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張愛玲

中國女作家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張瑛,1920年(一說為1921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原籍河北省豐潤縣歡喜莊鄉大齊家坨村,張姓該村大戶,張家至今人丁興旺。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态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她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1]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于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
    中文名:張愛玲 外文名:Eileen Chang 别名:張煐(原名)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上海市靜安區 出生日期:1920年9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9月8日 職業:作家 畢業院校:香港大學、聖約翰大學(皆辍學) 主要成就:一生創作大量的文學作品 代表作品:《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等 血型:O型 丈夫:胡蘭成;賴雅(美國) 筆名:梁京 祖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字廷衆)、母黃素瓊(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于上海麥根路(今泰興路),原籍河北豐潤,原名張煐。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張子靜出生。1922年張愛玲随父親遷居浙江溫州。父任職金浦路鐵路局英文秘書。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遊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親辭去職務,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和姑姑也由英國返回上海。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并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着。1930年入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張瑛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母親與姑姑搬出寶隆花園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張愛玲仍然随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随白俄羅斯練習鋼琴。1932年,母親去往法國,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于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并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1934年父親再婚,後母為孫寶琦之女孫用蕃,并遷回麥根路别墅。

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表。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表散文《秋雨》。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說《牛》、《霸王别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後與後母因一點小事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張愛玲趁夜逃到母親家(詳見張愛玲自傳散文《私語》)。同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

1939年,張愛玲與母親,姑姑遷居靜安寺路赫德路口愛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樓51室。因戰亂持倫敦大學成績單入讀香港大學文科,認識終生摯友炎櫻。

1940年,張愛玲的散文《我的天才夢》參加《西風》三周年紀念征文,獲第十三名榮譽獎,并獲學校兩項獎學金。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香港淪陷,港大也因此停課,母親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戰火。

步入文壇

1942年夏,張愛玲與炎櫻返回上海,與姑姑居住在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1943年,張愛玲認識了當時月刊《紫羅蘭》的主編,作家周瘦鵑。五月,張愛玲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此後張愛玲在《雜志》、《萬象》、《古今》等刊物發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同年,汪精衛政府宣傳部部政務次長胡蘭成,因得罪了汪精衛而入獄,而蘇青聽說胡蘭成入獄後,攜張愛玲到周佛海處為胡蘭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幹預下胡蘭成出獄。除夕那天胡蘭成看到蘇青寄來的雜志《天地》中張愛玲的小說《封鎖》後大為贊賞,胡蘭成寫信給蘇青詢問張愛玲情況,張愛玲也從蘇青那裡知道胡蘭成的情況。後胡蘭成親自拜訪張愛玲,兩人長談5個小時,一見傾心。此時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并且胡蘭成已經結婚。

1944年1月,張愛玲在《萬象》刊出長篇小說《連環套》,共登六期,7月自動腰斬。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燼餘錄》。後發表《花凋》、《談女人》、《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說,散文。5月,傅雷以訊雨為筆名發表評論性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說》,對張愛玲的《金鎖記》大加贊揚,而對其他小說采取批評态度特别是《連環套》。8月,胡蘭成與其第二任妻子離婚,後在炎櫻的媒證下與張愛玲結婚。

1947年分手,張愛玲于戰火紛飛中嘗盡一個多情不忠男子給她帶來的情愛苦樂。抗戰勝利後,胡蘭成經香港逃往日本,與上海灘黑幫頭子吳四寶之孀妻佘愛珍相伴。而張愛玲則在1952年向香港大學申請複學,獲批準後南下,一去不返。這一年,張愛玲32歲。

9月,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由《雜志》出版,四天後即再版。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雜志》編輯部多次舉行《傳奇》的座談會,張愛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間的社交活動。11月,張愛玲在胡蘭成創辦的朋刊《苦》第一期發表散文《談音樂》,後繼續發表小說散文。同時胡蘭成到了武漢,住在江漢醫院,認識了一名姓周的護士,很快與周護士開始了同居生活。12月,大中劇團在卡爾登戲院(今長江戲院)上演舞台劇《傾城之戀》,張愛玲在《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

1945年1月,話劇《傾城之戀》繼續上演,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由中國科學公司出版,暢銷一時。後張愛玲繼續在月刊《雜志》上發表《留情》、《我看蘇青》等小說散文。3月,胡蘭成回到上海,與張愛玲厮守了一個多月,并且主動告訴了張愛玲他和周護士的事情。5月,胡蘭成回到了漢陽,并以胡覽乘為筆名在《天地》上發表《張愛玲與左派》一文,對張愛玲大加贊美。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胡蘭成也開始了逃亡生活。

