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

家族

漢語詞語
家族,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一個社會群體,通常有幾代人。語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家族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即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太原王氏等。[1]
  • 中文名:家族
  • 拼音:jiā zú
  • 注音:ㄐㄧㄚ ㄗㄨˊ

詞語解釋

家族以血統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 ,亦可稱為家屬。現在也指網上為了同一愛好而聚到一起做某事,如玩遊戲時取相同名字。

出處

《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 

南朝宋鮑照 《數詩》:“一身仕 關 西,家族滿 山 東。二年從車駕,齋祭 甘泉宮 。” 

宋 曾鞏 《徐孺子祠堂記》:“當是之時,天下聞其風、慕其義者,人人感慨奮激;至于解印绶,棄家族,骨肉相勉,趍死而不避。” 

清吳偉業 《毛子晉齋中讀<西台恸哭記>》詩:“ 龔生夭天年, 翟公湛家族。” 

《三國志平話》卷上:“ 玄德又言:‘我妻兒必為 呂布所殺,可以寫書見呂布 ,可保家族。’”

 魯迅《書信集·緻沉雁冰》:“先曾決赴日本 ,昨忽想及,獨往大家不放心,如攜家族同去,則一履彼國,我即化為翻譯,比在 上海 還要煩忙,如何休養。”

家族形成

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用夫妻關系與親子女關系構成的最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不斷維持着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并形成家族體系。在原始群的雜交時期,不能産生家族。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由于這時男從妻居的多偶通婚,形成了母系家族,這種家族是大家族;到了父權制氏族公社時期,女從夫居的多偶通婚,又形成了父系大家族。但這時由于對偶、專偶的通婚,父系大家族之中已經包容了若幹父系小家族組成的個體家庭。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制度下,這種封建的父系家長制大家族始終存留着,不論大家族内部包羅的小家族、個體家庭有多少,始終保持着同姓一家族的觀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确立以後,從經濟基礎方面消滅了私有制,由私有制所支撐的父系大家族中的小家族或個體家庭已從封建家長制下解放出來,形成了若幹較為單純的血統關系結合成的家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