為神山。岡仁波齊還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聖中心,也稱“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并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隻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敬畏。

曆史文化

命名涵義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于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于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前1000年左右。據苯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遊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遊為恒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岡仁波齊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遊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遊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裡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遊都在此發源,所以,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

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

佛教文獻

據說佛教中較為出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本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雍仲本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岡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刹獲得解脫的地方。

神話典故

印度教把岡仁波齊神山看做大黑天神的駐錫地,耆那教把岡仁波齊視為一座靈性的聖山。雍仲本教發源于岡底斯山地區,對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亦由來已久。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為岡底斯山主峰。印度教、印度佛教、耆那教和雍仲本教,他們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靈也不一樣,但他們全都認為岡仁波齊是“世界的中心”,視其為神山,這就使岡仁波齊具有多種宗教叠加的神聖,從而發射出五光十色各種信仰的光暈、光環,成為萬神殿,成為東方的奧林匹斯山。

岡仁波齊峰雖然它的海拔不僅在西藏的衆多8000米以上的高山中排不上号,但它卻是亞洲曆史上較為出名的神山,因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而成為藏傳佛教、印度教、雍仲本教等宗教的朝聖中心。也許是“世界中心”的神威無人敢于冒犯,岡仁波齊時還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高僧修行地岡仁波齊藏語意為“神靈之山”,梵語意則為“濕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話中“神的天堂”。曆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講經,因而這裡很久以前便成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本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的中心,是中、印、尼三國各族數以萬計的信徒心馳神往的地方。

藏傳佛教認為它是密宗勝樂之無量宮,其周圍的群山河流均為勝樂宮的組成部分,蘊藏着深奧的宗教含義。同時,岡仁波齊又是衆多佛、菩薩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聖地。據傳,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塑三尊佛像,分别供奉于神界、魯界和人間。羅刹王貢布崩用神變迎請人間的釋尊佛像供奉,但沒有供奉此佛的特殊坐床,于是想用神變背回岡仁波齊神山。這時釋迦牟尼及五百羅漢立刻飛往岡仁波齊神山,在岡仁波齊南面的“五百羅漢聚盆”或叫“上壇城”的岩石上留下腳印,同時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腳印,稱為“底斯不動四釘”,這樣羅刹王無法背走,在岡仁波齊背後可看到清晰的繩印及四周釋尊的腳印。

相關影片

《走向神山》講述了普通藏胞前往神山朝拜的故事,展示出藏胞們虔誠的宗教熱情和對生活的獨特理解。轉山活動在阿裡地區的神山岡仁波齊腳下。2002年是藏曆馬年,依照藏傳佛教的說法,馬年轉神山,可以獲得比往年多12倍的功德。藏曆4月15日,神山腳下12年一度的立經幡的活動,是轉山者不能錯過的盛事。立經幡當天,岡仁波齊腳下聚集了30000多名虔誠的教徒。本片追蹤拍攝了一批來自那曲地區的朝拜者,這些藏胞從遙遠的安多縣出發,分乘五輛大卡車,奔赴深山,虔誠之意,溢于言表。

轉山文化

岡仁波齊是佛主釋迦牟尼的道場,佛教中所稱的須彌山便指此山。對于虔誠的信徒來說,圍繞岡仁波齊轉一圈,便可洗去罪孽,獲得新生。因此,每年夏天來臨,大批來自中國各大藏區的信徒和各地遊人來到神山腳下的塔欽,準備轉山,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的香客也彙于此。轉山路程大約有53千米,徒步行走一般需要兩天。第一天的路程相對平坦,均為高山草甸和草地。大部分人選擇順時針轉,左側有一條溪流相伴,右側就是岡仁波齊,隻要雲霧散去,神山便會露出迷人的真容,是轉山者心上溫暖有力的支柱。當晚住宿于22千米處的止熱寺。第二天早早就向上攀登,過世界上最高的垭口、5700米的卓瑪拉山口。這是轉山路上較難行的地段,風大,腳下冰雪很滑。但這裡又是宗教氛圍較為濃郁之處,五彩經幡飄蕩,煨桑的白煙升起。翻過卓瑪拉山口,可以看到一大一小兩面綠色的湖鑲嵌在山間,某種山雀居然停留在瑪尼堆上。下山先要經過很陡的6千米碎石路,唯偶爾經過的雕在頭頂盤旋,證明生命的頑強無畏。最後的11千米終于有了生機,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或左或右陪伴着,綠草冒出地面,路面平坦偶有起伏,可大部分人的體力較差,所以餘下來的路反倒費時費力。轉山途中,每一個人都經曆了一山四季的景色。

交通線路

1、阿裡北線:拉孜——措勤——改則——革吉——獅泉河——巴嘎鄉,距拉薩2021千米,距拉孜1670千米。

2、阿裡南線(國道G219):薩嘎——仲巴——巴噶——巴嘎鄉,距拉薩1338千米,距拉孜847千米。

南線是去神山最直接的一條路。沿雅魯藏布江上遊峽谷而上,沿途可欣賞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壯麗雪峰,偶爾還能見到藏羚羊。這條路是國道G219,屬新藏線西藏到阿裡段,已完全為鋪裝路面,路況較好。

3、新藏線:喀什——葉城——麻紮——界山大坂——多瑪——日土——獅泉河——門士——巴嘎鄉,距喀什1671千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