1946年2月,張愛玲從上海到溫州尋找胡蘭成,但此時胡蘭成的身邊又有了另外一個女人,範秀梅。張愛玲到來也使得胡蘭成大吃一驚,張愛玲也隻在溫州停留了二十幾天便回去了,此後八九個月,二人偶或還通音信。

當年張愛玲也被上海的一家小報攻讦為文化漢奸。張愛玲應桑弧邀請編寫電影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11月,《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1947年4月,張愛玲在《大家》月刊創刊号,發表小說《華麗緣》。5月、6月,《大家》發表小說《多少恨》(根據《不了情》劇本改寫).1947年6月,張愛玲對自己和胡蘭成的感情心灰意冷,終于寫了一封絕交信與他,信中寫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後張愛玲與姑姑遷居梅龍鎮巷内重華新村2樓11号居住。

1949年,胡蘭成從香港出逃,後轉赴日本定居。1950年,張愛玲以梁京為筆名在《亦報》上連載長篇小說《十八春》。7月,張愛玲應夏衍的邀請參加上海市的第一屆文代會。11月,《十八春》由《亦報》出版社出版。1951年5月,張愛玲任以梁京為筆名在《亦報》上連載中篇小說《小艾》。

1952年,張愛玲向香港大學申請複學獲得批準。7月張愛玲持港大證明出國,經廣州抵達香港,住于女青年會,并未再入港大複學。張愛玲開始為香港“美國新聞處”翻譯《老人與海》、《愛默生選集》、《美國七大小說家》(部分)等書。在此期間,張愛玲一直在香港深入簡出,很少與人交往。

1953年,張愛玲認識了宋淇、邝文美夫婦。之後,張愛玲奉命為《今日世界》雜志寫了用英文撰寫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赤地之戀》。同年,父親在上海病逝。

1954年,《秧歌》、《赤地之戀》英文版出版,後中文版也問世。張愛玲寄《秧歌》中文版給胡适,後兩人開始通信并結下了友誼。

美國時期

1955年11月,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号”遊輪赴美國。租住在紐約救世軍辦的女子宿舍,張愛玲與炎櫻重逢并同去拜訪胡适。

1956年2月,張愛玲得到(Edward Marc Dowell Colony)的寫作獎金,在二月間搬去Colony所在的紐英倫州。這個寫作基金會主要是為作家提供一個安靜、舒适的環境。在這裡,張愛玲遇見了她的第二個丈夫Fedinand Reyher賴雅先生。賴雅比張愛玲大三十歲(根據1967年賴雅去世,享年76歲,這邊應該是大二十九歲),是一個很有才氣的美國劇作家。1956年8月,張愛玲與賴雅相識半年後結婚。張愛玲開始用英文撰寫長篇小說《Pink Tears》。

1957年,CBS上映英文版電影《秧歌》。夏志清發表《張愛玲論》首次肯定張愛玲在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同年,母親在英國病逝。

1958年,張愛玲獲加州韓廷敦哈特福基金會資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财兩得》等劇本。1960年,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出訪台灣,欲訪張學良但未能如願。後結識了台灣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王幀和等人,并與王幀和赴蓮花旅遊,但途中接到美國打來的長途電話,賴雅不幸中風暈倒。張愛玲隻得取消訪問計劃,回到美國。冬天,在港為電懋電影公司編寫《紅樓夢》、《南北一家親》等劇本。

1962年,張愛玲在英文《記者》雜志發表訪台記事《重回前方》。1966年,長篇小說《怨女》、《Pink Tears》(中文版)在香港《星島日報》連載。同時改寫《十八春》為《半生緣》。

1967年,張愛玲任紐約雷德克裡芙女子學院駐校作家,并開始英譯《海上花列傳》。《半生緣》在香港《星島晚報》和台北《皇冠》雜志連載。同年,賴雅去世,享年76歲。

1968年,張愛玲在台北《皇冠》發表《紅樓夢未完》。1969年,得陳世骧教授之識,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繼續《紅樓夢未完》之研究。

1971年,一向很少見客的張愛玲接受了水晶的專訪,水晶原名楊沂,是台北大學外文系畢業的學生,既是一位”張迷“,也是張愛玲的一位研究者,這次會面兩人一共談了7個小時。同年,陳世骧去世,張愛玲也從“中國研究中心”離職。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矶,開始了幽居生活。1973年,張愛玲在《皇冠》發表《初評紅樓夢》,張愛玲的一些散文,小說也由台灣重刊。水晶的記錄張愛玲晚年生活和談話内容的評論集《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出版。

1974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後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後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

1976年,張愛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1977年,張愛玲《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魇》出版。

1979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小說《色,戒》。1981年,《海上花注譯》出版。同年7月29日,胡蘭成于日本東京去世,享年75歲。

1983年,唐文标出版《張愛玲卷》,張愛玲出版《惘然記》。1986年,後母在上海病逝。1987年《餘韻》出版,1988年《續集》出版。1991年姑姑在上海病逝。1993年張愛玲完成《對照記》。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節)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矶西木區公寓内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矶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于太平洋。

個人作品

小說

《不幸的她》上海聖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華東師大陳子善考證)。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滟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鸾禧》,上海《新東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台北《文學》雜志,1957年,收入《惘然記》。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緣》,1968年,先在台灣《皇冠》雜志刊出,後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

《相見歡》,收入《惘然記》。

《色·戒》,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記》。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

(以上三篇約作于1950年,發表時間晚。)

《小團圓》(創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陸于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出版發行,引起熱議。)

《同學少年都不賤》(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台灣皇冠出版社推出了這本小說的正體字單行本。)

《雷峰塔》《易經》繁體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異鄉記》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經》簡體版大陸發行(2011年4月)

散文

《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願》,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餘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蔔》,《雜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麼》,《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借銀燈》1944年12月中國科學公司初版,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胡适之》,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後記》,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紅樓夢魇〉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看〉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記〉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表姨細姨及其他》,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饑》,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電影劇本

《太太萬歲》1947年。

《不了情》(1947年)

《哀樂中年》(1949年)

《太太萬歲》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情場如戰場》(1957年)(改編),1956年攝制,收入《惘然記》。

《人财兩得》(1958年)

《桃花運》(1959年)

《六月新娘》(1960年)

《南北一家親》(1962年)

《小兒女》(1963年)

《一曲難忘》(1964年)

《南北喜相逢》(1964年)

《紅樓夢》(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魂歸離恨天》(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未有拍成)

學術論着

《紅樓夢魇》,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傳〉評注》,台灣《皇冠》雜志刊出,1981年。

譯文

《愛默生選集》.皇冠.1992.ISBN9573306778.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她的小說《色·戒》被著名導演李安拍成電影。《色·戒》的創作靈感來自王爾德的《薇拉》(Vera)。王爾德是張愛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個性與作風将王爾德模仿得淋漓盡緻,簡直是一個翻版。

其他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上海:《新東方》雜志.1944年7月.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化.ISBN9573305461.

張愛玲.《對照記》.皇冠文化.ISBN9789573310921.

張愛玲.《餘韻》.皇冠文化.1991.ISBN9789573305521,ISBN9624510377.

張愛玲.《回顧展1》.皇冠.1991.ISBN9573305437,ISBN9624510075.

張愛玲.《回顧展2》.皇冠.1991.ISBN9573305445,ISBN9624510083.

張愛玲.《續集》.皇冠文化.2003.ISBN9573305518,ISBN9624511705.

張愛玲.《沉香》.皇冠文化.2005.ISBN9573321750.

張愛玲.《小團圓》.台北、香港/内地: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ISBN:9789573325208,ISBN:9787530209981.

張愛玲.《易經》().台北:皇冠文化.2010-9-6.ISBN:9789573327097.

張愛玲.《雷峰塔》().台北:皇冠文化.2010-9.ISBN:9789573327103.

文學特點

作品中蘊藏着悲涼情懷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叙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如《傾城之戀》中的開頭寫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結尾雖然白流蘇如願以償嫁給了範柳原,但是作者卻冷眼說道“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及呼應開頭的胡琴聲又響起。戰争的混亂使白流蘇認識到人的生命在大動蕩中微不足道,所有關于愛情的實驗到頭來都經不過亂世的沖擊,白流蘇範柳原不過的婚姻,不過是兩個戰亂中的人對未來的迷茫對生命難以把握的結局。這一切實際上都反應了一種個人情緒:大限來臨的惶恐和個人的迷失。

再如《金鎖記》中一開頭從月亮寫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圓;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來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着凄涼。”小說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來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還沒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諷等手法

張愛玲小說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爐香》裡她曾寫到“薇龍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綢旗袍,給他那雙綠眼睛一看,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裡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這是一段以熱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潔白美麗的絕妙描寫。這樣的描寫既通過讀者的視覺來讓人感受到喬琪的色迷心竅、蠢蠢欲動的形象,又表現了薇龍的竭力自持卻又虛榮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鎖記》裡,她寫道:“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樣式窗簾,季澤正在弄堂裡往外走,長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縫裡去了,哪兒都鑽到了,飄飄拍着翅子。”這是人物處于陰沉壓抑的環境中,愛情終歸破滅的情境。沒有大段的鋪張描寫和渲染,文字精練動人,卻将那種傷感表現的非常深入,自然靈動。

如《金鎖記》中借七巧的媳婦芝壽眼睛有段描寫:“窗外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屋裡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繡花椅披桌布,大紅平金五鳳齊飛的圍屏,水紅軟緞對聯,繡着盤花篆字。梳妝台上紅綠絲網絡着銀粉缸,銀漱盂,銀花瓶,裡面滿滿盛着喜果。帳檐上垂下五彩攢金繞絨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墜着指頭大的玻璃珠和尺來長的桃紅穗子。

偌大一間房裡充塞着箱籠、被褥、鋪陳,不見得她就找不出一條汗巾子來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裡,她的腳沒有一點血色——青、綠、紫,冷去的屍身的顔色。”張愛玲喜歡用紫色、金色等濃豔色彩的字眼,而本來代表着高貴富麗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從來給人的都是一種絕望的凄怆,在豔麗的字眼背後掩蓋的是滿眼滿心的荒涼。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紅平金、水紅、紅綠絲、銀粉、桃紅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慶的富麗的色彩和青、綠、紫等冷去的屍身的顔色相對照,一暖一冷,一豔一晦,一喜一悲,這種鮮明而又參差的色彩對照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視覺上受到猛烈的沖擊,烘托出一種晦暗陰森的氣氛,給人以無邊的聯想,讓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隻是一種凄涼和了無生氣,讓人覺得喘不過氣的壓抑和恐懼。

這段色彩分明,描寫細微的文字寫出了芝壽無邊的絕望,使讀者對芝壽的悲慘處境給予深深的同情。同時通過芝壽的絕望、悲慘也從側面進一步的達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變态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題多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張愛玲自稱:“我甚至隻是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争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争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肆的。”

不管是張愛玲的小說還是散文都是描述那個時代的人們和生活,如《傾城之戀》描寫了白流蘇在離婚後,因為受不了家裡人的不停給她閑氣受想通過嫁給範柳原改變現狀,最終如願以償的故事。《紅玫瑰與白玫瑰》通過講述振保的情史來展示兩性之間對戀愛和婚姻的差别。《色戒》是關于王佳芝通過美人意圖計殺害漢奸易先生,最後卻發現自己愛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卻慘遭殺害。

張愛玲的散文雖然不如小說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國的日夜》通過一個妓女的視角描寫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談音樂》、《談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寫的是關于某種事情的看法,但是張愛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議論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說的幾篇,也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和中心,讓人感覺全是作者信手拈來。

人物評價

作家賈平凹: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作家王安憶: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将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作家王小波:張愛玲的小說有種不同凡響之處,在于她對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作家白先勇: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作家李歐梵: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像神話一般,經過一代代的海峽兩岸作者和讀者的愛戴、诠釋、模仿、批評和再發現而永垂不朽。

作家餘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并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曆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着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

作家于青:張愛玲将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于曆史深處,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對于五四呐喊時期便顯得更深刻和有力。

作家葉兆言: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歎息。

作家陳克華: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

人際關系

祖父:張佩綸

祖母:李菊耦

父親:張廷重

母親:黃逸梵

姑姑:張茂淵

弟弟:張子靜

丈夫:胡蘭成(第一任)、賴雅(第二任)

後世紀念

張愛玲故居

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位于上海常德路和南京西路交彙處,在靜安寺附近。這幢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公寓,原名為愛丁頓公寓,又名愛林登公寓,建成于1936年。張愛玲和姑姑在此居住了許多年,在這裡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幾部小說創作。

藝術形象

話劇《張愛玲》是為紀念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而創作的。2010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登陸北京朝陽9個劇場。2013年5月14日至23日,受邀第二屆國際女性戲劇節,在北京大隐劇場連演10場。該劇由闫月導演、作曲,是中國第一部人物傳記音樂劇,也是第一部以張愛玲為主角的張愛玲相關題材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